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世纪教育》第七期

2025-10-28

5006

《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反思及流程再造

                                                                        小学 王文红

反思:

全校范围的教学实录课实践轰轰烈烈地结束了,然而它却又并未结束,只是一个开始。几乎每位老师都在认真思考、反省自己的课堂,一节《字母表示数》实录课,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一、   课堂带给了学生什么?

1、情境引入,吸引学生兴趣

一则“寻物启事”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进入今天的知识探究,应该

说是顺利开场,能让学生从实际数值的经验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儿歌活动,符合学生年龄

  一首“青蛙的儿歌”引起学生童年的快乐生活,在儿歌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孩子生活的世界里,美好的事物更容易让孩子和知识共鸣。

3、年龄活动,让孩子产生猜的欲望

   抛出“年龄活动”,学生在自我发现中去解决问题,进而“猜教师的年龄”,学生们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猜教师的年龄。由此,我认为在反思课堂教学时,我们寻找的素材一定要离孩子们近一些,再近一些。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发展。

4、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

   参与课堂的任何环节,都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如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那么,这一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发言,敢于提问与质疑。

二、   课堂带给了我什么?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份教学设计经过了多次的斟酌,分析了教学背景和学情,在这样的前提

下,我思考怎么引入,怎么设计活动,设计怎样的练习题?几次的修改之后才有了上课的教学设计,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仍然发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设计不是为知识和环节而设计,应是为学生而设计

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点,而忽略了

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点。在课堂的活动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这个细节提醒我,在今后设计教学时,应充分为学生考虑。

2、设计梯度训练,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在这堂课中,我们完成了巩固练习题后,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梯度训练。

这也提醒我要把控好课堂环节,在题型及难易度上做更精确的设计,及时测试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堂语言:语速较快,语气较严厉

我原以为自己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师,但是看完课堂实录后,在镜头的放大下,发现我的语言竟然这样生硬、严厉。我十分惭愧,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问题。我将对着镜子以及用手机录音的方式,多训练自己,把语速放慢,做到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做一个温柔的、有魅力的老师。

2、问题纠错:学生在课堂上答题出现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

在快要下课时,一个学生回答我的问题时说到:a600。我没有发现错误,也没有及时纠正。看完课堂实录发现后,我大吃一惊。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一名好老师,必须要能洞察一切,能及时抓住生成。

3、环节布局:省掉了很多环节

因为时间关系,在课堂中我省掉了“看一看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环节。我课后细想,跳过该环节,得不偿失。“知识服务于生活”才是知识的真谛。而我们却常常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习得,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4、技术使用:对Pad的使用程度不够熟练

师生们对Pad用得不熟练,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科技手段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在具体的堂课中,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哪些技术,需要我们理性思考;能否熟练运用、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我们摸索。

这次课堂实录产生的效果令我震惊。通过录像,全面真实地还原了自己的课堂,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小问题:语言、着装、走位、提问、评价……让我更加深入、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有那么多方面等待我去提高,去实践。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流程再造: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字母表示数》

科目:数学课

年级:小学四年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一课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认识方程》单元。符号意识的建立除了“字母表示数”之外,还将通过小学阶段的“方程”、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公式;以及初中的“代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后续的学习等一系列内容来实现。

在本册教材中,《字母表示数》一课包含了3个活动。第一类:“说儿歌”要求我们抽象关系并表达关系;第二类:“妈妈的年龄、摆三角形”是要求我们根据数量关系表达结果;第三类:要求我们运用多个字母表达之前学习过的公式和运算律。不难看出,教材是非常关注关系的,但更重表达而轻抽象。我们在第一课时学习前两类活动。

(二)学情分析:

我根据已有经验,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母相关的知识基础,如:在教材第七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情况,如: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学习计算公式,探索规律等;再者,在生活中,用字母缩写表示一定意义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不少。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3.      体会数学的特点与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感受符号思考的价值。

(三)教具准备:Pad课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附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流程图:

情境激趣,揭示课题----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课堂环节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消息![失物招领:4年级5--===同学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认领。]

师:看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预设:生:我想知道a元究竟是几元。)

师:猜猜看,字母a可能表示多少元呢?

(预设:生1:可能表示5元。 生2:可能表示10元。 生3:不管钱包里是1元、2元、3元、4元,都能用字母y表示等等。)

师:对呀!那为什么不直接公开是多少钱呢? 

(预设生:估计是怕有人来冒领。)

师:对,在这里用字母来表示数更好些!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轻松地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这样引入新课我认为自然,有趣味,有实效。

课堂环节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你想知道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什么知识?想了解点什么?

(预设: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课后板书的回答是:简明。学完之后让学生总结。)

2、活动一:“接儿歌”

教师活动:我们来做一个接唱儿歌的游戏,我来开头大家一起来唱好吗?1只青蛙2条腿,2只青蛙4张嘴,3只青蛙……

学生活动:学生接唱儿歌。

教师活动:学生唱了一段时间教师叫停,同学们如果我们还往下唱能唱完吗?

学生活动:学生意识到唱不完。

教师活动:你们有好的表示方法吗?(预设: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写在Pad作业单上。

教师活动:谁愿意把想法说给大家听?(选出不一样的,对照)

学生活动:共同研究。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在学生写时板书:a         a×4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需要,而且让学生感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猜年龄

教师活动:我们来玩猜年龄的游戏好吗?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现在我提供一个信息。

教师活动:我的岁数比淘气大26岁,老师的岁数是多少?

请你来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1岁时,老师的岁数是 126

2岁时,老师的岁数是(   

3岁时,老师的岁数是(   

……

a岁时,老师的岁数是(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小组讨论,猜出老师的年龄,说明是怎么猜到的。

(找一人板书)

教师活动:a26这个式子你是怎样想的?

a表示什么?26表示什么?a26表示什么?)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a26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板书)也可以表示老师比同学们大26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猜年龄的游戏情境中,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自学并完成检测。(先自学,然后组内互助学习,这样能提高效率 ,最后小测验证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小测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并通过检测验证学生自学情况。

课堂环节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补充儿歌,请打开组长的Pad)。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师: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个规律吗?(同桌交流,写在课件上,教师找学生板书)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2、小知识和欣赏(小组看,并说一说)

【设计意图】把知识带入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再一次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独立完成数学书P62页第二题,老师判组长,组长判组员,并负责辅导订正。

(举手示意本组完成,让有错的小组说一下哪个地方错了,老师重点提示知识点。)

4、课下完成测试单(能提出3个问题为优秀,2个良好,1个达标)

小明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商场购物,车上原有30人,汽车靠站时,下去X人,又上来Y人;汽车继续行驶,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场,一双袜子b元钱,妈妈买了a双,小明买了m米彩带,回家做手工时把它平均剪成5段。  

小组讨论: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让学生有话想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空间中达到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5、作业:狸米学习,完成定制的5道题

 

简洁、方便、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青蛙      mouth     eye       leg     

    a        a         2a        4a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的自学小测         

2、课后的狸米学习测试(定制狸米学习习题)

3、课堂A/B组分数竞争评价(包括用Pad的习惯)

 


          以趣促学,因趣增效

——英语课堂反思及流程再造

小学 周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表示:“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要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形式与过程更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玩、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本节课是一节语音课,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关于字母O的长音和短音发音。在元音字母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字母AEI 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字母O 的发音。

   首先带领学生唱26个字母发音的相关歌曲,不仅复习了26个字母的发音,同时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通过复习开闭音节的规则和AEI 的发音,引出字母O的发音。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都能轻松的发现单词的规则,找出字母的长音与短音,可以认读单词,做到听音能写。

流畅的教学环节,歌曲和闯关游戏的设计,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学生字母“O” 的发音前,学生复习时间过长,应该将更多时间放在新授内容上,让学生多些时间进行单词拼读训练,以及开展后面的拼读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练习,在课堂上就能高效地掌握新知。

其次是教师语言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课堂实录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的课堂词汇比较单一,语言重复。在今后的课堂当中,应该丰富课堂用语,教学语言要简洁、有效。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应该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而不是简单的“Hey,hey,super”,对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堂关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对课堂的喜爱。

通观整堂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太多,学生自主思考、表达的环节太少。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计让学生思考、说英语的环节,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通过语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音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方法,对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音教学上,还有更多的教学方法,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教师们不断去实践。

 

流程再造:

一、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以趣促学,因趣增效——《新起点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           

学科:英语

年级:小学四年级

二、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语音课的主要内容是字母O的长音和短音的发音。

学生情况分析:在元音字母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字母AEI 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音和拼读的基础。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游戏激趣方式。

技术准备:PPT课件,开音节、闭音节出示牌。

三、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能熟练掌握开闭音节的概念。

2、掌握字母O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

3、能够通过学习会拼读含有字母O的单词。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掌握字母O 的发音并能拼读、拼写相关单词。

四、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流程:




热身(字母发音歌曲)     复习开闭音节定义(抢答方式)    新授(通过不同的情景方式展示新内容)      练习(练习字母O的发音)

环节一:游戏激趣,儿歌热身

1、热身导入:Clap your hands. Stomp your feet…

Let’s play a gameI say swim. You sayLet’s swim.

2、唱字母发音歌曲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利用做动作和唱歌的方式让学生在动中复习关于26个字母发音的歌曲,既能激发学习热情,也能复习相关内容

环节二情景再现,复习旧知

1、复习开闭音节定义

Review the open syllable and the close syllable.No consonant after a vowel.

1)一个元音字母后没有辅音字母:

he   she   no  hi  me

A vowel +a consonant(r)+a silent e

2)一个元音字母+一个辅音字母(除“r”)+不发音的“e:

bike   cake   face   plate

A vowel + consonants(r)

3)一个元音字母+辅音字母除“r:

cross  leg  cap   bit   pig   hill

设计意图】:再次复习开闭音节的定义,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复习字母AI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

Check the answers.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复习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

改造部分:将本部分的内容快速复习,取消请学生拼读的环节,可以以全班一起或者小组的形式拼读单词,节省时间,为后面的环境做准备。

环节三:游戏闯关,导入新知

游戏闯关进入新的小屋,即字母O的小屋:

1、Discuss the word belong to the open syllable or close syllable.

2、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tell the sound of the letter O.

Work in pairs,Pass the box one by one.

改造环节】:本部分让学生判断单词的音节属性,利用举牌的方式学生很喜欢,但是从视频中看时间方面掌握的不好,浪费时间的较多,所以缩短本部分内容。

3、Learn and practice

(1)Ss work in pairs and read the words.

(2)Use the cards to show the right answers.

4Try to say.

(1)Listen to the recording.

(2)Listen and say.

(3)Listen and say with partners.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练习本节课字母O的发音。

再造环节】:通过实录课观察到,在部分学生展示的时间过多,可采用学生两两合作的方式进行大量练习,把示范时间缩短。

5Listen and say

(1)Listen to the recording.

(2)Listen and say

(3)Listen and say with partners.  

6Do the exercise.

(1)Listen and circle.

(2)Listen and do.

(3)Check the answers.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练习字母O在句子中的发音,从单词到句子进行过渡,难度逐渐提升。

再造环节】:将本部分练习拓展,增加,再增加两个较难的段落,给程度好的学生练习,选择更多一些。

4、 Listen and write.

(1)Listen and write

(2)Do the exercise.5、 Homework.

(1) Review the sounds of letter o.

(2)Write the new words on your yellow and red hearts.

 

再造环节】:增加一份手抄报的作业,让学生总结学过的单词中含有O的单词,而不只是局限于本节课老师提供的这些单词。



《分数除法二》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  詹小妹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一)的内容,即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进而归纳出一般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如果学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则会陷入只背结论,不明所以的误区,导致学生在做这类习题时出错率高。为了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一、课前小练笔,为本节课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首先练习题设计的量少,内容精练,就是要让学生悟出前一课得到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为本节课得出一般性分数除法的算理做好铺垫。

事实证明这个知识的迁移非常有效,课堂上的第一个探索活动,学生很容易就提出“整数除以分数,也等于乘它的倒数这一猜想。第二个收获是这个小练笔是用Aure软件制作的,学生做完后,系统可以自动核对出答案,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兴趣很高。

二、课前预设合理,小微课突破了知识难点

在活动一中,“4张大饼,每张为一份,可以分为几份” 是突破重点的第一道关卡。当时蔡滢君同学虽然做对了,但讲不清楚为什么4÷会等于4×2,以致最后把自己讲晕了,也把其他同学讲蒙了。当时我就播放了课前制作好的小微课,展示了把4张大饼,每张为一份的分饼过程,整个过程只有27秒,且没有配音,但或许是因为当时大家的确对这个知识点有疑惑,也或许是因为这个微课没有配音需要静心观察,所有同学几乎是屏息凝视,当这个微课播放结束时,所有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哦”的声音。那时我就知道,这27秒的小微课已经把这个知识难点给攻破了。其实在备这节课时,就预设了这里可能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所以录制这么一个小小的微课准备着,想不到真得用上了,还发挥了这么高效而巨大的作用,心里非常欣慰。也正因为这个份的难点解决得很透彻,所以之后我准备的“每为一份”的微课就用不上了,孩子们上台一次就讲解得流利而到位,而之后为拓展题而准备的“每,甚至是张为一份”的小微课也同样用不上,我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的答案就已脱口而出了。因此,本次对微课的小试验让我体会到微课只要用得适时、到位,它的作用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另外微课里的“无声”有时胜“有声”。

三、剖析教材,合理拓展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所展示的两个探索活动中,所有的除数都是分数单位(几分之一)。单从分数单位这样的例子就让学生总结出除数为分数的一般除法的计算法,显然不够严谨,所以我在活动二时拓展了一道除数为的题,并把课件中的长方形制作成可以自由拖拽的,这样让探索更加直观可感,降低了难度。有了除以一个几分之几的分数之后,再得出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就更加合理、严谨了。

有了课前练笔的知识迁移,加上学生的动手实操及知识的拓展之后,学生就能从除以一个整数,到除以一个分数中总结出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的计算法则了。这样层层深入地探索,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它的倒数”,这样的学成会让学生避免之后计算的诸多失误。

四、课件制作得适当,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除了课前的小练笔以外,活动二的验证猜想也是利用Aure软件制作的。学生不仅可以拖拽题中的图形,答题之后还能自己核对答案。当系统给出正确的反馈后,学生的成就感喜于颜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减少了老师批改的环节,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有最后一个的大转盘的游戏,因为PK的题目是随机的,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很期待、很专注、也很兴奋,将课堂直接引向高潮,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当然,有了这个课件,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自己再练习,也可以课下再找同学PK,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五、生生互助、互评,奖惩得当,有实效

在做活动三的计算练习时,我采取了生生互助、互批的方式,效果很好。每一小组的同学为了能当老师的小助手,会非常快速去完成。当上小助手的同学在给本组其他成员批改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他会先给这个同学讲解,再在组内先讨论、分析,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比老师做的课堂小结要管用得多,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整堂课从学习任务开始就分ABPK,这样学生为了能赢对方,课上从思考、回答、质疑到完成作业都会相当主动,本队中的好生也会为团队的利益主动去帮助学困生,达到了双赢。

采用PK的形式,学生们非常乐意展现自己,所以在本节课上,老师说的机会较少。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自己完成了,不仅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他们口头表述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以上这五个方面是我总结的本课的一些可取之处,今后应该继续保持。不过,通过课堂实录,我也发现了课堂的一些不足:

第一,更新Pad系统。因为学生们手中的Pad系统还没升级到030系统,老师的Pad监控不到学生,所以学生在活动一中完成了任务之后,只能由老师选几个成果拍照展示,老师能看到的学生情况不够全面,而且拍照时也出现了搞混AB组的情况。另外,也无法监控到活动二中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若是让学生自己投屏,来回切换,很浪费时间,最后只能是学生说,老师在自己的Pad相机上操作。因此今后不仅要更新老师自己的Pad,还要及时更新学生的Pad,有了好的后台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第二,要更加严谨教学的语言。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表述“4÷2”时,说成了“42”,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另外在活动三做计算题时,我要求学生要把计算的具体过程写出来,不能一步直接出结果,当时我说成“要写脱式”,这里只是一步除法,而一般来说“脱式”至少是有两步的混合运算,所以我当时用词不严谨。后来我再查了查资料,“脱式计算”,即递等式计算,把计算过程完整写出来的运算,也就是脱离竖式的计算,似乎也没有说清是否专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混合运算。所以这个问题还要与同事们进一步去探讨。

第三,本节课遵循以学生为主,所以我尽量地退后少说、少讲。当A组的蔡滢君同学自己做对了却讲不清,以致最后把自己和同学都说晕了。其实当时我应该提早介入,可以换一个同学来讲,或更早出示“小微课”,更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节约出的时间就可以使同学们在游戏环节多玩一会儿,不至于当时在PK游戏中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而改为课后PK时,学生们都还未尽兴。

第四,通过课堂实录,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有一些无效的口头语,比如“…… 啊”、“好”、“好了”,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听觉疲倦。另外,缺乏课堂幽默感,这是我今后要努力改变的方向。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语言也不够简练,在平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就能把问题说清,无关的就不再重复。比如课堂中蔡滢君同学表述不清时,可以引导她从“图是怎么画的,算式是如何列的,我是怎么想的”几个方面来表述。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得出一般的分数除法的算理,而这一任务要让学生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型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自己得出结论,因此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原则是学生上位,老师退后,学生多说,老师少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环节:

1、课前小练笔。用Aure软件制作出几道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除数为整数)的练习,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独立完成,系统自动核对出答案,并从中收获到前一课得到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为本节课得出一般性分数除法的算理做好铺垫。

2提出猜想。本环节原则上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上台讲述、学生互相评价,从而提出分数除以分数之算理的猜想:“除以一个不为零的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因为本环节中的问题:“4张大饼,每张为一份,可以分为几份?” 是突破重点的第一道关卡,所以当学生讲不明白时,就播放制作好的小微课,让学生观看后再来说一说“为什么4÷会等于4×2”。

3、验证猜想。教材上在本环节安排了长方形的面积模型来进一步验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它的倒数”这一算理。为了让这个内容更加直观,我在制作课件时,把面积为1cm²,宽为cm的长方形设计成可自由拖拽,并且用Aure软件将正确答案设计成可“自动核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好地自主学习。另外,教材中的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出现的除数都是分数单位(都是几分之一,而没有几分之几),而最后要归纳出一般分数除法的算理,所以在此拓展了一道题——面积为4 cm²,宽为cm,长为多少厘米?在课件制作时也将面积为4 cm²、宽为cm的长方形设计成可自由拖拽,这样学习就可以更直观地发现,“除以一个几分之几的分数,也是相当于乘它的倒数”这一算理。

到此,再引导学生从除数为整数、分数的除法算理中,归纳出一般分数除法的算理就水到渠成了。

4、得出结论,正确计算。这一环节,要求能利用所得出的算理来正确计算除数除法,并且要总结出“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在这部分,我主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通过生生互评、生生互助来实现。

5、游戏巩固。本环节在设计转盘上的题型时,不仅有本节所学的分数除法,也将上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也纳入进来;不仅有普通的分数乘、除法的算式,更是加入了特殊的例子,比如:分数乘它的倒数、分数除以它的倒数、分数乘0、分数除以它本身,以便检查学生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以及之前的旧知识准确、快速地输出;另外,本环节以游戏形式出现,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小组PK,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更高。

上完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利,教学设计也较合理,但仍存在不少细节失误,今后要重视,尽量改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The Busy Little Squirrel》课堂反思及流程再造

                            小学 张晓明

课后反思:

    在公开课前,经过了4次试讲,每一次试讲的体验都不尽相同。第一次试讲,有点手忙脚乱,课堂缺乏活力。经过和指导老师的第一次改课,删繁就简,然后去五班试讲。学生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整体氛围很好,我还额外拓展延伸了很多的课堂知识。经过四次试讲,四次修改课堂设计,在这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不变的是我们对教育追求完美的精神。

正式公开课那天,我没有考虑到该班的同学们学习基础较好这一学情,使得在公开课上,我很快便讲完了原本安排的新授内容。我在试讲课上为学生们进行过的知识拓展经验,在此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余下的课堂时间里,我不慌不忙、灵活地给同学们延伸课堂知识,并加入了学生现场表演环节,学生们做得非常棒,公开课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在课堂实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首先因为本节课使用的句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中已经反复出现过,并没有新授句型,而在公开课那天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们英文积累较好,有部分学生已经提前掌握新授的单词。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不足,或许可以为学生深度挖掘课文内容,如分析为什么小松鼠睡着了;也可以拓展知识,如自然拼读深度版;还可以带领学生运用绘本的阅读技巧,深入挖掘绘本故事,如挖掘图中信息、注意相同细节在不同图片中的渐进变化、故事的感情升华等,生动地演绎绘本。

其次,作为一节Pad 课,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本堂课中的互动部分主要是学生使用Pad进行选择和填空练习,还可以尝试一些和绘本技巧拓展相结合的活动。PPT 书本和Pad应更加自然的融合,多让学生观察图片,表演、做练习题等各项环节应该呈梯度设计。

另外,课堂的评价机制流于表面,教师在本堂课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学生探索的内容实在太少了!

最后,在公开课现场出现了座椅区投影没有投上Pad屏幕的尴尬局面。以后一定要提前把所有的电教设备都double check

通过三次试讲课、一次公开课不断地对同一堂课进行锤炼,我发现,把知识点砸实和活跃课堂氛围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只有砸牢知识点,学生在进行知识输出的时候才会足够大方自信。

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课堂需要我们日复一日、不断探索和积累,需要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与反复修改。只有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设计能力,学生们经过平不断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与教师配合得更有默契,课堂才会活起来。没有出问题的学生,只有出问题的课堂设计,为你沉闷课堂气氛买单的永远是你不够用心的设计,所以备课务必上下求索!

 

 

流程再造: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The Busy Little Squirrel

学科:英语

年级:小学二年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EP全课程英文绘本二下第三单元,讲述了小松鼠拒绝了各种小动物的邀请、专心地为冬天提前储备食物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未雨绸缪的理念。文章中重复出现:will you…, but squirrel couldn’t, he was so busy几个句型。朗朗上口的语言和色彩丰富的画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Pad使用素养。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猜一猜和小组合作活动。本课作为他们学习此文章的第四课时,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铺设了较好的情景感知和高频句型。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知识)

知识技能:

单词:field, owl, call, watch, moon, fast, asleep

句型:run in the field, watch the moon, fast asleep

技能:能读能演新授课文部分,能够完成与文章相关的针对性练习

情感态度:学会小松鼠的未雨绸缪,懂得为未来储备知识和良好品德,

同时能够更加大胆的表现自己,更加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in the field, calledowl, watch the moon 句型操练

难点:学生能够在本节课较为流畅自信地的演出所学内容

四、导学过程与导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热身与复习      新授(P69-P72      巩固与提高      

(一)热身与复习

Months of the year

Pad闯关

a. listen and choose

b. put the words in right sequence and read.

c. phonics filling in.

() 新授(P69-P72

1.通过狗叫声,引入角色dog

2What can dog do?

Dogs can_____

Walk/hop/jump/run

3.Where are the dogs running?引出field ,出图解释field,出示field词卡,Simon says 操练field

4.Chant “run in the field”

5.Did the squirrel run in the field with dogs?

No? Why?

6.学生组内共读书,全班齐读并表演。

Oh, a cat! It has big eyes, it sleeps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and wake up in the evening. It says hoo-hoo. What’s this? 引出Owl  

指读一遍,TPR带读一遍,小组合作边读边演一遍:

Owl单词操练    walk and talk

Call 自然拼读引入+图片

Watch 动作+ 图片watch TV/ a movie

Watch the moon边读遍做

Fast 词卡 fast and slow 歌曲

Fast: left slow: right

asleep 带图词卡  Toy train

(三)巩固与提高

1.  延展学习

Why was the squirrel fast asleep?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tired, warm in the hole等等

2.  Role-play 分梯度表演

大部分同学能够背诵并表演;少部分同学需要在ppt的提示下,还有一部分同学可以自由发散,鼓励他们丰富大胆地表达和演绎。

3.  Pad 15分钟

8分钟小组pk闯关检测

3分钟讲解

学生自读Pad图片环游复习

 

《詹天佑》教学反思与流程再造

小学  王宏宇

教学反思:

在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下,2016年实录课在全校轰轰烈烈地启动了,大部分老师是第一次参加课堂实录,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我通过整理《詹天佑》一课的课堂实录,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竟然存在如此多的不足。

第一,语言重复性较多,自认为多说重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强调作用,实际上造成了老师语言风格啰嗦,不简练的习惯。

第二,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啰嗦,比如连说:“很好、很棒、读得非常准确”这样重复的语言毫无意义。

第三,有的时候出现自问自答,反复强调一些老师认为是重点的语句,形成不必要的语言重复。

第四,课堂的语言有个别时候不够严谨,说出的话比较随意,语言欠妥。第五点,当孩子还没有回答出要点时,老师有时候会急于抢话,完善学生没说到位的观点,这样抢白,限定了学生的思路。

再现课堂也让我发现了一些优点,教学设计的初步环节思路清晰,在课堂流程上把握自然。通过反思,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整改措施:

一,改变“教”与“学”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二,语言务必历练得简练,准确,不要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话语。

三,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有方向性的引导,不要直接抢白说出要点,不要限定了学生的思路发挥。

四,针对《詹天佑》这一课的课堂设计还可以再围绕大的问题“从哪里看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来分析,使课堂分析不至于在琐碎。

一堂好课,要千锤百炼,反复思索。一个好教师也要反复打磨自己,在课堂中成长历练。立足课堂,扎根课堂,一切为了学生,我要不懈努力!

 

流程再造: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六单元精读1+1

学科:语文

年级:小学六年级

二、教学背景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科学、学科学是现代人的共同意识。但究竟什么叫科学的精神,许多人并不清楚,误以为多学习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科学精神,所以各种各样的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幌子改头换面地兴风作浪。

《詹天佑》一课介绍了科学家的故事,树立了献身精神、用科学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形象。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詹天佑、诺贝尔为了人类的幸福做出的贡献,了解他们在科学道路上孜孜探索的事迹;体会人物品质。

2、在事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掌握课文抓典型事例介绍一个人的写法。

四、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巩固重点生词,重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围绕中心句抓住詹天佑爱国和杰出的品质,掌握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科学精神这一主题,通过这一单元我们了解了很多科学家的品质,哪个人物的品质令你印象深刻?

(二)生字词过关:

詹天佑    居庸关     勘测    经纬仪    隧道   水桶    

竣工   藐视(注重汉字书写的易错点)    阻扰     要挟  

 轰动    轻蔑    毅然    勉励    讥笑    开凿   赞叹不已

注意强调:重点易错的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细品课文:

1、明确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非常爱国。

明确中心词: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

归纳典型事例: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居庸关铁路设计、八达岭铁路设计

设计线路

3、文章中的写法体会?

1)文章选材精当,中心明确,能紧扣中心句“詹天佑是个杰出和爱国的工程师”这个主题,选取了典型事例表现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为了表现詹天佑及其品质,文章从正面写了詹天佑的语言、行动、心理等,从侧面写了外国人及其他人的反应和表现,起到烘托、反衬的作用。

设计意图】:课堂设置的问题不能过多、过散。因此这里修改成一个核心问题: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体现在哪里?围绕这个问题,间接明确詹天佑的品质和文章的写法,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内容。且由学生的讨论生成写法体会,突显一课一得。

(四)资料拓展

资料:因为袁世凯夺取了清朝的政权,当了临时皇帝,形势急转直下。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帝国主义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墙外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了许多时间和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身亡;有的中途逃跑。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拓展资料,再现詹天佑品质。学生根据拓展资料谈体会。

(五)写法回顾

再次明确写法:抓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六)学法迁移,拓展《炸药之父》

1+1的课型:一是通过精讲课文的写法,迁移到新的课文的学习。二是通过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理解诺贝尔的品质。

(七)总结

1明确具体事例,点明科学家的共同品质:爱国、杰出。再强调抓典型事的写作方法。

2、周恩来对詹天佑的评价,詹天佑的成就总结。

()板书设计

詹天佑

杰出   爱国

(不怕困难、人字形铁路、居庸关、八达岭)

 方法:抓典型事例

 

初中英语课堂实录与反思再造

初中  李羊洋

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及生活”观点认为我们需要“cease conceiving of education as mere preparation for later life, and make it the full meaning of the present life.”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以此为衡量标准将语言运用到真实任务当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与真实情感交流中自然地使用语言。

通过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回溯课堂,进行反思四个阶段,我对自己的英语课堂做出了系列分析。通过对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互动进行深入解析,我从学生的反应方式入手,将其归纳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方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

课堂上学生的四种反应方式

第一:学生们对于老师的提问喜欢使用单词或词组形式进行简短回答。

例如:课堂的开始,为了完成对上节课make sb adj词组结构的复习,我询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希望学生再次通过口语表达巩固对这个结构的理解与运用。我的提问是:“什么事情会让你快乐?What makes you happy?)” 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名词以及名词短语,比如“购物(shopping)”,或“电脑游戏(computer games)”。在重塑(recast)他们的答案时,我会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名词短语改成了动名词词组的形式,也是回答what-问题的标准形式(“so maybe shopping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经过我有意识的重塑之后,学生的回答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另一个学生的回答变成了动名词的结构(“playing phone games”)。通过这个简单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上老师有意识有意义的重塑能让学生很迅速地明白自己的回答在哪里需要改进。这是我在上课时比较常用的纠错的方法:通过重复学生的回答,并在重复的过程中纠正他的表达中不妥当之处,同时也可以对他的回答进行一定的延伸,增加交流的内容。

有研究者认为在课堂上的迅速纠正学生的错误会让学生体验到情绪上的挫败感,但我认为及时纠正的利大于弊。原因有三:1.学生的错误表达是基于他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疏漏所形成的不正确的语言结构,如果错过了这个更正的时机,下次再抓住会比较难;2.纠正后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的反馈会立即采纳我的重塑建议,其他学生在回答相同问题时也会注意到这个语法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相同的错误;3.我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学语言的过程中犯错是很正常的,也努力在班里营造着一种比较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学生本身也已经与我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些潜移默化的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学生意识到自己犯错时所产生的挫败感。

第二:学生们对学案上预设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基于课文内容。

在设计学案时,通常我都会采用分层的方式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本节课所用的表格,我为A,B层的学生设计的表格,会引用更多书上的原文,这样他们会更容易定位目标内容,并且在我进行提问时,他们能更容易地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这是我为他们提供的语言脚手架,这样即使程度稍弱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回答出问题,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由班里那些程度好的学生主导。除了表格会分层外,我提问时也会注意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最开始我提到的问“什么事情让你快乐”的问题,这样至少程度低的学生可以给出简单的名词词组的答案。在课堂设计上老师们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使用好学案及各种引导性提问,为学生们搭设好“脚手架”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提升所有人的参与感。

第三:当学生对于学习任务不理解或不确定时会向老师提问。

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问,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知识点或者学习内容的。更多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课,没跟上老师的节奏;也有可能是老师在发出指令时讲解得不够清楚,没有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有时,在老师给予回应之前,会有其他同学为提问者解答问题。但有时,也容易出现学生问题被忽略的情况。

第四: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回答,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谈感受。

在回顾课堂实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在上课时很遗憾地错过了的细节,这引发了我对于教师反馈(feedback)的深思。在同伴采访结束后我让几个学生报告了他们收集到的同伴对于“什么事情让我开心/紧张/想哭/生气/想手舞足蹈”的答案。其中一个孩子并没有与同学讨论,而是选择在采访表格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当她询问我是否可以说出自己的答案时,后排有一个学生说了一句“自嗨”,班里的其他男生笑了。我当时没有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在等待这个女孩的答案。紧接着她就说:“当我被有的同学嘲笑时,我想哭。如果有人说我的缺点或傻气时,我会觉得难受。如果我无法忍受某件事情时,我会生气(When I'm being laughing out some of my classmates I want to uh it make me want to cry. And when I'm hearing someone is talking my fault or foolish it makes me uncomfortable. And  uh so when I when I heard some uh when I can't stand something it makes me angry.)” 这些都是她听到班上同学无意中的玩笑之后的反应。这位同学比较敏感,别人的玩笑对她的影响很大。我当时没能及时发现这个源头并给出反应来支持这位学生,让我觉得非常抱歉。不管是纠正错误还是延伸内容,即使只是情感上的支持,老师及时的反馈也应该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

基于四种反映方式的改进思路:

①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对学生的状态保持随时的敏感度。巧妙处理课堂上的各种小事件,把每一个时刻当成教育契机。

②课堂上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让自己发出的指令简单清晰,并随时确认学生的反应,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让语言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③下一步,老师应该不止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教师提问进行引导和鼓励,引发他们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真正的思考,辨证地看待课堂上形成的各种观点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到用英语交流的乐趣。

④坚持在课堂上及时重塑和纠正学生的错误。重复一遍学生所说的话,在重复时纠正他的表达中不当之处,甚至对他所说的话进行一定的延伸,增加交流的内容,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很迅速地明白自己的回答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在重塑时我会注意多延伸学生的语言内容,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做出更多的表达。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  周松涛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以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和展示活动为主要内容。课堂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推进并实施。

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建立在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之上。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分享,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个性。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典故的作用。

通过诵读品味,领会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同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

【学习重点】

诗人生平时代背景、个性与作品风格。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

理解诗句含义及其作用,准确理解词的主题。

【学习难点】

词句和典故背后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课堂分析


针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对照“课堂观察自我观测量表”,我对课堂活动中每一项的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

本节课教学目标清晰,适合学生,具有可操作性。老师能准确、清晰地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目的、考察方式。重难点设置上,重点突出,符合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生情况,难点合理,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重点比较突出,难点也被突破。

.良好教学情境设置

1.课堂导入采用苏轼和教师pk图,形成强烈信息对比和冲突,达到激趣的效果,吸引了学生,同时扣住苏轼生平在文学成就上的四个主要方面。课堂导入和学习目标以及教学环节的第一主要部分的任务基本内在一致。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交流比较畅通,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自由、民主的交往氛围。

. 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与效果

本节课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为个体学习,未开展小组活动。主要活动为:

1.学生分享。包括介绍苏轼生平、解释本首词的词句含义。

2.提取信息。根据听同学分享,观看ppt,迅速、准确地提取目标信息,完成苏轼档案的填写。

3.朗读悟情。学生听音频,然后自己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诵文章。

这三项主要活动目标明确,与学习内容一致,活动任务必要、恰当、合理。其中“填写苏轼档案”活动比较有趣,学生在乐中学。

问题解析


经过对课堂每一个环节实施过程进行的具体分析,现将问题解析如下:

一.从信息接受效果方面来看,学生在“清楚本节课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清楚本节课考察内容和方式”两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其主要原因是:

1.学生上课专心程度不够,比较散漫。

2.老师在本节课做什么上,有质的说明,但缺少量的明确,“本节课做到什么程度”一块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做得还有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展示苏轼生平部分,由老师主讲的一节,由于时间较长,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

2.其他教学环节,在竞争和激励措施上,设计还不够能激发所有学生热情。一方面在于这些环节和方面激励机制缺失,另一方面除了外在的物质激励措施外,对内在精神激励措施做得较弱。特别是对于学习动机是外在动机胜过内在动机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所以这方面的启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除了安排教学步骤、学生活动外,还需要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激励措施和竞争机制上,这样才能始终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分享和展示环节,个别听众学生因为未明确给予任务,如记录、点评、纠正等,致使这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所事事。

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学生虽然主要是个体独立学习,但在学习的自主程度上仍然不足。这一点儿与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习惯仍有欠缺有关。教学设计因为未进行分组学习,小组组内和组间竞争机制未能发挥作用,致使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老师应为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但还需要给大部分未明显显示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点。

.师生互动的组织、开展与效果方面,有师生互动,学生思维被激活,但互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效果还需要提升。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训练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但未贯彻到底,也未贯彻到每一个方面。例如提示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和信息整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完成苏轼档案上。除了“我心中的苏轼形象”和“作品对垒”两部分外,其余都是信息筛选、提取、整合,而且主要是借助听觉、辅以视觉形式(ppt),需要学生一定的信息捕捉能力。而这一部分,正是学生所欠缺的部分:多感官渠道摄取信息综合能力不足。再结合本班学生感知风格类型,本班学生共23人,其中并无视觉主导型学生,视动型4人,听动型4人,视听动混合型15人,因此学生单纯通过听觉或视觉摄取信息能力并不强大,需要采取补偿策略予以发展。

本节课第二个主要活动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典故的作用。这部分任务主要放在了课前预习部分,课上主要是呈现与分享。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主要放在了注释和批注习惯的培养上。经过前段时间的工作,学生对做批注重要性提高了,但从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在学习策略的培养上,老师的策略培养意识还不是太足,特别是精细化的学习策略培养方面的指导还很不到位。

本节课第三个主要活动任务是:通过诵读品味,领会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的爱国情怀。通过播放音频,学生示范朗诵,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但这方面的指导还嫌薄弱,给予的时间不充足。其原因固然在于教学环节中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环节占用时间过多,还有一个原因是还没有赋予朗诵足够的重要性,而且老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升自身的朗诵水平。

五.课堂信息传递与反馈

 1. 是否与学生顺畅、高效沟通与交流

1)课堂指令还不够简捷、清晰明确。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本身在课堂语言组织方面没有严格按照简捷、清晰、明确的标准要求自己,学生因为不甚专心导致教师不得不采用重复策略。

2)学生对教师指令的反应和行动效果不是足够好。表现在学生不甚专心和投入,主要原因一是课堂活动未引入竞争机制,未凸显评价作用;二是对学生课堂管理还不够严格,部分学生养成了散漫的习惯,老师对几个不专心的学生没有及时提醒和纠正。

3)老师没能做到与所有学生产生交流,产生直接交流的学生比例大致在60%左右,还有40%的学生未能实现有效的直接交流。

2.是否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1)基本做到了根据学生的经验或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但问题挑战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提升思维兴奋度。

3)问题内在逻辑性和难度梯次还需进一步设计,主要方向是精细化设计。

3)未展开讨论。

3. 评价语、反馈语及时,还比较明确,但有的地方雷同、模式化,没有全部评在学生的生长点上。评价覆盖面不足。同时,正向、肯定反馈语和负向、否定反馈语的使用以及效果还不够。

4. 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

1)教师无效用语还有不少,主要体现在语气词以及重复上,课堂用语还不简洁。

2)学生无效用语很多。一部分是非故意的无效用语,主要体现在学生ppt分享和解释词句部分,原因是学生准备不充分,导致采用重复、回避策略等;一部分属于故意的无效用语,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故意打岔,影响课堂秩序;还有一部分用于介于故意和无意之间,主要是当学生发言遇到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时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们往往会中断课堂发言,做出回应,导致发言低效。

.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分为三大部分,这种安排本身还算合理。课堂诸环节环环相扣,有内在逻辑性。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主要是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导致朗读和词句讲解分享环节时间分配过少。在教学设计时,这部分应该进行推演,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才会更合理。为了精简第一环节的时间,应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分享任务,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介绍苏轼,这样既能够介绍全面,又能够高效利用时间。

. 课堂容量与效率

课堂信息和容量还不是足够大,且后进生吸收率低,整节课教学效率还不够高。这与课堂管理,课堂设计,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有关,还和学生预习准备的是否充分有关。

.学习效果反馈和检测

本节课由于需要完成“走近苏轼”——苏轼生平和思想介绍这一大的任务,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当堂反馈和检测,其结果是学生会在课堂上比较松懈和随意。今后要坚持每节课进行当堂检测和反馈。

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设计比较有创意(主要是苏轼档案部分),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国际特色,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学科特点,基本体现了个人特色。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优化课堂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关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巧思与反思

初中:张舒婷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政治主张等”的书,现存7篇,是“孟子及其弟子”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孟子的思想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初中阶段,就学生学习能力来说,并不适宜深入挖掘,而应该更多地在课堂上进行渗透。《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这节课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是解释重点字词,完成全文翻译。教学环节的安排要突出重点,课堂整体活动安排不宜太满。

六个巧思串联课堂

一、导入环节合理,引人入胜。开篇用故事引入,启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导入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允许学生以发散的、开放的答案参与讨论,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二、教学环节安排合理,重点突出。本课设计环节清楚明晰,以“我能断句”“我知作者”“我能翻译”活动作为引导,突出环节中每部分的重点,从而激发学生以游戏的心态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我能断句”的环节设置新颖,首先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让学生换种方式读课文。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主动性。以文言文无标点的“原本”形式,让学生断句,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挑战意识,以“游戏闯关”心态学习。同时,这样的环节设置也能更好的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挑战完成断句的活动,兼具基础知识考核与挑战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四、“我能翻译”环节,在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语文小组成员有文学基础好的学生,也有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讨论式学习能够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作用,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握适合自己水平学习的知识。

五、重点字词的解释及翻译环节,以小组分配任务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都将重点字词的解释这项较难的任务,分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而让基础较弱的同学在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翻译,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基础弱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基础好的学生,也有挑战自我的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层次的思考,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六、部分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翻译因难度较大,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采用了“质疑──探疑──合作解疑”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五个反思改进课堂

回溯课堂整体环节,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老师会重复学生的答案,并有“那”“啊”等口头禅,话语不够简洁干净。这样浪费时间,也容易让学生忽略“老师反复强调的是重点”这个概念。

第二:虽然课程进行顺利,同时在部分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质疑──探疑──合作解疑”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贯穿于课堂始终。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的能力,学生还是不善于发现问题,没有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三: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明确评价的维度,只有简单的“好”“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更精确的评价标准,也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第四:备课不够充分。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拗口,学生在理解上有些难度。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 “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还需要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是:“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很难让学生自己理解。学生会困惑,这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来?或者还有其他的问题?单纯就字面意思来说,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上完这节课,我还在回想,难点的突破还是要从论点出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是一个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扰。思虑不通,才能激发人去冥思苦想,振奋精神。基于此,文章此处的涵义就应该是其他人对主人公表示不满。旁人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可以使他猛然省悟,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则就会自高自大,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很多刚愎自用的事情。采用论点与逻辑引导相结合的这种引导方式,学生就会很快理解了。

第五:缺乏板书。文章题目和学生容易写错的错别字应该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容易明确主题,也更容易记忆。

从前期准备、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再到回顾课堂、进行反思,纵观这一堂课的完整过程,我深刻感受到静下心来品读课文的重要性。在备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资料的数量,知识点太多容易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困惑。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与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堂常规习题课的成长之路

初中部 高艳存

学校的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自主学习程度、问题设计的有效程度、教学方法的策略性及教师对学生个体学情的关注情况与教学风格等五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量化分析,为教师构建规范化课堂提供依据,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思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我将自己的一堂常态习题课进行了流程再造。通过设计教学、进行录课、课后反思、改进教学设计的思路对自己的日常习题教学进行了改进,收获颇丰。

一直以来就知道习题课很难上出新意,也没有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习题课授课方法,借本次机会,我将自己的一节日常习题课拿出来,进行逐步的分析和反思,再改进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检验,取得了很大成效。

存在的问题:

对比学校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我发现了在我的习题课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课堂反馈活动主要以回答问题为主,同时,自主学习的部分也做的不到位。基于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去查询了关于习题课的一些教学指导,明确了习题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 

每一堂习题课都应有特定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习题课的内容要反映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相应要求和深度的习题课。

2、加强启发性。 

启发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习题课所选取的材料要有启发性,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潜在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特别要防止习题课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因为不必要的重复不仅破坏了教学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另一方面习题课教学要采取启发式,教师应发挥引导、指导、开导、启示和激发的作用,切忌一包到底。要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发展。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解难,创造一种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教学气氛。     

3、注重综合性。 

习题课区别于新课的特点之一便是综合性。综合知识又是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习题课中一方面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联和归纳,消除课本中各章节之间表面上存在的独立性,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将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综合。     

4、力求示范性。 

有效的学习一般包括观察学习(模仿)、操作学习和思维学习等。

5、具有典型性。 

习题课所选取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这对保证习题课的质量至关重大。教师选择的习题既要体现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要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 

6、题课应有“主题”,习题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三个方面: 

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②使学生建立分析和求解物理题的思路和方法;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这些理论指导,我决定重新设计这节习题课。

第十四、十五、十六章及近期作业处理(阶段性习题课)教学设计(旧)

第十四章:《磁现象》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应用领域最广、研究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物理学分支,教材在本章内容编写上也体现了以上特征。内容上本章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的能力,引入了许多与日常生产、生活及新科技应用等内容,例如:磁悬浮开车、扬声器和耳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等,引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并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意识。

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通过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章属于介绍性的科普知识,知识深度比较浅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关于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习更深入的物理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1、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十六章:本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涉及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这两项既是新型技术,也牵涉到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有关能量和能源的基本常识并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是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标要求:1、明白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4、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6、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应用情况,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学情分析:班级中的17名学生,学科成绩呈现两极分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三章的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良好,但由于教学与习题练习间隔时间较久,此次作业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急需一节习题课纠正作业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章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学习目标:每一位同学都能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掌握相关知识

评价设计:随时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预设

第十四章作业处理

核对正确答案,根据作业中学生的错误问题及课上反馈进行讲解

聆听教师的课上普遍化讲解,提出个人问题

班级人数较少,可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并讲解更多问题

15分钟

第十五、十六章作业处理

核对正确答案,根据作业中学生的错误问题及课上反馈进行讲解

聆听教师的课上普遍化讲解,提出个人问题

班级人数较少,可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并讲解更多问题

10分钟

近期其它作业处理

核对正确答案,根据作业中学生的错误问题及课上反馈进行讲解

聆听教师的课上普遍化讲解,提出个人问题

班级人数较少,可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并讲解更多问题

10分钟

学成情况检验

课堂及时反馈




作业

专题内容试卷




 

原有教学设计下的课堂实录(节选):

师:这种实验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不叫“等效替代法”。

生:老师,“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和区别在哪?

师:“转换法”是当我们没有办法对某一个量进行测量时,用其他可以测量的量来进行替代测量的实验方法。比如,本题中我们需要测量电阻的量,但是电阻在这个实验题目中没有办法直接进行测量,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流的大小从来比较电阻的大小。“等效替代法”比较典型的应用在是“二力合成”这个实验中,因为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两个力来替代这一个力。这叫做“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也经常会在我们用特殊测量电阻时使用。

生:对!通过电阻箱就可以使用 “等效替代法”测量电阻。

师: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时更为常见的,因为有太多实验室没办法直接进行测量的量,所以就需要用到“转换法”。

生:明白了。

师:在回答探究性问题时,有的同学能够把控制变量都写的很清楚,这样是很好的,但是有的同学就没有写清楚。我们通常要求在回答探究性问题时至少要写出探究的对象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导体电阻和横截面积的关系。

生:老师,我觉得写作:“探究导体电阻和横截面积是否有关?”会不会更好一些。

师:对,非常好!

 

第十四、十五、十六章及近期作业处理(阶段性习题课)教学设计(新)

在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学习目标不变的基础上,我改进了教学思路,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习题课讲解。从课堂模式来说,我将原有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换成了“兵教兵,将教兵,全班讨论”的模式,首先以作业中出现相同错误为分组标准,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组内安排一名作业完成度高,错误极少或没有错误的同学,并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任务单的形式发给4个小组。首先,要求学生组内解决问题,再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与其他小组相互沟通解决难题,进行交流情况汇报,并邀请全体同学对每个小组进行学习评价,最后由老师下发同种类型的小测题当堂验收学习成果。

评价设计:小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预设

第十四章作业处理

公布标准答案及大多数同学在习题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与解决。

分组讨论

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及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让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同学进行巩固,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同学再次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10分钟

第十五、十六章作业处理

公布标准答案及大多数同学在习题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与解决。

分组讨论

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及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让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同学进行巩固,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同学再次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10分钟

近期其它作业处理

公布标准答案及大多数同学在习题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与解决。

分组讨论

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及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让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同学进行巩固,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同学再次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10分钟

学成情况检验


各组长进入其它小组检验错题修改和掌握情况,解决之前没有办法解决及新出现的问题。


10分钟

作业

专题内容试卷

利用同类型习题小测当堂验收



 

新教学设计下的课堂实录(节选)

师:对实验方法的辨别上同学们有一些问题,现在给同学们一些实验标题(投影)请同学们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分享这些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

生:我们组认为这些实验按它们用到的实验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这三个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用电阻箱和电流表测未知电阻以及二力合成实验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师:其他小组同意2组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哪组同学能说一下儿什么是“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生:老师,我们组!

师:好,请第3组同学。

生:我们认为:“转换法”是当我们没有办法对某个物理量进行观察和测量时,用其他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物理量帮助我们进行实验的方法。而“等效替代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效果相同的物理量进行替代,“二力合成”实验中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非常典型的等效替代,因为两个分力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合力产生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师:3组同学回答的特别棒!

将教学功夫用到课下,充分提高课上的效率,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找到了一条让常规习题课变得更高效的成长道路。

 

《除杂》课的“除杂”思路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中考的专题之一——除杂,除杂(或者叫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这一专题在中考中属于理解层次,要求较高,同学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很重要。

一、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且会用这些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与提纯;

2.会选择合适的试剂对物质进行分离与提纯。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明确除杂的基本规则——酸碱盐的除杂——金属、金属盐溶液的除杂——气体间除杂——其他除杂

二、课堂流程及反思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同学们最熟悉的除杂例子:铜粉中铁粉的去除引入课题,告诉同学们除杂时先考虑物理方法除去杂质,再考虑化学方法除去杂质。前段时间的复习中,刚好有道题讲到用磁铁吸引可以将铁粉和其它金属粉末分离,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接受为什么先考虑物理除杂再考虑化学除杂。接下来,我用酸、碱、盐中杂质的除去,启发同学们酸、碱、盐除杂的规则与步骤。我从NaClNa2CO3的去除例子开始,因为酸、碱、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所以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杂质离子。一部分同学不能很顺利地找出杂质离子,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将改进这一环节,先让同学们找到并写出常见的酸、碱、盐中的离子,然后再辨别NaClNa2CO3究竟谁才是杂质离子。辨别出谁是杂质离子后,我让同学们找出对应的除杂离子。

回看视频后我发现这一环节进行得有点快,很多同学没有搞清楚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对应的除杂离子。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会先问一下同学们,觉得溶液中混有哪些杂质,是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过滤或者蒸发操作除去的?或者也可以用粗盐提纯的实验引入,让他们逐步明白我们怎样才能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又怎样才能得到氯化钠固体?将这两个问题抛出去后,同学们就能想到不溶物可以过滤除去,这样就能很自然的想到,我们可以试着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沉淀而除去。同样的道理,盐水中的水我们可以采用蒸干的方式,所以试着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水而除去也是可以的。当然,杂质离子除了转化为沉淀和水,还可以转化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而除去。

找到了杂质离子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实验室里没有单独存在的离子,所以我们需要给这个杂质离子补全另一半,让它形成完整的物质。问题又出现了,另一半离子可以随便补充吗?在没有进行专题复习之前,我们也曾多次遇到过类似的除杂题,我总说“除杂不引杂”,所以同学们应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基本上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加CaCl2,因为溶液中本身就有Cl-,所以加入Cl-不算引入新杂质。我觉得除杂不引杂这一基本概念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这一步进行得很顺利,接下来我又连续给出了另外两个酸、碱、盐除杂的题让他们完成。到了第三个NaClHCl的除去时,同学们先找到了杂质离子——H+,如何除去H+呢?魏博歆同学提到加NaOH溶液,理由是生成物是NaCl和水,并没有引入新杂质。听到他的方案,我问有没有不同意此方案的同学。抛出问题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没有回答,究其原因还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缺乏,不知道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我们需要考虑得更多。我提示到:工厂除杂时可能并不知道废水中会含有多少杂质,所以你怎样才能控制好除杂试剂的剂量呢?提示到这,有些同学幡然醒悟——NaOHHCl反应并无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恰好完全反应,所以需要加另一个现象明显的物质来除杂。当然,最后同学们提到用Na2CO3是正确的。

为了巩固第三个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第四个练习我提出让同学们除去CaCl2中的HCl,这次没有人说用Ca(OH)2了,而是说用CaCO3,我继续追问:“CaCO3要加得刚刚好吗?”因为熟知CaCO3的溶解性,所以他们几乎又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可以加过量,过滤就行,听到他们的答案,我心中暗自高兴,没错,我的学生掌握了知识,我可以进行下一环节了。

第二个环节的类别是金属盐溶液中杂质的除去,在取这个名的时候我有些疑问,前面我们刚刚讲过酸、碱、盐的除杂,现在又讲金属盐溶液不是重复了吗?所以为了打消疑惑,我在讲课时特意强调是常见金属盐溶液间的除杂。我问道:“提到金属和金属盐溶液你会想到什么反应类型呢?”同学们立即想到了置换反应,那不用做多解释,直接练习两个除杂题吧!接下来FeCl2CuCl2怎么除去、硝酸铜中的硝酸银怎么除去,同学们都很顺利地找到了答案。回看视频,我觉得当时应该追问在实际中如何操作。追问后同学们会想到除FeCl2CuCl2可以加过量的铁粉,再过滤。再追问:滤渣中有谁?怎么分离?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铜粉中铁粉的除去。

在第三种除杂题型中,我整理了几个常见的固体间杂质除去的例子,比如:Cu粉中CuOC粉中CuO的去除。这些除杂不像前两种除杂,它没有一定的规则,只能靠同学们平常的积累。所以这让我思考,究竟我们在讲新课的时候怎样才能将新知识关联到实际生活?又怎样才能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知识难道只属于考试和书本吗?能不能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这将是今后我站在讲台上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一个问题,不能只教出高分而不注重学生高能的培养。

还是回到课堂的第四个环节,除杂中有关气体混有杂质的除杂。我给出的练习是COCO2除去以及CO2CO的除去,这是同学们滚瓜乱熟的两个除杂例子,也是同学们出错无数次的两个例子。回看视频,我觉得在以后上课的时候可以补充有关干燥剂的知识,比如说CO2中水蒸气的除去、NH3中水蒸气的除去,这样既能复习酸、碱、盐的知识,又能让同学们体会实际操作中的仪器连接问题。比如CO2中水蒸气的除去时用到浓硫酸,那导管究竟是应该“长进短出还是“短进长出

除杂的最后我提出让同学们试着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这两个物质同时出现是在第九单元溶液的知识点中,所以部分同学不太肯定地告诉我用降温结晶的方式。因为这个知识初中阶段不属于考查范围,所以同学们能想到用降温结晶的方式分离这两个混合物很难得,这样让我有信心可以结束这堂课了。

以上是我关于这堂课的一些反思,以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希望能越来越好!


高中英语综合口语课堂的反思及再造

高中  付东鸣

教学反思

    一堂课要想真正成功,要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去认真钻研。例如在这节课

中,在核查学生对课前布置单词的基本理解的问题上,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到底是只是按照文章顺序进行,不考虑难易程度?还是忽略文章的进行顺序,将单词进行从易到难的排列?哪种方式可以在这个环节帮学生理清思路,为接下来的阅读和听力做准备?这样的问题值得仔细考量,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进行总结。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以后继续借鉴。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任何一堂英语课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对教材和材料的认真钻研之上的,之后才有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情,重难点等等步骤。 这节课的材料主题都是关于环境问题的,阅读和听力的难度都相对适中,除了‘ sulfur dioxide’等这类关于环境的专业生词外,并没有特别多的长难句,关键还是要训练学生在‘输入’充足的信息之后,提高输出’信息的能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输入’的信息,我决定采用表格的方式,形成阅读与听力文章的对比,更加直观易懂。

同时设计学案,为学生输出信息提供更好的语言结构的支撑。生词也作为预习任务,留给学生自行完成,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当堂只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检测就好。

此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好的是,在课件中我专门做了一张 PPT,提示学生在‘ before  class’这个环节,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学生在预备铃开始就会进班准备,展示这张 PPT 可以很好地提示学生在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是单纯地等待老师指令之后才开始行动。

还有就是课件的制作, 课件生动直观,加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认为英语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种鲜活的动态语言。总而言之,良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很好地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这是保证一堂高质量的英语课的必要条件。

二、活动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本节课的很多活动,如阅读,听力,口语,都采用小组讨论的研究性学习

方式。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同桌及小组同学讨论、探究、合作来完成任务,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看,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对阅读和听力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就更准确。且学生讨论的气氛、笑声、表情、拍手等动作无不体现出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体现在对研究性活动的指导、情感的激励、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如在本课中,学生出现了拍手、欢笑等场面;在讨论热烈时,课堂似乎有吵闹之嫌。以传统眼光来看,我们会觉得学生纪律不尽人意。但如在当时对这些行为进行批评,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只要学生的确是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出现上述情况的,教师可宽容待

之,营造出宽松的探究气氛。

三、教学和操练形式的多样化

本课时在复习词汇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科技,在枯燥的词汇复习中融入如颜色、歌曲、图片、多媒体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选择哪一个小组进行展示的时候,采用一种简单易操作的随堂小游戏的方式,既不浪费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由于是随机选取的方式,也可以督促学生的练习。设置的任务给了学生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并由此来获取并运用语言。这种教学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做反思的目的,除了发现优点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分析问题,我认

为,还有如下问题仍需改进。

一、针对引入单词复习部分,我主要是采用 kahoot! 这种软件。好处是,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就调动了课堂的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但是,毫无疑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网站在操作的时候,老师需要当堂对电脑进行一定的设置,而且要依赖网络的状况,网络的状况决定了设置需要的时间,存在耽误课堂宝贵时间的风险。另外,学生很投入游戏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容易忽略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的讲解,游戏的方式妨碍了这一环节的真正的教学目的。整个 Lead-in 的过程一共用了 10 分钟,反观下来,对于一堂 40 分钟的课来说,占用的时间还是过多了,有应用技术设置的问题,也有互动和复习单词量过多的原因。

二、在学生自行阅读的环节问题不大,学生的个人电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环节仍然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到底是全班范围内的自由互动,学生们自由说出答案?还是指定某一位同学说出他或她的答案?两种方式,哪一种更有助于检查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开放性的,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都有不同的选择。课后我自己仔细回看课堂实录,发现虽然对老师问的问题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但是我不应该过多地解释。在全班性的回答之后,可以选择几名同学独立说出答案,然后再由我公布答案,这样应该效果更好。

三、在最后的输出环节,我主观上产生了时间上的紧迫感,实际只用了5分钟。作为本堂课最终教学目标的一个检测环节,肯定是太少了,其实最后的录课视频显示,整个课堂流程只有 35 分钟,也就是说还有 5 分钟时间,因为当时课上的一些突发情况和我本身心理素质的原因,影响了整个输出部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今后需要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课堂情况,积累更加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再造

1. Lead-in(引入环节:词汇复习与检测) 8 分钟

    运用 Kahoot!进行单词复习,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控制单词的数量,保证不要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另外,要在课前进行测试,保证网络的畅

通,在课堂实际操作的时候不要出现技术性的故障。

2. Reading(阅读) 10 分钟

        学生独自安静地阅读文章,保证在课堂上‘有真正的阅读’的发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借助电脑,自行解决问题。在阅读完成之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表格。教师提问之后,展开全班性的自由回答。然后再选择其中一个同学回答,最后由老师公布答案。

3. Listening(听力) 10 分钟

    学生独自安静地“听”,保证在课堂上‘有真正的听力’发生。提示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针对性地记好笔记,可以借助电脑,自行解决问题。并且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讨论,听不懂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反复重点听。在听力完

成之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表格,教师提问之后,全班性的自由回答,再

选择其中一个回答,最后由老师公布答案。此环节与阅读环节的步骤相似。

4. Speaking(口语) 12 分钟

    先由老师介绍口语任务,并提供范例,让学生结合阅读与听力的内容进行复述,并参照学案上提供的语言结构和之前形成的笔记,在小组范围内进行多次练习。老师告知学生,之后会随机选取任意一组进行展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范围内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提供帮助。采用游戏的形式对即将

进行展示的学生进行选择,增加一定的课堂趣味性。一共选择三组进行展示,在

展示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阅读和听力文章的转述是否准确完整,逻辑是否通畅。

 

小结:

    一节公开课留给执教者的不仅仅是上一堂课而已,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很多。有专家这样界定教学反思:“老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静下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我常扪心自问:每一堂课都是这样充分准备的吗?每一堂课师生都这样充满激情吗?每一堂课都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训练的吗?让我们多一些准备与思考,多一些精彩与完美,少一些遗憾吧!这节课上完了,但是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活动依然在继续。我们在学习中寻找差距,在遗憾中积淀,在反思中成长。

高中英语读说课的反思与改进

高中  贾丹丹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中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们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能输出。

教学难点:文章中个别长难句的理解,和输出时学生组织句子把想法表达出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手段:iPad-moodle 平台

 

阅读课的反思
一、对阅读课的认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从头到尾在活动状态,用视觉进行解码、 加工和处理。 如何处理阅读的文本, 设计适当的问题,增加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是阅读课上需要探索的内容。
二、设计阅读课的基本理念:

课前预习,课上精读,以课文知识为载体,运用语言表达观点。
    1.
读前预习,提前让学生预习阅读材料。此环节不设置任何问题,只要目的是扫清阅读中的词汇障碍, 老师不做统一词汇要求, 因为每个学生的词汇盲点不一样。这是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阅读课需要完成一个词汇测试, 来检查他们是否完成了课前阅读的任务。
    2.
读中,以问题导入,用测试检查预习情况。设置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读后:希望学生可以受到启发。
三、存在的问题:
    1.
课堂设置上:进入文本之前读的引入消费太多精力,目的不是很突出。文本阅读活动通常形式单一、 缺乏深入文本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阅读的只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 没有深刻的思考,就没有带有智慧火花的回答。
四、阅读中的问题设置类型分析
    1.
直接型问题
   
此类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学生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信息。在文本阅读的最初阶段,根据细节和文本结构,学生检查记忆或理解的文本内容便可以回答此类问题。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学生表面理解,短期记忆,或快速在文本里能够找到答案。
    2
提取型问题
   
此类问题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在文本价值的要点可以生发的提问。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来说文本、老师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引用文本内容,并结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

3 估类型问题
   
在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为了帮助学生熟悉主题文本,使其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教师通常需要将提问的主题文本扩大。这类问题基本上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结合逻辑和情感作出回答。 这类问题通常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独立观点的机会,对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课堂流程反思
Step 1
Warm up 这一步骤的时间, 大约用了不到 5 分钟。
   
时间分配上还算合理。我提前设好与话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 reading中的问题。 Reading 中, 由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持有不同的语言, 人们有困难去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交流。 作者认为这给人们的生活, 工作带来不便,甚至不利于世界统一。于是作者分析并提议人们要说一种语言。作者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该如何去做,尽管他失败了, 但是作者仍然会坚持下去。
   
针对语言不同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的这个观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先用英文问候,再用日语对话。学生理解英语,可是日语就无法理解。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学生大致能猜到我在问候他们,但是具体的意思就不清楚了。于是, 我紧逼一步问,如果我们语言不通,那我们可能成为亲密的朋友吗?得通过什
么途径呢?学生回答 body language 这有点扣题了,我又进一步引导,body language 也不能让我们能顺利了解彼此呀? 在此处,我试图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不通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障碍。 我举了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以便于学生理解话题。接着我提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学生们回答用肢体语言,到这里,学生们没有回答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说同一种语言。这说明我的问题设置出现了问题。于是我接着引导,如果我们说同一种语言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
   
此环节的问题在于:问题设置过于理想化,没有预料到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和不接受;用于话题引导的问题有些拖沓;没有组织学生对reading好好预习。
Step 2
Quiz about words 在进入到课文回答问题之前,在 moodle 平台上做个词汇小测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预习和对文章的了解程度。Quiz中共设置了 20 道选择题。如果学生们充分预习课文,一定会顺利通过。学生们在这一部分,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全部积极参加,甚至有的还刷分。
   
不足之处在于这一步骤大概花费我们 6 分钟的时间, 而且还有学生一直没有登陆进去。应该让学生们提前登录好网络平台,告诉他们怎么操作,而不是占用上课的时间来操作。
Step 3
Reading 进入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典故的理解,来领会作者的意图,即说不同语言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麻烦。具体实施时,我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来查询信息, 这要比我直接告诉他们好得多,这是学生们在探求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问题有两个:由于学生预习的程度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这个专有名词的敏感度也不同,不少人没有跟上我的节奏,以至于这一部分我重复了好多遍,这也耽误整体的教学进度和成果;文中的故事应该放在最后让学生们去思考更好,因为放在最开始,还有好多学生没有读懂文章,这个故事会让他们很晕, 不明白文章到底在讲什么。
Step 4
reading in group小组阅读环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问题,将答案写在 iPad上以便于最后输出。每个学习小组需要有明确的任务负责人:一个 leader,两个Recorder,一个reporter。在学生们做题的时候,老师会兼顾全场, 负责为学生解除疑难。

出现的问题有两个:在介绍规则时耗时较长,到介绍完规则,课堂时间已经过半;对于课文设置的问题较多,大约有十个左右对于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Step5presentation  演讲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问题设置过多,也偏难,应该多给学生们一些语言鼓励,以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实验课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教学反思及流程再造

时间:May 19th    Class Y10C2  PERIOD7

高中  焦扬

 

本堂课是一节实验课。由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如果实验原理明了,实验设计得好,操作会相对容易,因此和以往不同,本次实验课并没有分为两次进行,而是在这堂课中包括了实验观测、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操作三部分。由于实验操作简单,本堂课比较着重于学生的设计实验,也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往往比较适应跟随老师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环节,而在大学后很难适应设计实验,以及动手能力较差等情况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于老师先进行warm up(“热身”) ,抛出已经学过的做功,功率,重力势能,动能,功能原理等等概念,而提出重力势能和动能这两个物理量联合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即产生另外一个物理量机械能。并提出假设性问题,假如某人或物从悬崖或高空坠落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能量转换(初中物理中提出过能量转换这个概念,学生口中总是念念不忘,因此及时提出问题),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以马上回答出有能量转换,并能回答出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接下来教师的问题是,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或任何其他形式的阻力,重力势能是否全部转化为动能?此时学生都比较安静地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后他们的回答是,是的,全部转化为动能。那么我的追加问题是你如何证明?学生在这个问题后又陷入深思。我追加告诉他们现在你们手中的仪器是,机械能展示器,数据线,数据终端,速率传感器,并告诉他们,速率传感器传出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线记录到数据终端。请他们分小组进行设计实验,证明机械能是否守恒。学生开始设计实验。几分钟过后学生开始有进行阐述的,给我讲述他们组所设计的实验,有的组提出把摆臂放到水平位置,释放,然后测三组数据,我让他们组打开dislab6.9看实验表格,并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水平位置并不是表格中所设计的数据,但是他们的想法是大部分正确的。之后其他组也进行了阐述,但犯了和上一组同样的错误,把摆臂放到水平位置,释放,然后测三组数据,经过我的引导后,他们把数据终端上的数字倒过来写,数据反过来做,也是正确的,不得不说学生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办法也很巧妙。经过了几组学生的分组阐述后,我给全班提出了几个问题:看实验表格是否你可以设计实验在不同位置释放,在什么地方释放符合表格?学生有的提出在不同位置释放,我的回答是可以在不同位置释放,都在最低点测速度,然后计算势能是否全部转化为动能。但每一次改变初始位置都意味着新的机械能产生,等于做了三个实验,而不是三组数据的比较。学生表示同意。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首先,能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在接触抽象概念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的直观,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

其次,细节问题的处理环环相扣,比如在提问“假如某人或物从悬崖或高空坠落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能量转换?”时,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以马上回答出有能量转换,并能回答出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我马上追加进一步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入了新的知识点。

    再次,小组合作引起同学们小小的头脑风暴。他们在一起讨论、操作、思考、分析,这种形式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容量。

但实验中也有很多值得推敲并且下次上课应该改进的地方,比如:

我介绍了数据终端,且发下了LAB REPORT,应该让学生对照表格进行设计。表格中给出的A点高度0B点高度0.05m C点高度0.1mD点高度0.15m,且A点速度给出了0,学生往往忽略A点速度为0这一点,而从水平位置开始释放小球,但如果让学生提前观察表格也许会避免一些同学犯此错误,同时应该提出,如果不想依照表格进行实验,那么该如何进行实验?

小球的释放可能让整个长臂运动,这就会造成很大的摩擦力,进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改变释放位置为ABC三个点,而保持sensor也就是传感器不动的情况,这样的数据所犯的错误表示,每一次改变初始位置都意味着新的机械能产生,等于做了三个实验,而不是三组数据的比较。

传感器的位置和ABC三个水平线不保持平行,但到底什么位置和ABC三个水平线保持水平需要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在表格中的数据被自动计算出来后,机械能并不完全相同,其中误差如何分析需要思考。

实验表格下方有一个自动填写的质量和直径,这是需要测量的。

这些问题应该在学生在做实验10-20分钟后提出,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继续完成实验。

应提出作业,做误差分析。在下课前应统计认为机械能守恒的学生,和认为不守恒的学生,并进行讨论。

 

 

                            新教学设计

Warm up questions:

1.       What is work? The equation of work.

2.       Unit of work? Work is a scalar or a vector?

3.       What is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scalar or a vector?

4.       What is kinetic energy? scalar or a vector?

5.       W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procedure quantity and state quantity?

SStudent  TT eacher

To sum it up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 there is another quantity--mechanical energy.

Let the students copy down on there handout.

Critical thinking question:

If there is someone of something on the cliff and drop down suddenly do you think there is any energy transfer during the procedure?

Students will answer yes since in their junior high they have been told that the energy transfers during the procedure.

So what is the energy transfer to the other?

S:

Do you think the total potential energy transfer to kinetic energy?

S:

How can you prove?

Now you have some apparatus to design the lab.

Introduce the apparatus.

Now you have 10 minutes to design. If you finish your design please raise your hand.

Your table is both in your dislab 6.9 mechanical energy part and your lab report.

After 15 mins…

Question:

T:I saw some of you doing the lab by release the load horizontally? Is it correct?

S:

T:Why

T:Do your release your load from different height every time?

S:

Why?

T:Why point D is at the 0.02m? Do you think the data need to be changed?

S:

T: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sensor?

S:

Before class finish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lab report and make sure they analysis the error.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Objective

    Prove the relationship of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

The total energy E of a simple mechanical system is the sum of the potential energy PE and the kinetic energy KE. In the absence of friction the total energy E of the system is a conserved quantity so that ME=KE+PE In the absence of friction if the KE and PE

change they must change so that their sum is equal to the total energy E. In this experiment several simple mechanical systems will be examined for this property

 2. Preview question

a. How can you prove the mechanical energy is /is not conserved?

b. How to calculate KE in the lab?

c. How to calculate GPE in the lab?

 

3. Equipment

Iron stand photo gate data detector Mechanical energy demonstrator

 

4.Data table

time

D

C

B

A

Height /m





Velocity m/s





GPE /J





KE/J





ME/J





 

5.Data analysis

Calculate ME at point BCD and compare.

 

6.Open lab

How to prove the mechanical is conserved or not in the object-spring system?

If you can design the table yourself how can you design?

How can you design another lab with your required lab apparatus?

 

 

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规律探究

——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高中统计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高中   刘亦柠

 

随着统计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其愈加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也相应出现一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统计学与我国传统高中生长期接触的确定性数学不同,并非纯粹的数学公式推导与计算。统计学的学科特性包括数据特性、代表性、假定性和随机性,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当在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统计学的学科特性。高中生学习统计学,首先要理解统计的思想及其原理,从而养成统计思维。以此为基础,方法和技术的教与学才有根基。高中阶段无疑是形成统计思维的基础和关键阶段。

研究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是统计学基础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统计抽样的目的是从手中已有的资料——样本,去推断总体分布。样本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起点。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直接用样本进行推断,而需对样本进行“加工”和“提炼”,将分散于样本中的信息集中起来,为此引入统计量的概念。而总体分布决定了样本取值的概率规律,因而可以用样本统计量去推断总体。样本均值作为最基础的样本统计量,探究其分布规律对于学生未来进行各种统计推断至关重要。如何在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教学指导思想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科思维建构的过程。布鲁纳主张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据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统计实验中自己发现、总结和思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规律及意义。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导学设问设计多维度的知识建构阶梯,在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构统计学的核心思想。此外,教师要在学生发现和总结核心知识、形成初步统计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一部分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总体、样本、样本均值和样本均值分布的概念。

2熟练古典概型的分析和统计分布图的绘制。

3能够运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模拟进行统计实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用统计实验的方法获取、研究并分析数据。

2通过统计实验,从分布图象和数据分析的角度发现并总结总体分布和样本均值分布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3通过开放性的统计模拟实验,探寻样本统计量分布规律的实质和多样性,激发思维拓展及创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面对学术难题大胆提出假说的创新精神。

2形成以统计研究的角度和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3培养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小组讨论及合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统计实验实践,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总体分布的相关知识建构对样本均值分布规律的理解。难点在通过样本(数据和由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更难在如何不停留在绘制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或计算样本的数字特征上,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统计抽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3. 导学过程

“发现学习”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规律探究部分的教学着重于探究总结规律并思考其对统计推断的意义,因此教学设计结合统计学学科特征和高中生的知识基础,将导学过程细化到一下几个部分:

3.1 复习古典概型分析

由于样本统计量分布的分析实验要以古典概型的分析为基础,在引入新问题之前安排学生复习古典概型分析,特别是其中均值和方差的概念及计算。 此环节体现了知识的衔接,从古典概型分析到样本分析再由此引入样本统计量概念,最后深入到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分析。这其实也是本节统计实验的工具准备阶段,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可安排学生课前进行复习。

3.2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检测农夫山泉质量检测(细菌含量检测)的情境,抛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

问题1:如何进行检测?检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问题2:如何进行抽样?

问题3:随机抽取的样本质量是否能代表总体质量?一份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总体?

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部分学生依赖“直觉”认为简单随机样本和总体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由于这种关联没有被证实和量化,部分学生会提出这种关联的假说。

3.3 明确建立问题的假说

介绍统计学的抽样历史:法国分析及概率论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18世纪用抽样调查来估测全国的人口数目,这是最早有文献记载使用抽样的记录。每一位学术先贤都是后世学子们的楷模,他们的学术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明确总体与样本之间、随机样本之间的关系,明确建立问题的假说:“总体

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样本分布的规律,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规律依据析总样本推断总体。

引导学明确假说:“抽样统计量的分布是存在某种规律的”。学生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有很多好奇和不确定,这是创新思考和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将具象的生活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研究的过程。

3.4 对假说进行初步验证

通过对总体的简单随机抽样发现样本均值分布规律。从样本均值分布图特征上(正态分布)和统计数据意义上对总体分布与样本均值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同伴协作学习环境和小组间竞争的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进行导学的过程中不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准备多梯度多角度的导学问题。

3.5 对假说进行进一步验证

通过改变样本大小进一步探究样本均值分布规律。对科学假说进行进一步试验, 同时重复前一个步骤,巩固对样本统计量分布概念的认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也可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中的矩阵来得到试验结果。

3.6 对假说进行深度验证及拓展探究并总结中心极限定理

通过改变总体分布和样本大小深度探究样本均值分布规律。将研究带入社会问题中反思是帮助学生领悟研究意义,探索研究价值,从而坚持研究兴趣的有效方式。

在实验总结过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统计学的思维思考:“随机抽取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总体?如何使统计推断更加精确?”在实验探究前只有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和直觉认为:“样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表总体的”,“样本大小越大,样本中含有异常值的比例就越小,样本就更具代表性”,但经过实验探究,部分学生根据统计分布图形特点认为:“样本越大,样本均值分布图就显得越集中”,进一步根据数据特点可以更明确的表达:“样本均值分布的方差与总体分布方差呈正比,与样本大小呈反比,因而样本越大,样本均值分布方差越小,对总体均值的推断越精确。”这对解答农夫山泉质检问题并思考相关拓展问题有重要意义。

回顾总结统计抽样的优势,引导学生着重思考社会和自然中的数据总体分布往往不是正态的,研究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在不规则的总体分布中找寻规律的样本统计量分布,从而对总体进行可靠的推断及分析。

教学后记

在课堂实践时,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 既要量化评价学生的个人课堂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思维死角及创新,给予引导和鼓励。

布鲁纳说:“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所谓统计思维,是指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学习中最难的就是如何自觉地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所熟悉的是直接针对数字的运算处理,而不习惯于通过对数据的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去理解复杂的社会事实。此教学设计还缺乏对学生描述方面能力的培养,应考虑组织学生结合实验设计进行展示、或是引发情景教学下的案例分析及对研究的开放描述。



高中生物pre AP课堂的反思与改造

高中部  牛丽华

    生命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很多生命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DNA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复杂且不易理解,学生很难将书本上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文字和静态的图在大脑中转变成动态连续的生理过程。因此,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便成为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曾经看到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视频,他们利用板图边讲解边画图,力争使学生有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但结果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认知情况,根据教学内容所要求的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制作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相整合,通过动画先分步演示再整体演示,用形象信息揭示复杂过程,将抽象化为具体,揭示事物的本质,意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同学们不再充满疑惑,同时,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本节课我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课程一步一步、很自然地向下推进。虽然此节课是以讲授为主,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生与老师思维的互动,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

    另外,本节课我在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时,用了一些比喻,比如:基因,mRNA,蛋白质的关系用校长,主任和学生的关系类比。细胞核相当于校长办公室,核糖体相当于教室,每一个氨基酸相当于每一个学生。又比如:在讲述TRNAMRNA碱基配对和TRNA的作用时,以人持电影票进影院看电影对号入座为例让学生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唯一性,人—氨基酸,电影票—反密码子,影院—核糖体,座位号—密码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对如此抽象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在习题安排上,在不同的情境中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特点,不断调整。

    通过观看录课,我反复斟酌教学每一个环节,找到了本节课的优点和待改进之处:

一:优点:

   1 教学设计合理,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已了解本节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也找到了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有效方式,所以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得很好。

   2 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紧扣,前后知识点衔接自然。

   3 视频运用得当,PPT和讲解过程很好结合,无脱节之嫌,kahoot 教学软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学生已习惯老师的讲课模式,配合度高,发言积极。

二:待改进之处

   1 应设置课前复习任务: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DNARN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知识点的记忆出现疏漏,或混淆三种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作为教师,我在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做好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复习安排,提高课堂效率。

   2 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过于累赘: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过于抽象,我总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对tRNA的反密码子讲解过于累赘,有些例子可以删除。

   3 肢体语言过于丰富,以后教学要避免。

   4 课前硬件准备不足,未考虑到第一个视频音频的调节问题,造成声音过小,影响学生观看效果。

   5 英文表达出现错误:本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用英文讲解,通过反复观看录课发现,我的英语口语表达出现几处错误:如:RNA go through……,出现单数第三人称使用错误,虽对生物学术内容无太大影响,但会影响学生听力,另外,我的语音语调需要改进。

   6 kahoot使用不够熟练,应事前预知每道题的答题时间。

   7 学生活动较少:由于这节课课容量较大,若再设计学生活动,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后要减少引课时间,可加入学生制作翻译模型的环节,让他们在课上分组展示。

   在课后我发现,问题的设置十分重要。对于如何提问题,大概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或者太难,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如直接问“转录的过程是什么?”;或者是问题太简单,呈低龄化特点,这种情况大多为判断形式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提供足够思考空间。因此,我们教师对每个问题都要仔细考虑。是否是有效问题?指向性是否具体?问题是否简要?是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学习?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置多个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降低难度梯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参与,也可以让学生解决问题,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同时,多用“哪些”、“为什么”、“怎样”、“最多有”等字眼创设的问题,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学习。 

      除此之外,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十分重要。有了对知识的体验,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我认为在上课的时候,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促使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在每当学生学完知识点后,老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也需要我们解决。我们教师辛勤的付出,认真的对待,深入的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都缺一不可。但是,我认为无论怎样教,只要学生有收获,就是有效的教学。

再造流程        

Gene expression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理解:"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概念。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奥秘的过程仍未结束。
3 
能力目标
  (1)
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
通过对"遗传信息究竟如何表达 "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对转录与翻译图解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试视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3 
这两个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教学流程再造:

 (一)课前预习任务(新环节)

   1 列表比较DN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


protein

DNA

RNA

 

Basic unit




  2 复习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以及多肽链的形成过程

    (结对演示三肽的形成过程),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Structure of 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Secondary structure

structure

structure

site





 

 3 复习转录的相关内容:


Site

templete

material

production

Transcription





 

把此三张复习表格加入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4 单词预习

中心法则                        

尿嘧啶                         

信使RNA                         

核糖体RNA                    

转运RNA                        

RNA聚合酶                      

转录                                                  

互补RNA  

编码                                                   

密码子                         

翻译                             

肽键                            

反密码子    

(二) 引课:(适当缩短时间)

1 从转基因荧光小鼠图片入手,引导学生写出转录翻译关系

DNA         RNA         PROTEIN

2 学生根据以上关系图,熟练英文描述转录过程(分组,每组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 每组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转录的模板,原料,产品。(要求英文)(新环节)

(三) 新课

1  教学环节:翻译定义。教师根据转录翻译关系图,根据笔记上对转录的描述过程,大致描述翻译过程。学生组内讨论1分钟,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新环节)

2  教学环节:翻译内容。教师对比转录过程,根据转录,翻译关系,找到翻译模板,原料,产品。学生组内讨论,派一名学生回答(英文)

3  教学环节:基因表达PPT。教师给学生整体展示表达的流程图,让学生了解表达过程的连续性,同时提出问题:氨基酸存在于细胞的什么结构?氨基酸如何运输到核糖体?教师从吃鸡蛋在人体消化,被吸收,再合成自身蛋白质为例,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并根据老师引导,能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可小组讨论)。(新环节)

4  教学环节:TRNA的结构。教师展示TRNA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到两种RNA的关系,从而引出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学生对比两种RNA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

5  教学环节: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教师展示密码子的PPT,解释两种密码子间的关系。学生记笔记。

6  教学环节:基因表达过程。教师播放基因表达的英文video,学生认真观看。

7  教学环节:习题反馈。教师利用kahoot软件事先录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情况。学生在kahoot平台上做题。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课堂反思及流程再造

高中部 啜玉涛

第一部分:课堂介绍

作用力属于AP化学考纲中Big ideas 2的内容。作用力包括分子内的强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的弱作用力(色散力,偶极偶极作用力,氢键)。本节主要是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偶极偶极作用力,存在于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和带部分负电荷的电负性较大的氧原子(或氮原子,氟原子)之间。氢键会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状态,熔沸点,溶解性等),同时氢键也会影响物质的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氢键的本质和形成原因,以及氢键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解释。教学难点在于建立起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的联系,认识氢键本质。

本节课程的总长度是48分钟,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从一个谜题引入水,引起同学兴趣。[3 min]

第二环节:由水的特殊物理性质——常温下是液态,引导学生发现水中存在的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进而讨论出氢键的形成条件,并解释氢键对物质状态的影响。[30min]

第二环节又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水在常温下是液态,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5 min]

第二步: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氢键的构成。[7 min]

第三步:师生一起讨论氢键的形成条件,并解释氢键对物质状态的影响。[18 min]

第三环节:通过学生做乙醇和汽油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体会氢键对溶解性的影响。[11 min]

第四环节:通过看视频,阅读资料了解氢键对物质结构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观看视频,阅读资料放到了作业环节)[1min]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及作业的布置。[3 min]

其中第二环节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部分:课堂反思

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理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其对物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深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为主线,从一个谜题引入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进而由水的特殊物理性质常温下是液态,引导学生发现水中存在的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进而讨论出氢键的形成条件。然后解释氢键能影响物质的状态。学生通过做乙醇和汽油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体会氢键在溶解性中的作用。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氢键也能影响物质的结构。学生在实现认识发展的同时,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得到提升。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学会合作与主动交流,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获得方法,走向成功。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知道了极性共价键的形成原因,知道了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和偶极-偶极力的形成原因和本质,会写分子的Lewis Dot Structure。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并结合水的物理性质,认识氢键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学生存在的障碍点是基于宏观现象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

反思整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基于问题的讨论

本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常见的水出发,学生通过讨论引起水的独特性质的原因,发现水中存在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讨论出氢键的本质。氢键的概念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构建出来的。然后再利用氢键去解决问题,解释物质的状态,溶解性和物质的构型。通过讨论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我们以前的讲课方式是老师告诉学生一个客观事实,即氢键的概念和本质,然后让学生去做题。结果就是有些内容讲了很多遍,做题仍旧会错。关键是学生对核心概念没有理解透。而这节课氢键的概念和本质是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当中自己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别人告诉他们的,他们的理解就会非常透彻。

老师的问题预设使学生能顺利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发展区。为了引导学生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顺畅地讨论出氢键的本质,我预设了一系列问题,给学生搭好了台阶。比如:

为什么水在常温下是液态?(同类分子通常是气态,如硫化氢H2S

如果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从何答起,我会问:

1、不同物质状态的差别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微粒间的距离

2、什么决定了微粒间的距离?学生会回答是作用力

3、这是哪种类型的作用力?是分子内作用力还是分子间作用力?学生会回答是分子间作用力

4、这种作用力是怎么形成的?我让学生尝试去画这种作用力。这时学生就会从已有的知识——分子结构去考虑。学生写出水的Lewis Dot Structure后,就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水是个极性分子,由于氢氧两种元素电负性的差异,使氧带部分负电荷,氢带部分正电荷,这种电荷的存在能形成偶极-偶极作用力。但是硫化氢H2S也有偶极-偶极作用力。这时候就会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5、水是液态,显然这种偶极-偶极作用力非常大,为什么会特别大呢?那要从构成偶极-偶极的电荷和距离来看,因为氧的电负性特别大,把电子都吸走了,氢会带很多的正电荷,而氢的半径又特别小,同时氧的半径也比较小,这样A分子的氢就会和B分子的氧形成特别强的偶极-偶极作用力,因为这种作用力有氢的存在,所以叫做氢键。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氢键的概念。

6、那么,会不会有其他原子也能与氢形成氢键呢?打开元素周期表,电负性大、半径小的氟和氮也能形成氢键。

通过一步步追问,氢键的概念就在大家的探究中逐渐形成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

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只是起了一步步的引领作用。从学生的猜谜,到学生自己画氢键,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出氢键的概念,进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氢键对物资溶解性的影响,无不是学生在参与。有大量的学生参与了课堂问题的讨论,班里一共25名同学,参与回答问题的有12名同学,18人次。将近一半的同学有发言并上台展示的机会。但是有些同学回答问题频率较高,比如甘泽林,他回答了4次问题,占回答问题总数的22.2%。这主要是因为甘泽林思维比较活跃,而且在位置上占优势,离老师较近,老师比较容易听到他的回答。另外还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发言,老师需要关注。

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AP化学内容非常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学生必须学会自学。而且,这种自学能力,到了大学也会受益无穷。本节课提供的阅读材料Why are Snowflakes Always Sixed-Side?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雪花是六个瓣的,但为什么是六个瓣,恐怕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会给我们解开谜题——这是由于氢键的作用!阅读资料紧扣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复听这节课,我也发现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

自己的话有点多,学生回答问题后,总是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下,再深入讲解。今后应该减少这种重复。

英语不是很流利,有些话的表达不是很准确。这需要提前多做准备,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学好英语。

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大胆放手,我总是担心学生想不出来,所以总是不断地给他们铺垫。

由于第二个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第四个环节看视频和阅读资料的时间就给挤掉了。前面如果能省出5分钟就可以完成第四个环节了。

应该尝试把OTO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到这堂课中。可以把学生画的氢键图投屏到电脑上,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Pad清晰地看到同学们画的氢键图。另外可以多找一些与氢键相关的视频和阅读资料放到moodle平台中,让同学们课下去学习,使学生了解氢键的形成,氢键对物质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并使学生了解目前科学发展进展,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再造

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上这堂课。提前准备好学案,视频及阅读资料,学生提前预习,课上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实验验证、小组展示、教师答疑、学习检测等环节来完成学习。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小组讨论预习中的问题。[10min]

氢键的形成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同学们思维得到碰撞,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什么是氢键?

2. 氢键是怎么形成的?

3. 哪些分子可以形成氢键?

4. 氢键会影响到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

第二环节:学生做乙醇和汽油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验证氢键对溶解性的影响。[6min]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氢键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第三环节:分组展示,展示的主题分别是:氢键的形成、氢键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氢键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氢键对物质结构的影响[12min]

通过小组展示,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氢键本质的认识,以及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第四环节:教师答疑[6min]

这个环节是个开放性环节,如果有处理不完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第五环节:Kahool平台检测学习效果[6min]

Kahool平台对同学们的吸引力很大,既能促进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能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后记: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听过自己上过的课,有时候为了写出一句实录要听3-4遍,虽然也曾经录过很多节课。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每次上完公开课都觉得大功告成了,可以休息一下了。其实,任何一堂课都能找到它值得借鉴的地方,也能找到可以完善的地方。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我也曾在某节课后记录课堂上的点滴闪光,但大多数都因为琐碎的工作而忘记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贵在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流程再造这件事,为我的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后一定要坚持写教学反思。

 

附阅读材料:

Why are snowflakes always Sixed-Side?

    It’s a well-known fact that all snowflakes have six sides. The explanation lies in two words: hydrogen bonds.

    We’ve learned that the hydrogen atom and oxygenatom form a polar covalent bond, and what results is a slightly negative oxygen and slightly positive hydrogen. The oxygen actually has two areas of negativity. When all four slightly charged areas have each bonded with another water molecule via hydrogen bonds, the result is a tetrahedral (four-sided pyramid) shape. The hydrogen bonds dictate the shape of the ice crystals. As the water freezes, these tetrahedrons come closer together and crystallize into a six-ring or hexagonal structure. Each point on the hexagon is an oxygen atom, and each side is one hydrogen bonded to one oxygen. As it nears freezing, the hydrogen bonds extend the molecules to their fullest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When water molecules do this, the hexagonal structure expands into a larger and larger hexagonal structure.

Ice has a hexagonal crystalline structure, so a snowflake has a hexagonal structure.


 

《红楼梦》人物贾雨村的塑造意义

讲课人:赵海军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藏,埋藏着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数的读者从《红楼梦》中品出了别样的滋味。政治、经济、风俗、建筑、美食、医学等,以及这所有文化背后的人性,超越了特定时代,成为中国人最复杂、最真实的人生百态。在我校高中“后会考时代”,我们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带领学生研读经典、领悟华夏文明,让他们走出国门前在心中留下一个中国魂。这节课从一个很小的人物切入,串联起恢弘长篇,从他身上看透人的丑美善恶,他,就是贾雨村。

四个话题诠释主题人物

根据蒋勋老师讲解《红楼梦》的视频,我们引发了本节课的讨论。我用四个内容串起来。第一:贾雨村的人生;第二:塑造贾雨村这个形象的意义和目的,曹雪芹为什么上来要写这么一个人物?似乎小说后面跟这个人物关系不大,但是开篇上来就两三回就写这么一个人物,而且他本身并不是贾家的人;第三:主题的拓展阅读,拓展解读;第四:人生的感悟和启示。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揭示了作者对当时以男人为代表的虚伪、伪善、腐败的官场文化的批判。

贾雨村的人生跌宕起伏,从家道中落进京赶考开始,接受甄士隐接济,到后来做官,因贪腐被革职,做林黛玉家庭教师,后来经贾府举荐再次发迹,在薛蟠杀人案中徇私舞弊,再到后来贾府抄家,他落井下石,最终落得贬为庶人的下场。

曹雪芹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写他?其中一个观点认为贾雨村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认为他是一条线索,由他把林黛玉、薛宝钗这几家的关系牵到了一起,如果没有英莲这件事情,没有薛蟠打死冯渊这件事情,人们并不知道薛家和贾家的关系。我们通过贾雨村人生经历、抱负变化体会到,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批判了腐朽丑陋的官场文化。当年的贾雨村作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他是有志向的年轻人,想要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后来官场几经沉浮,他为了保命,为了升官,不惜胡乱判案、草菅人命。在需要人帮助的时候阿谀奉承,在别人落难时落井下石。他是万千官员中渺小的一员,巨大的官场操控着他的语言、行为,甚至思想、品性。

在主题的拓展阅读中,我们由贾雨村联想到孔乙己、范进,进而到骆驼祥子。科举考试毒害人性,将人逼疯逼傻,科举及第后的官员变成了迫害者,反过来加害于平民百姓。甚至在骆驼祥子的年代,这种官场的文化还在戕害众生。祥子三次买车三次丢车,是什么让这些人变成这样呢?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贾雨村当时不是一样的吗?官场文化到今天依然演绎。我在网上搜索到湖北荆门房产局局长的官员忏悔录,制成PPT,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陷入了沉思。

教学得失分析

教学优势:

本课我备课比较充分,内容结合蒋勋的思想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尤其是与当下官场中的腐败分子对照,由古及今,让学生的思考跳出了一本《红楼梦》,使他们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人性。

不足之处:

1、备课内容详略安排略微失衡:尤其是贾雨村的人生经历一节,内容准备过多,结果讲课时花费很长时间,出现了一些废话。

2、重点不够突出,前边耽误时间有点多,后边精彩的地方没有讲透彻,显得有些仓促。

3、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没有很好地设计讨论环节,如果让学生发掘身边的例子,这样课堂就会更加活跃。

4PPT上一些内容不必事必躬亲去读,让学生读一读会更好。课件如何体现讲课的脉络,更能体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需要功夫设计。

改进版:

1、提前给学生留课下作业,阅读前5回,找出贾雨村的人生轨迹。

2、课上讨论:贾雨村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让贾雨村发生了变化?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发掘身边的人物变化的案例。

 

再造流程:

一、课堂引入

   在同学们观看蒋勋对于《红楼梦》的几点想法后,请一位同学进行总结:

二、提问引出贾雨村人生经历

问题一:在小说中对于官场习气描写较多的地方出现在哪个人身上?

贾雨村,他虽然不是真正的贾家人,但是他的一生与贾家有扯不断的联系。

问题二:谁能说出贾雨村的人生轨迹?

寄居破庙,怀揣理想——结识甄士隐,进京赶考——考中做官因贪腐徇私被贬——为林黛玉做家庭教师——赴贾家攀上关系官复原职——判葫芦案——帮贾家夺石呆子古扇——贾家落难落井下石——被贬为庶民

三、问题引出讨论

问题一:贾雨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呢?

展开讨论

问题二:贾雨村为什么变了?

讨论核心是官场中尔虞我诈,虚伪,黑暗的文化熏染了他。

四、问题引发联想

一个人发生变化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蒋勋先生的观点,那就是封建的官场文化使一个人发生了变化,那么作家所批判的就是那个使贾雨村发生变化的官场,进而是那个社会。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现实深深的不满。

问题一:结合这种观点,我们学过类似的小说,请大家思考一下,有哪些小说是这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点:《孔乙己》,《骆驼祥子》,《范进中举》,回顾人物经历。

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骆驼祥子三次买车三次丢车,他的梦想“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 连遭打击,他由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这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异化成鬼的罪行。

范进的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展开,他的生活贫富变化、地位高低变化、个人荣辱变化、人情冷暖变化、人物哀乐变化。当范进确定自己“中举”后却疯了,主要原因是范进把自己一贯的自卑和压抑,一下子都释放出来了,就像一个气打得太胀的气球一下子炸了。可以这样说,范进的疯是从一个极端——热衷功名,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抱负,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受尽了左右邻居、亲朋好友的讽刺和打击,处于一种极度自卑和压抑的状态。而范进的中举,又使他从一个极端——一种极度的自卑和压抑之中,被抛到了另一个极端——居然“中举”了。

范进中举后变成了疯子、傻子,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这是国家民族的悲剧。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生活在这种制度下和氛围中的读书人——“范进”们必疯无疑。作者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直指向整个封建社会,让后人了解到当时的世态炎凉。

问题二:孔乙己、范进和祥子的悲剧源于一个变化,你们能说出他们变化的原因吗?围绕此问题分组讨论。

作为老师,我会给出适当提示:孔乙己是考不中的读书人,范进是考中的读书人,二者自身的变化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多么明显,这些恰恰是科举制度和那个社会土壤中生存的人反映出来的不正常的人情态度。祥子从一个好青年最终变成了一个无赖,这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五、贾雨村的变化来自于哪里?答案呼之欲出了。

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制度,官场的文化。

六、现在是新时代了,我们的官场中是否还存在这种封建官场中的糟粕呢?

七、今后如果是你做官了,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官?

此问题作为课下思考,同学们提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