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在研学旅行中浸润成长
——以我校六年级研学旅行为例
小学部 赵月梅
研学旅行,是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与环境,它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研学旅行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国际观和树立坚韧的世界观的一种绝佳方式。秋高气爽,我们与研学旅行有个美丽的约定;春暖花开,我们与研学旅行从此拥有了最美的遇见。我校小学六年级在实施的选课走班中,两次研学旅行四条线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充分的浸润成长,下面我以两次研学旅行为例进行阐述。
一、 文学素养在研学前时代的浸润成长
在研学前,学生必须根据自己选择的研学路线,查找历史、地理等相关资料,画精美海报,制作研学知识的ppt,并开展学生版的研学讲堂。
当小讲师讲到黄鹤楼的“前世今生”,全体同学起立集体背诵关于黄鹤楼的千古名篇。当讲述长沙线的小讲师讲到橘子洲头的时候,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毛主席的那首气势恢宏的诗歌《沁园春·长沙》。
在每期研学前,我们引导孩子们对研学旅行的景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做足了前期工作,让学生在研学中感同身受,在体验中让文学素养得到浸润成长!
二、 文学素养在研学中的浸润成长
1. 登楼吟诗,忆古昔今
黄鹤楼下,孩子们齐声朗诵了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们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引得过往游客发出阵阵赞叹之声。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来到了黄鹤楼顶层,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同学们欣赏着美景,赞叹着古人的智慧,感受着祖国文化之灿烂,纷纷表示,这次游学课程,真是一次“心灵SPA之旅”。
时间过得很快,同学们带着留恋、带着不舍、带着感叹,在壮丽的黄鹤楼下合影,为游学课程留下值得回忆的纪念。虽然已经离开了黄鹤楼,但那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觉还犹在眼前,让人回味无穷,真可谓:“登黄鹤楼吟古诗,忆大武汉叹今朝”。在研学旅行的景点中,一起吟诵唐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把唐诗的文学素养浸润在学生的心中!
2.游母亲河,悟中华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黄河,留下不少千古名作。探秘中原的研学师生站在黄河边,吟咏李白的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品味诗中真意,怀古惜今,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黄河为何被叫称之为黄河?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在黄河风景名胜区一边细心游览,一边认真查阅资料,一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热烈地讨论。同学们大都是第一次见到气垫船,都兴奋不已。一个同学在她的游记里写到:“嘀嘀……出发了,我坐着这个能在水里游的,陆地上走的,沙漠里行的气垫船,心情激动不已。不一会儿,我便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小岛上。脚下是泥沙,不远处就是黄河水。大家十分兴奋,拿起木棍跑到河边,在沙子上留下名字。”当学生们身处黄河边上,站在炎黄二帝塑像前,声情并茂得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这两首关于黄河的唐诗气势磅礴地吟诵出来时,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浸润提升。
三、文学素养在研学后时代的浸润成长
1.研学汇报
研学后,我们进行了精彩的研学汇报。以武汉线的黄鹤楼和长沙线的岳阳楼为例,黄鹤楼和岳阳楼两队进行朗诵PK,研学武汉线的孩子在黄鹤楼前朗诵诗词的视频声势浩大,而长沙线的同学也不认输,“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出场,赢得阵阵喝彩,孩子们身穿古装,讲述岳阳楼的故事,齐诵千古名句。在汇报现场,还有学生挥墨展示书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浸润在丰富活泼的形式中。
2.研学作文
难忘的研学
六4班 袁明宇
“我们乘车来到橘子洲,江风夹杂着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原来是橘子的香味。这整个橘子洲上全是橘树,那沁人心脾的橘香令我心旷神怡。滚滚的湘江向北流,我们逆流往前走,绿树配上金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到了橘子洲头,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毛泽东雕像,这是用永定石做成的长83米、宽41米的雄伟雕像。不禁让我想起毛主席创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导游姐姐的讲述中,我理解了毛主席创作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宏伟志向。
之后,我们又去了毛主席的故居,房子一共有十三间半,虽然乍一听感觉很多,但他们家并不富裕,屋内陈设简陋,我就想这就是国家领导人的房子?难道不应该是富丽堂皇的吗?老师告诉我:‘无论家境贫困或富裕,只要你有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你就会成功!’”
在研学中,孩子们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写成研学作文。从以上学生的研学作文中,不难发现,研学旅行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研学中。他们体会到了伟人毛泽东的生平经历,感受了“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在研学旅行的体验中,孩子们的文学素养逐步得到成长。
我们在研学旅行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从中寻找自我、建立自信、培养独立人格。在外地的不同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同时,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多元的文明形态,有利于学习和传承根祖文化,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在研学旅行的“此情此景”中,文学素养在学生们的心中逐步得到浸润和提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收获
小学部 刘晶 李翠玲
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游玩,而是体验,体验行走、体验探索、体验求知、体验快乐……在真实的体验中收获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其实,带孩子们出来看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不是我们带他们看世界,而是世界借由他们的眼睛和心灵,来到我们面前,唯有走出去,方可唤起内心的大格局。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校实施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小学1-5年级为京内研学,以本学期我校小学五年级开展的北京阳台山研学旅行为例,来看我校研学课程中京内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情况。
北京阳台山研学之行,孩子们攀登赏美景、用爱写美文、精心做美食美画,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幽默、善良,有主见和想法,热爱自然,乐于探究,遵守规则,懂得分享与合作等等这些重要的特质。
最美的风景在高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从山下响起,气势如虹,参加此次研学旅行的同学们正在千年古道上吟唱。阳台山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位于海淀区和门头沟区的分界线上,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4%,景区中林木茂盛,古树众多,是京郊最佳的日出观赏地之一。山中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既有以盘山古道闻名的鹫峰森林公园,又有千年古刹大觉寺。同学们各个精力充沛,激情满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山石、林木为伴,体验户外精神。
最美的生命在运动,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登山了。阳台山的台阶可不是人工修好的整齐台阶,都是一些几乎接近自然的石头路,崎岖蜿蜒,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孩子虽然跌跌转转,可是感觉非常有意思,他们成群结队或三五成群往山上攀登。有的同学累了,有人帮他背着包,我们的老师爬不动了,孩子们还鼓励老师加油,也有的搀扶着老师向前,一路上互帮互助,其乐融融。我们五年级4班的同学正在进行体质健康的训练,他们的体能是一流的,不长时间他们就超越了大家,首先登上了山顶。他们在山顶上欢呼雀跃,庆祝自己的成功。登山不仅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毅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还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带队老师不禁感叹到,登山是一种自我挑战,是毅力的磨练,是体能极限的考验,同时也是智慧的体现。
最美的发现在路上,大家边走边看,用相机记录下眼中的美景。阳台山的秋天,银杏树一片金黄, 风一吹,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在空中舞蹈,落英缤纷,满地黄金。枫树的叶子火红一片,放眼望去,红的、黄的、绿的,五彩斑斓。细心的孩子开始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种类,研究植物的习性,有的孩子在考虑把树叶做成标本,或做成卡片,有些孩子把落叶捡起,夹进书页,将它保护好,赋予它生命的延续。研学就是课程,大自然就是孩子的课堂,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都是孩子们的教材。
最美的心情是相聚,孩子们在沿途中分享自己带的食物,就像家人一样互相关爱、照顾。我们在山顶进行集体午餐。不知是爬山消耗了体力,还是美食的诱惑,孩子们吃起来特别的香!同学之间还相互分享,你给我一包牛肉干,我给你一个鸡大腿儿,山中野餐胜过满汉全席!就是这样小小的分享,构成了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幸福,给他们的研学旅行增添了欢声笑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最真的感悟是体验,采摘苹果,体验丰收的喜悦。登完阳台山,我们驱车来到附近的果园。刚一下车就看到一树树苹果压弯了枝头,孩子们被眼前丰收的景象惊呆了,欢呼着,跳跃着冲进了苹果树林,恨不得马上投入到采摘的战斗。红的发光的是红富士,黄的诱人的是黄香蕉。孩子们有的伸手就能够到大大的苹果;有的爬到树上;有的几个人一起合作。整个果林里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枝头上的苹果好像也在欢迎这些小客人,一个个咧着嘴正笑得迷人。采摘的过程看似平淡,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堂极其生动的户外体验课,将孩子们带入大自然、融入自然,即感受到了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又从中体味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及收获的喜悦。孩子们把采摘的苹果都放在自己的袋子里,一个也没有浪费,他们懂得也感触到了果农的辛苦与付出!知道丰收来之不易!
最棒的创作在新意,研学回来后,孩子们把从山上捡来的叶子制作成了叶画,有展翅飞翔的孔雀,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满身是刺的小刺猬,还有婀娜多姿的少女。孩子们的作品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孩子们采摘的苹果有的直接吃了,有的还制作成了苹果干,他们在家和家人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美哉!乐哉!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体验与收获,孩子们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汇报会,从介绍游学地点阳台山的大体概况,到路上发生的趣闻趣事,再到回来后的收获与感想,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表现着确实从研学旅行中受益匪浅。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成长,发现生活的精彩。
当研学旅行课程得到真正落地,孩子们的收获将是巨大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夯实知识,在与学校教育情景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从而促进学生哲学意义上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它也有助于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让学生在游学中感受祖国之大好河山与中华之传统美德,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儿。它还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当学生们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受经济社会发展,以愉悦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研学旅行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要求,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社会教育,情绪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
研学旅行,打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扇门
小学部 王海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开阔我们的眼界,通过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原中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一语道破研学旅行的价值所在。
眼界决定着思维,思维决定着格局,格局决定着未来。眼界的开阔,仅有课堂是不够的;思维的开放,仅有课堂也是不够的;格局的建立,更需要高屋建瓴。而研学旅行课程结合了“研”与“学”,形成了最美的学习方式。
一、借助“KWL”,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古语有云“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利用“KWL”工具,让质疑精神贯穿始终。“K(KNOW)”表示已经知道什么。“W(WHAT)”表示想要知道什么。“L(LEARN)”表示通过学习又知道了什么。二年级下“谢谢你,我的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研学地点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每次研学旅行之前,我们都会进行“前测”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对“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资料查找及老师的讲解补充,让学生对于即将进行的研学有一定的了解,得以完成“K”的内容。孩子们写到“我知道动物分为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我知道动物的迁徙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至于“W”,更是五花八门,“我想知道熊的身体结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世界上有多少种猴子”“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和最小的动物是什么”“人为什么没有尾巴”……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带着问题走博物馆,自己去寻找答案。每个孩子的脑子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只要你给他们机会问,他们的在问题会越提越多,他们的思考也就会越来越深。在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公园”里,有许多大型的恐龙标本,有的学生就问:“老师,哪种恐龙最厉害?”“人都可以从猴子进化而来,恐龙为什么不可以进化?”“未来,恐龙是否还可以在地球上出现?”“未来,有没有比人类还聪明的动物?”……有些问题,老师可以解答出来,有些问题只能告诉孩子去问“专家”或者自己试着去寻找答案。研学归来后,孩子们会把他们已解决了的问题在班级内分享,制作成“海报”或者“卡片”完成“L”部分,但同时又会生成新的“W”,继续开展下一轮的“探索”之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研学中,让学生始终带着一个“问题口袋”,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挖掘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探索世界奥秘的动力,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孩子们的好奇心是需要发现和培养的,而走出学校的大门,走到“生活、社会、自然”中,去体验不同的领域,去观察不同的事物,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春天做件美丽的事”的主题下,学生对植物非常感兴趣。但是校园里的植物毕竟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我们组织学生到“世界花卉大观园”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那我们如何研究学习呢?PAD上“微软识花”的APP帮了学生不少忙。想知道这种花的详情吗?“扫一扫”,“比一比”,你知道的会更多。如果扫不出来呢?不急,拍个照,上传到网上问一问,就会有人告诉你的。带着一颗好奇心,一双观察的眼睛,一个能帮助你的PAD,学习生动有趣又高效。
“中国航空博物馆”的研学之旅刷新了孩子们对“飞机”的认识,让他们体验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飞机”“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坐的专机”“第一次看到了导弹、原子弹”“第一次看到飞机的发动机”……每一个第一次,都在他们心里种下“好奇”的种子,也许在未来都会长成参天大树。
“老师,烤鸭博物馆里有什么,可以吃烤鸭吗?”当学生听到我们要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博物馆”进行研学时,他们除了想到“吃烤鸭”,实在想不到为什么还会有一个“烤鸭博物馆”。这个陌生的地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每个人都想去看看这个博物馆到底有什么。从对烤鸭的好奇,到对食物的研究,孩子们的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研究得特别卖力,学习的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三、开启“后研学时代”,点燃学生的联想与潜能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在无际的宇宙中遨游;联想是脱缰的野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原野上奔驰。联想越广阔、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在“北京汽车博物馆”研学中,当学生从“记里鼓车”“天子驾六”到“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辆汽车”“中国自主生成的第一辆”再到“速度最快的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北京四中学生设计的汽车模型”,学生的顿时脑洞大开。回到学校后,他们驰骋想象,博采众长,也来小试牛刀,设计“未来的汽车”。看着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谁说这里就没有未来的汽车设计师?没有未来的科学家呢?
在四年级“海淀区安全馆”的研学中,学生通过触摸大屏了解不同的自然灾害,亲身体验了如何在地震中、航班上逃生;学会如何打各种绳结;认识身体各种器官及他们的位置……这些体验活动,大大颠覆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以为所有安全教育都很无聊。但是今天我来得值了,我还要再来一次。”研学到这就结束了吗?不,回到学校后孩子们进行了“安全情景剧”的表演。剧本、道具、服装、背景、音效……这些任务都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有的小组在“情景剧”中还加了自己发明的“新武器”如:装有“酒精检测仪”的汽车,只要你喝酒,灯就会亮,那么车就启动不开了。多棒的孩子们,会学习,会表演,还会发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思维是青年学生认识改造世界的‘总钥匙’。青年学生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研学旅行正凭借其开阔的视野,体验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愉快轻松的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