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总是能隔三差五地看到各种热点新闻:“中国式过马路、高铁霸座、逼停高铁、地铁吃小龙虾乱扔垃圾,更严重的有“重庆公交车乘客殴打司机并抢夺方向盘,致整车人坠入江里陪葬”,还有之前的“不顾动物园规定私自下车被老虎咬死、咬伤”,轻的引起网民公愤,重的付出自己甚至更多无辜人的性命。国民素质堪忧!细细想来,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是人们规则意识的缺失。写在条文里的规则叫法律,没写出来的规则叫“人心”。这些成年人如果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规则教育,他们还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吗?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走入社会后他才会成为一名守法公民。所以,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规则教育”,从领导到一线,从学生到职员,全部参与其中。
1
学生“自”定规则,我们这样做将管理变成一门“艺术”
规则如果是“自上而下”,校领导一拍脑门想出来的,难免会脱离实际,变得冷冰冰,如果是“自下而上”,让学生自己制定呢?我们发动全体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老师协助下制定,初高中学生头脑风暴进行汇总。这些学生自定的规则我们称之为“班级公约”。每年师生会在主题班会上根据公约的实行情况,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排序,更新公约内容。这些公约十分接地气,如:有特殊情况向班委和老师请假,杜绝私自“潜逃”;回答问题前先举手示意,严禁插科打诨;教室插座上插了充电器但没有连接电器,你考虑过充电器的感受吗?……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学生公约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
管理是一门艺术,从七分“管”三分“理”,变成三分“管”七分“理”,需要很多智慧。我们的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在实施班级公约方面,采取了很多别致的方法。我校对学生实行过程性评价制度,不唯分数是论,平时的表现占据了很大一块成绩。有的老师就设置了整体的德育分,如果全班同学某个月都遵守公约,就每人加一分,只要有一人违反某条内容,全班同学都不能加分,这样他们就形成了互相督促、提醒的氛围。有的班级实行“无师晚自习”,班长、班委记录纪律情况,我们还在全校开展“无人监考”考场,学生自愿参加。还有“常规小助手”们分散在各个年级,协助老师规范纪律,管理实现了学生化、扁平化。
在规则意识教育下,校园形成了浓厚的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氛围
孩子们自定规则,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提升了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他们说到做到,诚实守信,严格遵守公约,这是一种重要的契约精神。在制定公约及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将外部的规则内化为自我约束能力,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品质,变“要我做好”为“我要做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形成了规则意识。这样的管理民主了很多,也顺畅了很多,正在向三分“管”七分“理”靠近。
2
全天候、无死角,规则教育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规则不是条条框框,它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教导学生在自定规则时,要务实、求细,要易于落实,这样的规则才是直观的、有效的。“选课走班换教室时动作要快”“合理使用电脑,服务于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要”“扔下的是废纸,捡起的是品质”“楼梯非跑道,上下勿奔跑”……只有规则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逐渐渗入他们的品行之中。


因为班级规则是由学生制定,在学习与生活中,他们更加自觉遵守规则了
除了每个班级的公约,学部也会从整体上制定规则,例如《初中学生常规条例》,就从使用资源、校园安全、两操、升旗与集会、思想品格、言行举止、自习违纪、课堂表现、课间休息、仪容仪表等几大方面做出了规定,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分数。
规则教育其实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之间。作为寄宿制学校,我们还承担了“家庭教育”的大部分职责。在教学区,科任老师、导师全部将办公桌搬进教室,全天候陪伴学生,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问题并给予指导。在宿舍区,生活老师规范学生作息规律,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并及时以表格的形式向班主任、导师反馈学生各项情况。两个区域的老师实现了无缝对接,为学生带来24小时的规则教育。
3
“糖衣炮弹”,正面激励与严苛惩罚相比,多的不只是温暖
小学部成立了积分卡奖品兑换中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积分卡奖励,兑换物质奖品或精神奖励
激励的作用是无穷的,我们拒绝刻板冰冷的指责,反其道行之,用激励来引导学生规范行为习惯。小学的孩子是最好的案例,我们既要保留孩子的天性,又要让其遵规守纪,就不得不放出“糖衣炮弹”,将严肃的规则裹在诱人的激励中。所以,积分卡奖励制度就这样出现了。孩子们只要在各个方面表现好,都可以随时得到老师分值不同的积分卡,他们可以拿着积分卡去奖品兑换中心领取精美的文具、玩具,或者得到特别的精神奖励。他们有很多将“辛辛苦苦”换来的奖品送给父母、朋友、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也提升了。初中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常规分数来兑换愿望清单,比如可以在老师陪同下外出观看电影,让喜欢的老师表演节目等等。高中的学生,除了有日常的德育成绩作为激励,还有过程性评价成绩记入档案,这对他们申请国外大学来说,也是重要的砝码。每个年级的师生也会发挥聪明才智,制作各种流动小红旗、流动奖牌,这样的集体荣誉是非常特别的,它除了整体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还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集体观念。
4
教职工规章制度,架起学校的“钢筋铁骨”
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我们从来都是要求学生做到什么,领导、老师必须首先做到。纸面的规章制度自不必说,校园里张贴的“教师公约”也在时刻提醒老师。老师们围绕规则实施情况,定期展开经验分享会。在各项会议、活动、教研中,规则的渗透也无处不在。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如果老师都松松垮垮,那整个学校就会掉链子、甚至倒退,所以这一块我们抓得很严格。冬天跑早操十分辛苦,但老师必须准时到达,我每天也都会陪伴他们。请假制度、课堂制度、活动制度、仪容仪表、采购制度、会务制度等等,正是这些纪律,架起了学校的“钢筋铁骨”,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5
家校携手,学生反向督促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一周在校五天,在家两天,如果家校不能达成一致,那在校五天的规则教育就会前功尽弃。家校携手,规则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血脉。小学采用课堂评价表、阶段评价表、活动评价表、单元诊断书等过程性评价表与反馈表,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综合素质考察,每周向家长推送诊断结论,并及时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初、高中的导师每学期至少约见每个孩子的家长两次,集中对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各学部也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前来观摩孩子在校的状态。


学生把在军训中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在学习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但是这些还不能满足我们的交流需求,老师利用互联网与家长建立QQ群、微信群,开通APP“班级优化大师”,有的班级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孩子的缺点或进步。学校也设置了“云平台”,老师随时更新对学生的评价,家长也能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里进行督促指导。反过来,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及时指出家长在规则方面的问题。例如周五家长接孩子给校园周边的交通造成拥堵时,我们就会让孩子去劝说家长,规范停车。让学生提醒家长不要长时间玩手机,陪他们一起进行阅读、运动“打卡”活动。学校的职责不仅是教育学生,还要以最大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起到了一点点正面作用,我们也是欣慰的。
学生在智能饮水机前排队接水,规则意识帮助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电影《烈日灼心》中的警察有一段关于“法律”的论述特别精辟,把其换为“规则”同样合理:“我认为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有你想象不到的好,也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所以说,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但就是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修养。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规则、法律、道德,这些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总有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以各种“精明”“世故”来谋取眼前的利益,置规则、道德于不顾,我们厌弃却又无能为力。规则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如果人人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规则教育,涵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为法制社会拉起了一道防护网,从源头上杜绝了违法犯罪的发生,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学生“自”定规则,遵守公约,不仅是让校园生活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契约精神,为培育他们的公民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