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范胜武:学校教育中的管理心智(下)

2024-10-03

5001


一所学校犹如一艘航船,在运行中会面临各种问题,而许多问题往往只反映表面现象。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举了个例子:每个月,工厂生产车间都会碰到输送蒸汽的管子接头坏掉的问题,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管子坏了就换管子。直到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后,才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设备温度或压力过高,接头需要重新设计。但是,在得到这一结论前,部门已经花了不少修理管子的财力物力。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而不止于表面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学校管理千头万绪,从课堂秩序到学生健康,从学校定位到招生制度,无不遵循“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的管理逻辑。




我的教育管理智慧是“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


1

发展困境背后的问题:办学方向对吗?

我接任执行校长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如何在海淀这片教育高地中生存下去。高考成绩不佳就狠抓教学吗?招生困难就狠抓招生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办学校即使抓教学和招生,在高考和生源上也是拼不过公办学校的。基于这种思考,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办学方向,必须从方向上找出路,走差异化办学之路:一是走国际化路线、出国留学方向;二是坚持寄宿制,加强宿舍管理;三是坚持小班化教学。2018年,我校84.9%的高中毕业生被世界排名前50位的名校录取。现在,我校教学成果显著,整体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都得益于当年“差异化办学”的方向选择。



2

招生制度背后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招生?

当年办学方向不明确,学校招生也面临挑战,教师背上了招生任务指标,完不成还被扣工资,压力大,无法安心教学。学校招生不力,是不是全体教职工都要去跑招生?教师到底要不要背上招生指标?我认为,招生不力的背后,是我们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基于这种思考,我提出一个观点: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最好的招生。随后,学校取消了教师招生制度,让教师安心上好课。实践证明,优质的课堂,让“我找学生”变成了“学生找我”。


现在,学校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学生慕名前来,成为学校的“铁杆粉丝”,甚至出现一个家族很多孩子来我校就读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发现80%的学生都是在校生家长推荐来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家用“脚”投票,选出了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我们的教育品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

教师队伍背后的问题: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一位教师曾向我抱怨,因为忘带餐票没吃上晚餐;也有教师抱怨,教职工子女上学执行不同的学费标准。学校是不是要防着教师?是不是人为分出不同标准?我提出,要给教师体面的生活,只有教师体面了,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现在,学校食堂向全体教师开放三餐,无需饭票,来了就吃。我们每天给老师送牛奶水果,给老师定制工服,教师子女上学,学费优惠标准和校领导一样......老师体面了,就能安心做教学。


除此之外,学校给教师提供教育年会、课赛等成长平台,中青年教师得到飞速成长。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顺利结题;教师参加第八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选竞赛,6人荣获一等奖;庞春泉老师获评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吴蕾老师获评北京市中小学新任教师“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一等奖......


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队伍,教师的发展给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空间。


4

组织建构调整背后的问题:好模式从哪里来?

随着学校的发展,应该如何调整组织建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呢?是不是要复制他校的成功模式?是不是要完全遵循固有的架构?我认为,组织建构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效能,减少冲突和内耗,要适合自己。“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我们不照搬硬套他人模式,不囿于条条框框,而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构建模式。我们取消了在学校层面同时设置教务处和德育处,将教务处改成课程中心,服务学校课程研究和课题申报;设置了对外交流中心,接待越来越多的参访学习者;成立了新闻中心,专门做对外宣传和品牌文化建设......一切组织建构的调整,都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学校组织建构
学校新增设部门



收获九年学校改革成果,回顾重构学校文化之路,我觉得见地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到选择办学方向,小到发现学生上课睡觉、出操乏力背后的原因,都是教育管理心智的体现。正确的管理心智能孕育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学校文化。许多同仁来我校参访后,由衷感叹:“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学校老师全情投入、学生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是学校文化成果的外显,是学校管理团队卓越教育管理心智的体现。

阳光自信的二十一世纪学子



只要教育管理者坚守“服务心”的教育初心,历练“思考问题背后问题”的管理智慧,终将具备成熟、卓越的教育管理心智,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