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读《街角的老北京》有感

2019-11-19

6207

《街角的老北京》作者阿龙,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深爱着北京的文化,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文字,带您品尝北京街头巷尾依然尚存的北京美食,品味属于旧京的文化与遗迹。

翻开书,仿佛置身于静谧的胡同,在斑驳的时光里,耳畔是清脆甜润的京腔京韵,将北京千百年来的变化收入心底。这是时间的穿越,也是记忆的留存,更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怀。

作为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当我读完这本书时真的勾起了我对北京的记忆,对北京文化的感受。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我是一位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同时从小到大沐浴着北京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见证了这些年北京的点滴变化。因此无论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身边的人中都能说出很多关于北京的故事。

我的家族与老北京的故事——历史的见证

   从小我就听爷爷说,其实最早我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为了缓解山西人口压力,加之连年战乱灾荒导致河北、河南地区人口严重减少,所以把山西部分汉人迁往这两个地区,而我们的前辈就是这个时候迁到北京的。听爷爷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当时朱棣要带走很多干活的老百姓,但是有很多人不愿意举家搬迁,于是朱棣皇帝听说了很生气,并且想了个办法,他告知老百姓不愿意去北京的到大槐树下集合,据说不会为难大家,结果让老百姓没想到的是,所有不愿意来北京的老百姓全都强制戴上手链被带到北京。因为被戴上手链需要方便的时候就必须要把手解开才能去,因此北京人有时候管上厕所方便叫“解手儿”就因此得名,现在还有很多老北京尤其是老人家还喜欢这样说。故事的真假无从考证,但是历史资料显示北京自辽金来就为我都城,成祖迁都北京更巩固了北京的首都地位,也奠定了北京的崇高地位,开启了北京更具历史意义的发展和文化积淀。

老北京规矩的故事——文化的传承

   小时候经常被爷爷教育,给我们讲各种规矩,无论是饭桌上还是待人接物都有着属于老北京的规矩。记得小时候吃饭,如果长辈不就坐晚辈不能坐下;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决不能动。北京人吃饭讲究“吃相儿”,吃饭时候不能吧唧嘴,不能出声儿,不能敲盘子、敲碗,不能一只手夹菜另外一只手放桌底下,筷子不能插在饭里等等。饭桌上话也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说的,譬如饭吃完一碗还想再吃的时候不能说“再要一碗”或者“要饭”这样的字眼。在过年期间讲究更是尤为多,尤其是在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上。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但是过年期间也倍加小心,生怕说出话挨家长批。记得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新年期间有次家里用高压锅焖米饭,饭熟了之后要把高压锅里的气排出来才能打开锅盖吃饭,结果我在把锅里的气放出来之后特别大声的喊了一声“妈,没气儿了,能吃了!”这一句说完可算是闯下了大祸,被我妈直接揪到屋里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这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每每过年都会想起这件事,至今到过年我都不敢再碰高压锅了。说起来像是笑话,但是细数北京的老规矩真的不少,很多时候想想这些规矩确实有中华的传统与文化在里面,一个民族需要大家一起把文化传承,所以多讲究一些总是没错的,正所谓“礼多人不怪”嘛。

故宫的故事——历史的缩影

   说起北京,我想大家肯定会想到故宫,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所居住的皇宫——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于明永乐十八年竣工,前后用了14年的时间,然而据记载紫禁城的设计用了10年的时间,而修建只用了4年。古人规划建筑讲究的是顺应天人合一,必定会经过深思熟虑才肯动工,也正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古人的智慧才会让紫禁城留存至今,同时也让故宫成为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达官贵人、满朝文武出入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讨论政治,因此从那时候起,紫禁城便成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那时候封建权利的集中地。

   如果您去过故宫博物馆那您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后一定知道这里是世界上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弘扬中华文明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说其他,就说明、清两代24为皇帝在这里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除了封建时期皇家与紫禁城的故事外,故宫博物馆在介绍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也是介绍非常详实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博物馆里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奇珍异宝,它们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珍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因此故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的精彩一段。

关于老北京“吃”的故事——饮食文化

   说起北京的吃食那绝对是有讲究、有文化、有点儿说道的。老北京比较典型的吃食有炸灌肠、豆汁、小肠陈卤煮、铜锅涮羊肉等等无不体现了老北京的味道。南横街的小肠陈曾经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其实最让我感觉心里温暖的并不是这些吃食的味道,而是北京饭馆儿招待客人的特色用语和吃饭时候的氛围。真正的老北京饭馆儿一进门的一句“来了您呐”,就这一句就让老北京人听着舒服,饭菜味道好坏不说,这一句话就能舒坦半天。老北京男人爱养鸟,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每天早晨拎俩鸟笼子出门,我们管这叫“遛鸟儿”,这遛鸟儿和吃饭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是这样的,在我印象里爷爷经常和年龄差不多大的前辈们一起遛鸟儿、吃饭,所以在我印象里只要是他们在饭馆儿一聚,肯定都是提着鸟笼子,吃饭时候把鸟笼子挂门口树杈儿上或是饭店里,这就免不了会听见鸟叫声,北京人管这鸟叫叫“哨”,老人们还经常比一比谁的鸟哨的好听。无论是对吃饭时候的一句“来了您呐”还是鸟笼子里的鸟叫声,其实都体现了北京人热爱生活,讲究生活的一面,而北京关于饮食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去传承前辈们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北京变化的故事——方方面面的高速发展

   记得以前北京人不多,大街上没有那么多的车和人,那时候人的生活节奏慢,城市发展也没有那么快,记得那时候郊区坐公交车非常不方便,而且每次等车都要很久。通讯就是写信,电话是95年左右才覆盖了全北京,而现在我们分分钟就可以将文件、信息传递出去。我的爱人2002年出国上大学,直到2008年才回国,记得当时他回来后非常感慨的说“北京变化太大了”,我说有什么变化,他说人多了,车多了,楼高了,很多技术比欧洲的一些国家要先进很多,坐公交车、坐地铁出门都非常方便,而且郊区县的每个村都通了公交车,更能够体现人们素质提高的方面是以前大家排队的意识并不强,而现在大家都能够自觉排队,无论地铁站还是公交站都有协管员协助,为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提供帮助。

   作为北京人一直生活在北京也着实会感叹北京的变化真的很大,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想想小时候,谁家如果有一辆小轿车那简直像看见恐龙一样稀奇。前段时间和父亲聊天的时候父亲还在忆苦思甜,他说“30年前根本不敢想将来会有钱买得起车,现在家里三辆车,这真是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再看看我的孙女们生活更是美好,我们那时候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现在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蜜罐里,幸福,太幸福了!”

    在北京出生,北京长大的我讲述了北京这30多年来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讲述了老北京的文化与变化。八零后的我们与父辈们相比也是幸福的一辈,我常常激励自己,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奋斗。此时想起习总书记激励我们的那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弘扬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我们的努力做一名豪迈的中国人。(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