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走向精英教育

2019-04-14

6287

               2019年3月12日这一天,全体五年级老师开始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这次我们选择了《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这本书。这本书在许多教育推荐书单里都榜上有名,在豆瓣的评分也高达8.5分。本书的作者Shamus Rahman Khan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和社会分层。他是美国圣保罗中学的毕业生,也曾在该中学任教。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说过:“老师不仅仅要学习教育学,还要学习社会学”。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各种因素共同的运转让学校不断地发展着。因此,阅读一本社会学家写的教育学方面的书,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我校作为私立学校,希望为社会提供精英教育,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老师们都有所思考。

图片1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png

图片1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谈到“特权”,相信大多数人是并不喜欢这个词的,我们生来追求平等,看到许多搞特权的人心里一定会有不满。而这本书所谈到学校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特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资质。他们淡化了对高尚的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
               一开始阅读,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读中学时期感受到的不平等,来自不同民族这一背景让他在一所优秀中学不得不尽力去融入,却并不感到开心。而作者又跳出孩子的视角,犀利地指出:“不会有绝对平等的社会”。社会矛盾很多时候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明明知道不平等,但还是会不断追求,以此达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女性地位的不平等、美国黑人地位的极不平等,而现在各种运动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仍然无法回避,现在的世界整体的不平等程度依然在剧烈上升。
               学习,就是打破曾经靠世袭成为精英的途径。而现在天生拥有资源禀赋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我们曾经以为的“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都在游戏人生。他们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课程,他们也会为了梦想去拼搏,去成为真正优秀的人。记得前段时间看到李湘的女儿晒孩子的课程表,各种纷繁复杂的课程,让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也非常非常努力。
                而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老师们也充满了迷茫,不知道如何取定义精英,如何取培养精英。不知道作者在圣保罗中学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也很好奇,这些未来的精英,到底经历了什么?面对他们所拥有的“特权”,他们是什么反应,又做了那些努力?这本书引出了学生在圣保罗的世界学习的三堂关于特权的课:
                1.阶级是非自然地,它们像梯子,而不是天花板;
                2.经历很重要;
                3.特权意味着淡定。
                每一个时代的新精英都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取代了旧时代的精英。从曾经靠世袭的方式,王公贵族们继承着上一代贵族头衔,成为当时社会的精英。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资料极大丰富,社会经济开始大规模发展,封建制度的没落让精英这一阶层又有了本质的变化,能够在新时代获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了精英的标志。而这样的精英阶层仍是流动的,精英阶级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封闭所谓的高雅文化,来彰显自己的不同。而有趣的是,在这些精英的孩子们,不再把自己本身占领的资源禀赋当做衡量自己是不是精英的标准,就像文章中的切斯一样,尽管来自于优秀的家族,却没有办法在这个培养精英的学校中找到家的感觉,因为他不是通过艰辛奋斗的来这一切,那这一切就没有了重量,他也没有归属感。

图片2 何为精英?.jpg

图片2 何为精英?

                 任何一个著名的学校追根溯源,都是从零发展起来的。圣保罗中学从最初1865年的5人,40年后发展到35个教员和345位学生,当年唯一的领导校长亨利.科伊特仅有24岁,而在他任期最后的日子里他对美国教育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圣保罗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近年来圣保罗30%的毕业生都去了常春藤盟校,约80%的学生在美国前三十的大学和文理学院深造。学校每年超过80,000美元的学生平均支出几乎是大多数高中的十倍。只需要这一组数据,就能看出为什么圣保罗会如此有名了。精英学校是不像过去一样排外了吗?并不是。排外只是从对世系的看重变为录取人上人。这样的人上人也大多是父母的出身很好。这也许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说明:旧精英=世袭     新精英=世袭+努力。

图片3 圣保罗中学.jpg

图片3 圣保罗中学

                  第二章的名字很有趣:《寻找一席之地》,作者谈论到在圣保罗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研习无止境的等级关系,这些无穷无尽的古怪规则是这所精英院校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从圣保罗礼拜堂中等级森严的座位安排,到学校高年级才能坐的沙发,无不彰显着这一特点。但就如文章中提到的学生“斯坦”,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了礼拜堂里的升级,这里的升级其实就是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或许像作者所说,他们故意忽视了升级的必然性,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推动成就的引擎,这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冲击。而这里的学生不仅用个人能力来解释自己的上位,也相当重视在学校的经历,这里举的例子是一个叫艾文.威廉姆斯的孩子,他是一个新来的九年级学生。由于他姐姐几年前刚从圣保罗毕业,所以他就认为自己对学校无所不知,总想要显摆,而他的行为让宿舍顾问布朗女士和一些年长的学生无情对待,原因很简单,这些事情不嗯呢该装在脑袋里也不能从别人那里继承,真正的了解来自于对这个地方的切身经历,唯一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切身的。
                  而如何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就是“努力+经历”。其实不仅仅是圣保罗学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努力来试图有一些新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伴随着我们的努力,就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五年级组 欧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