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13 年,我们学校就全面开启了游学课程。2018年9月,北京市课题“九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立项后,课题组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组建了“1-5 年级市内主题研学”和“6-9 年级国内文化研学”两个研究小组。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通过文献研究、会议讨论、访谈等方式,构建了研学旅行课程框架。1-5年级为市内主题研学,重在引导学生爱北京、爱自然、爱生活。6-9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重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市内主题研学每学期三次,每次1天。国内文化研学每学期一次,每次5天。
让研学过程和结果可视化
《研学宝典》让学生游而有方。学校编写了名为《研学宝典》的“研学旅行手册”。1-5 年级每个年级一本,其余年级均为每条线路一本,共计17 本。手册除包含研学旅行的行程信息、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外,明确了研学任务,还有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用手册在研学过程中做好记录,作为表现性评价依据。手册中特别提示安全和礼仪要求,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并在旅行中践行礼仪教育。
《研学读本》让学生游前入境。精选与研学旅行路线相关的资料、知识点,编写了8册《研学读本》,开启前期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地点的文化历史背景,带着问题和兴趣出发,我们称之为“阅读入境”。
《研学旅行学生成果集》让学生游后有获。研学旅行归来后,我们会按研学路线收录“研学美文”“ 每日一题”“ 研学课题”“研学美图”“研学明信片”等,形成研学旅行学生成果集。
提炼有效研学策略抓好三环节,提升研学质量。行前,学校举办相关知识讲座,明确注意事项,做好安全预案;因材施教,安排不同的研学旅行任务、小课题研究任务,并做好分工;进行研学前诊断。
行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教师设计诵读、手绘、制作、竞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如市内主题研学中制作烤鸭酥、手模、蜡像等,国内文化研学中体验少林八段锦、徽州非遗剪纸,亲手制作“打食桃”等,让学生在各类体验中收获成长。此外,还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如利用行车时间进行小总结、小表扬等,做好过程性评价记录。
行后,及时完成研学任务,如课题报告、研学感想、研学视频等,举行研学展演,进行学后诊断、研学知识 PK 赛,开展问卷调查。
奏响“七部曲”,发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国内文化研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总结出课题研究的“七部曲”:第一,讲堂先行,引导学习;第二,依据路线,生成课题;第三,围绕题目,选择导师;第四,年级动员,做好准备;第五,确定计划,落实分工;第六,收集资
料,开展研究;第七,撰写报告,分享成果。
设计多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研学旅行中,我们通过设计多种活动,尽量给每个学生一个主场,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如学生在爬泰山时互相鼓励帮助,生动诠释了团队互助精神;在泰山上朗诵《望岳》,积淀人文底蕴;让学生以团队导游的形式自己当导游,一个团队认领一个景点,团队内进行分工,让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培养学习能力;给不同的学生安排适合的任务,让爱好美术的学生彩绘线路,爱好摄影的学生承担研学摄影任务,爱好摄像的学生制作研学微电影,培养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