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依托课题研究__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21-09-08

6889

    目前,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式多样, 利弊共存。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助力学校发展?我们认为应当依托课题研 究,从研究的视角,客观、科学地从多方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在五年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研究推进硬件环境建设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较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是依托课题研究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购买中国电信200M企业级专线、思科千兆核心交换机、Juniper防火墙、网康上网行为管理器,早在2015年实现校园Wi-Fi全覆 盖。学校无线网络具备实用、可靠、安全、易管 理、可扩充等特点,能满足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校一线教师都配备了iPad和笔记本电 脑。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均有iPad,高中学生每 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配备希沃交 互平板电视、Apple TV等设备,便于课堂教学互动;安装录课系统,实时留存授课资料,便于云端分享。 学校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升级优化,都是 由信息中心牵头,用一个个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 推进。以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为例,我们对三 个学部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学生 需求、身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后才确定。

    以研究促进软件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助力学校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学校依托课题研究,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 

    1.“云校”建设。目前学校数字校园云平台已有“学生自主 选课系统”“过程性评价系统”“教学资源库 平台”“Moodle平台”“招生财务教务联动系统”“OA办公系统”和“云之家审批平台”七大系统。这七大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一个个逐步推进,并采用行 动研究的思路逐步完善。如“Moodle平台”,在 每学期末都会有关于该平台使用情况的问卷调 查,课题组会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思考如何 提升平台功能。 

    2.教学App筛选。学校组织研究小组分学段分学科对网上的 各种App进行研究,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该表中包含每种App的优缺点分析、教学 建议等。在初次研究中该表包含40多种App,在 经过后期两次研究后扩充到近百种App。一位新 手教师在拿到该表后,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 App,避免了因使用不好的App而浪费课堂时间, 保护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校本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流通。首先,通过各类课件评选活动生成一批优秀课件。学校定期组织校级课件制作大赛,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两次市、区级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如在2018年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 品评选活动中,学校教师作品获一等奖23件、二 等奖38件、三等奖29件,一等奖占全区一等奖总 数的44.23%。仅这一次活动,学校就收获了近 百个优秀课件。教师获奖的优秀课件很多都是 在小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几年下来,学校就生成了很多优秀的校本数字化资源。 

    其次,要让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流通起 来。由各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专门就此问 题进行了研究,与软件公司一起生成了“学校校 本资源库建设方案”,学校的资源库平台就这样 生成了。有了平台,还要让教师们乐意将自己的资 源上传到平台,于是有了课题组研究资源的流通 机制,比如,要求一学年结束后,教师把比较好 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新学年教师在使用后对 资源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平台上的评价结果给予奖励。 

以研究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主力军,也是成功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教师乐 意去使用信息技术,变“让我用”为“我要用”, 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助力教学。

     1.专项课题研究助力教师培训 

    在2016年学校课题“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立项成为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后,我们就开展了OTO转型教师素养、角色与发展模式研究,挑 选小初高三个学部的骨干教师专门成立了课题 组。开展的培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请多位专家 来校讲座,让教师们意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 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组织教师参加校外的 信息技术培训,让部分有潜力的教师先成为教育 技术达人;三是开展校内教师的互助共享活动, 这也是学校教师培训的重头戏,一直持续开展。 我们请校内的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案 例,充分发挥同伴的激励作用;然后,安排一批 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与另一批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助学活动,解决技术难点。

     2.四条策略提升教师积极性 

    通过OTO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激发了教师 开展教学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也启发学校形成 了保护、提升这种积极性的四条策略。 

    一是用科研课题来引领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在2018年学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结 题后,学校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技术课题“‘互 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 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除了立项的大课题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小课题研究,教师组队自愿申 报,学校按比例审核立项,从立项、中检到结题, 整个研究为期一年。

     二是每年举办教师课堂大赛,鼓励教师们 在学校大赛和校外各类公开课中展示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们就科研成果撰写论文,参加 市区级征文比赛、向校刊或校外期刊投稿。 

    四是实行学术积分制度。教师在各项信息化 科研活动中获奖、发表文章或分享经验,都能得 到学术积分。在评职称和发奖金时,都要参考教 师的学术积分。 

以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持续开展了多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1.以“‘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为例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中,为了掌握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需求,课题组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3套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生成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加喜欢、认可多元化的学习模式,高中76%、初 中74.2%、小学64.71%的学生都倾向于线上与 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对在线学习的内容 设置了9个选项,分别是视频教学、音频课程、 课程讲义、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等。调研显 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视频辅助(86%),排名 第二的是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和交流互动 并列第三。有了这些数据支持,全校教师就有开 展混合式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设计混合式教学方 案有一定的帮助。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方 式,形成以问题为主导的混合式探究学习模式; 包含激发、体验、表达、创造四个环节的艺术课 堂教学模式;混合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于 Moodle平台的托福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基于 Moodle平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教学模式。

 2.以“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 模式研究”课题为例 

    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 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聚焦 小学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希望以移动学习终端为 工具,进一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成立语文 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美术组、音乐组、 外教组七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加入到本学科项目组,利 用学科组教研时间,每月都召开1~2次组内研讨会,安排基于移动终端的各学科研讨课,并在常 态课中经常使用移动终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 上,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适合本学科教学的App,了解移动学习终端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第二阶段,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基于移动学 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次修订模式。 

    第三阶段,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开展问 卷调查,了解教师使用移动学习终端的情况。收集各学科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案例,进 行案例研究,最终将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归纳 总结,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 式,生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 式案例集”。 

    在近三年中,七个小组一共研究了近百种 App,共生成17种教学模式、114个教学案例。以 英语学科为例,学校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可 以分为单词课、语法课和阅读课。针对这三种课 型,学校总结出了单词课四步教学模式、语法课 三步教学模式及阅读课PWP教学模式。每种模式都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从“教学环节”“操作 方式”等方面说明,形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 小学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一览表及模式说明”。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信息技 术促进学生成长,助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买设备、搭平台, 需要持续地用研究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用不用信 息技术、何时用信息技术、怎么用信息技术,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标准科学、客观地研究,当用时则用,不当用时则不用。我们从来 不强制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 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 来决定。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研究不是做一次就好, 需要多次去做。因为信息技术在不停地发展,许多教育软件层出不穷,学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 化。但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认真科学地去研 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