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无阂——世纪学子口才养成记
严妍 初中部
引子
一位身材颀长的男孩,大步流星地走上舞台,站定,旋即坚定有力地将双臂擎起,此时,“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校牌被他高高地举过头顶,场下一片欢呼。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眉宇间自信满满,意气扬扬!
如果你问他是谁?他会羞赧一笑:“我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辩论队的代表,高二学生程云,辩论队中最普通的一员。”
男大也会“十八变”
他为何强调“普通”一词?因为学校辩论队中确实有很多“明星”选手:倪杉、童钰洁、增德懿、任之杰......这些孩子都是辩论舞台上的“大明星”!一座座奖杯早已亮明了她们战功赫赫的身份!无碍辩才是如何练就的? 斐然成绩得益于哪儿?
“当然是我们的老师,还有学校大力开展的辩论课程!”程云如是说。
我校十二年一贯制“世纪演说家”实践课程孕育出诸多香远益清的教育硕果,其中,高中辩论队是一枝独秀!
作为一所国际学校,我校高中生大部分将考入美国大学学习本科课程。在美国的本科教育阶段,讨论、辩论是经常展开的课堂活动。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演讲能力、出色的口才,使其能在世界顶尖学府游刃有余,嘹亮发声? 学校对这些即将踏出国门的孩子“早有打算”。
十二年一贯制“世纪演说家”为学生的表达力养成一路布局,从小学就开始的演讲、辩论课程,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的提高,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人生价值观。而这番良苦用心,孩子们懂了。
“参加辩论队后,无论是从个人的学习习惯,还是为人处事上,都有所提升。准备辩论稿的过程,让我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也养成了用辩证思维去看待每一道题目和知识点的习惯。同时,我也养成了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事方面,我也学会了凡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和道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甚至可能与它们的内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日常与同学和老师相处遇到问题时,我不再去纠结事件本身,而是选择用冷静的思维来看待事情的始末,并且想办法在尽可能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去解决矛盾。”
程云平静地说完这些话,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印象中的那个孩子吗?那个曾经在情绪上经常“易燃易爆”的男孩?那个因为做事死钻牛角尖而导致我得去处处灭火的臭小子?那个和我吵架时巧舌如簧、据理力争的小坏蛋?
我疑惑地望向他,他说他修炼了《辩论真经》(高中老师编写的辩论教材),让我没事的时候也好好看一看......
真是男大也会十八变!
吾家有子初长成
这个站在舞台上舌战群儒、妙语连珠的大男孩,可不是生来就如此。回想起他刚上初一时,班里需要集体表演节目,他从刚开始的“望而却步”到经过老师劝说后的“勉而为之”,再到上场前的“临阵脱逃”,这一系列举动完成后,他便给人留下了胆小、犹豫的印象。要摆脱这一刻板印象并不容易,这一过程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且听听他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自幼就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学习成长的学生,在我初中的时候有幸接触到了学校特有的演讲课程。但刚开始得知此课程的时候,我只是抱着游戏的心态选择了报名,我并没有想到,这门课程能在日后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我一直比较怯场,因此一开始在课上我比较沉默寡言,然而演讲课作为一门语言类的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去操练,所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一直去尝试着挑战自我。从一开始的班级演讲照稿念到后来的脱稿演讲,我一步步在突破着原来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直到一天严老师找到我,说年级组最近要举办一个演讲比赛,问我有没有意向参加。一开始我想尽各种办法推脱,可是在老师的执意邀请下我最终还是参加了。从备赛到正式比赛前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内心都在反复做斗争,心里也无数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或许是不想辜负老师的信任,或许是想彻头彻尾地做出改变,终于,在比赛当天,我选择了站在报告厅的舞台上,那是我第一次登上那么大的舞台!第一次!从上台问好到开头到最终结尾,我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我的演讲!当观众席的掌声响起时,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才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并最终战胜它!我也明白了,这是我的第一次演讲,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在“世纪演说家”课程的引导下,孩子们养成的不仅是出色的语言能力,更是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许这就是我们开设演说家课程的意义所在,也许这就是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却依然坚持的原因......
初中的演讲课程计划开班,没有现成教材怎么办?我们自己编!还记得老师们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去搜集、整理素材,绞尽脑汁,“苦吟”般去编写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最后,《演讲》和《演讲词鉴赏》这两册书赫然出世!《演讲》共18章,包括走近演讲、自我介绍、发声与气息练习、朗读与朗诵练习、演讲台风、演讲肢体语言、演讲稿撰写、爱国主题演讲、励志主题演讲、责任与感恩主题演讲、情感故事演讲、 竞职竞聘竞选演讲、获奖感言、 即兴演讲、演讲互动技巧、演讲危机处理、演讲比赛技巧、演讲系统流程等。《演讲词鉴赏》共13个主题,中外名篇共82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欣赏中能够体会到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气势之美,结合《演讲》教材,让学生体悟到演讲的奥妙之所在。
精心编辑好教材,突然之间,18、13、82仿佛成为了我们的幸运数字!光有纸质版书还不够,还得让学生通过观赏去模仿成熟的演讲者。那年暑假,暑期封闭培训的我们,接连几天几乎通宵达旦地去剪辑视频,三、四分钟的视频,我们剪辑了几百个!分门别类“排排队”后,影像资料大功告成!对于《世纪演说家》的课程准备,我们内心无比充盈!我们底气十足了!
有了教材,课程也就有了抓手。最开始,每周两次的演讲课我们上得风生水起,每节课都能够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后来课时紧张,学校做了调整,我们把选修课变成了每天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演讲,由一个老师主讲演变成了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主讲者,把25个选修课的学生发展成了全年级的学生!这么一来,演讲一词,已然烙印在全体师生心中!
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没有练武之地,如何是好?好办!初一、初二年级创办了“世纪演说家”的比赛。比赛一学期一次,先是班级海选,接着年级选拔进入初赛,最后两个年级的获胜选手决赛比拼,一决高下!辩论队的主力选手倪杉、童钰洁、增德懿、程云、王米拉等,在初中阶段都曾多次参加比赛,并且拿到过非常不错的名次!这些孩子,都将初中阶段当成他们的悟道龙场,借助这一踏板,一跃而上更高的舞台!
“世纪演说家”就这样一年一年传承着,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去延展舞台,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培训主持人、增加场外主持人、设置学生大众点评席、经纪人拉票、“三代同堂”、现场挑战......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演说家的阵营,他们也异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记得有一年,一个叫杨芸宏旭的小女孩在决赛当天需要做手术,本以为她会放弃这次机会。没想到的是,她在住院的过程中,恳求妈妈帮她一遍遍地录制演讲视频。一遍遍录制,不是她讲得不好,是因为医院太吵了,寻不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即使这样,也要参加!如此执着,结果是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也愈发自信了!这就是演讲课程带给他们的改变!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倪杉说,她很感谢学校。
程云说,他很爱自己的学校。
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将近12年。一个十七八岁孩子的12年。
如果说,高中是他们的狩猎的战场,初中是他们的悟道龙场,那么小学,就像是呵护他们长大的摇篮。程云说,他羡慕今年从本校直升上来的那些小豆丁们,因为他们在摇篮里就学会了一技之长。1-3年级的故事课程,4-6年级的主持人课程,让他们练好了童子功。这些小豆丁们,远比当时的自己要自信、开朗!
他提到了一个叫袁溪的五年级孩子,这孩子本身语言天赋极好,有朗诵天分。但是因为是转插生,成绩也不太好,所以在班里一直很低调。四年级时报名主持人课程兴趣班,参加主持人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释放自我的途径。后来又参与海淀fm的录制,整个人变得非常阳光。家长说,“来了咱学校,简直换了一个孩子!”如果这样的孩子,升入咱们的初中,高中,许是另一颗新星吧!
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们的认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都会鞭策我们更加奋勇向前!我们誓将十二年一贯制“世纪演说家”课程一贯到底!也许那时,遍地开“倪杉”,满天是“程云”!
语言表达养成,也要因材施教
苏远华(小学部)
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最求。例如,良好的语言习惯就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习惯之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它能在“时习之”和“因材施教”中养成,不是“说教”出来的。
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 针对学生出现不同的问题,老师需要设计教学,形成分层、有效的课堂。而学生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例如,概括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语言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和准确。可以说概括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高低。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主要指的是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构成,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要发达的情感,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阅读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每个年级段的学生都有对概括能力培养的一定要求,其中要求五、六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思考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然而,虽然小学高段的孩子们在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和积累,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还是很差,很多孩子不能够准确地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常词不达意,或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概括段落大意时,有时他们只能从文章段落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一读了事。面对这种情形,我个人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有针对性,基于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这种学习习惯。
为保证每个孩子们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达到概括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我“逼迫”自己重新“整理”和设计课堂教学,用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教材,因材施教,让教材真正地为本班的孩子“定制”。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竹节人》。在阅读课上,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概括能力,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设计内容顾及全班同学,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阅读任务不同,选择的阅读材料也不一样,让学生在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
我是这样给孩子们设计阅读任务的。《竹节人》一课根据导读提示引导学生梳理完成以下三个阅读任务中的一个:
阅读任务一:概括出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
阅读任务二:讲述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
阅读任务三:讲述竹节人带给了自己怎样的乐趣。
乍一看,可能看不出这三个阅读任务的区别,但其实,这三个任务是分别分配给阅读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的。
A同学平时动手能力强,对于实用性的信息,他能够很好地进行表述,我给他布置了第一项阅读任务,让他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将玩竹节人的操作步骤详细有序地展示,从而概括出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B同学平时擅长讲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声情并茂地把一个完整的事件讲述给大家,因此,我给B同学布置了第二个任务,让他在阅读时把握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细节描写,然后发挥自己讲述的特长,把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用概括的语言讲述出来;C同学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最强,她不仅能分析理解信息,还能展开想象、结合实际来表述,在讲述时,她能很好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给他布置了任务三,她在阅读时需要从字里行间来体会、感受竹节人带给大家的乐趣,并最终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和特点,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A同学类”“B同学类”“C同学类”,经过这样的分层后,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根据阅读任务找到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任务在同一篇文章中虽然不同,但我们最终培养的宗旨是通过“有目的地阅读”,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对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终达到语言概括能力的提升。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非常特殊的一扇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概括能力的习惯时,学生们慢慢养成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老师的“因材施教”,还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对生活知识的迁移。期间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我更加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力的教育。
我们只要在平时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都注重让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概括,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习惯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共同约定,自我养成
杨蓉 高中部
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谈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形成,有先“入模再出模”一说。模式是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要求和框架,在事物的形成初期,模式不可或缺。同样,学生的行为模式养成也要“有法可依”,培根养正,才能枝繁叶茂。
为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让孩子们从小懂规则、守规则,学校从2017年开始实施了“班级公约”项目。之前各班也会根据班级的情况和需求去制定班规,有老师颁布,学生执行,或共同讨论制定一些不可以违反的纪律以及奖惩措施,其中多数是告诫学生不可以做什么。2017年开始“班级公约”项目时,范校为大家指明方向,提出要求,希望“班级公约”成为了我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有效工具,希望“班级公约”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能包含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班级公约”不仅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做会更好。
作为一名高中部班主任,我了解我的学生们,作为高中生,他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自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班级的主人,自我管理的能手。班级公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能帮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实现自我管理的措施。
在班级公约建设的探索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以下就是我们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所进行的研究与反思。
重视班级公约的作用
班级公约是班级全体成员都应自觉遵守的一种约定。它与“守则”“制度”“规范”“条例”等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后者在约束和规范学生方面全面、系统、规范,一般学生可理解,但由于其条目多,条例细,面面俱到,反而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不好记忆,也不容易去借助这些条例提升,所以非常需要用班级公约来进行补充。
班级公约的建立过程
班级公约如果只是给出让学生执行,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可能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但班级公约如果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而形成的约定,紧密联系学生班级生活,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它的规范。在班级公约的建立中,老师的作用尤其重要,犹如设计一堂教学课,老师需要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采取的策略,用得当的引导让学生全员参与,最终让学生们DIY生成适合班级、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建设的原则
“一页”原则
建立班级公约时,最需要克服的是我们的“贪心”。一次制定的班级公约多达30条细则,但在实践中,这样的班级公约如同一节失败的课,学生处处觉得是重点,处处得不到落实,反而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我们总结:有效的班级公约,十条足以。班级公约不在长,而在于让学生们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方能达到实效,这才是最好的班级公约。所以,在制定班级公约时,我会提前与学生约定,用“一页”原则来完成公约,尽量设定在十条内。大家集思广益,多多罗列,然后逐条筛选和甄别,一一进行对比,最终形成最简化的班级公约。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带着学生进行问题深挖,找到班级和个人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行为问题。
全员参与原则
一个好的班级公约,一定是全部成员参与的。班级公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班主任或导师的指导,班级学生实现对班级和个人的自治。可见,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或导师是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另外,学生自治和直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自主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策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成为自我行为的主人。
每个班级会有不同的特色,有的班级学生特别富有创造力,思想大胆,富有想象,语言组织能力也强;有的班级学生可能比较内敛,文字用语会稍显刻板和生硬;有的班级比较感性,用词也是偏感性和文艺;有的班级学生可能没有创意,能列举问题,不是特别擅长表述,但借鉴能力比较强。其实,无论什么特点的班级,都能形成学生能够接受的班级公约,而且也只有这样的班级公约才更具有班级特色,在其指导下,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规范个人地行为。
给大家举两个我自己带过班级的例子:
一个班级是女生18人,男生6人的中层班级,女生人数多,相对而言,踏实肯学,只要约束力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相对容易上一个台阶,但是创造能力相对而言就稍弱一些,当年创建的班级公约如下:
1.与人互动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
When someone is speaking, keep your eyes on him or her at all times to make eye contact.
2.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别人在回答问题或交流时,学会倾听和等待。
During discussions, respect other students’ comments, opinions, and ideas and listen carefully.
3.做什么事都要先思考,有条理。
You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be as organized as possible.
4.打喷嚏、咳嗽之后都要说对不起。
When you cough or sneeze or burp, it is appropriate to say, “Excuse me.”
5.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Surprise others by performing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6.进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请帮他扶住门。
If you approach a door and someone is following you, hold the door.
7.列队行进时不可以说话。
When in a line, there will be absolutely no talking.
8.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We should be quiet in every public place.
这个班级公约很少有强制约束性的词汇,除了第七条“列队行进时不可以说话”可以看出来,这是当时班级成员比较需要改善的一个行为问题,纪律没有条件可讲,所以学生用语也比较强硬,由此提醒自己这是必须要遵守的。其他的所有词汇和约定都像在与自己对话,提醒自己,如何做一个更加文明、高雅,为他人考虑的人。同时,由于这个班学生的创造性不够,所以班级公约借鉴内容比较多,但是都是针对自己,从班级的需求着手,选定了想要改善的行为习惯,再去查找相应的资料,来生成一则看似比较温和但是对自我管理有效力的班级公约。
另外一个班级是一个男孩子居多的班级,思维活跃,行为更活跃,但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够,所以在这个班级,公约内容更针对学生日常基础行为的规范:
1.早读英语读起来。
Read aloud in the morning.
2.迟到的“单”买起来。
Pay for being late.
3.走班上课快起来。
Move fast for class.
4.学校校服穿起来。
Wear uniform all the time.
5.别人回答听起来。
Listen to others.
6.班级卫生做起来。
Clean up our classroom.
7.课外活动嗨起来。
Get involved in activities.
8.面对困难爬起来。
Never, ever give up.
9.不该说时静下来。
Keep clam and be quiet.
10.班级公约做起来。
Stick to the rules.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一天的学习生活为时间轴设立的一个班级公约,学生自己用最简练和朗朗上口的语言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和约束,希望自己能达到更理想的状况。
定期反思的原则
制定好的班级公约,学生会想办法努力达成,但是在美好的愿景实现前,学生们还需要面对自己的惯性,定期反思会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提升的方式。每天的午检小班会,每月的总结班会都是非常好的时机。让学生根据每条细则去对照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今后的言行有进一步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本月我哪几条已经可以做到,下一个月,我的重点改进目标是第几条……最后,让学生去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月一次的反思,一定会让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从而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以前我带的班级有一位同学,开学后,他便频频迟到,经常在午检小班会上进行反思迟到的毛病。后来我跟他一起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迟到呢?最后,我们挖掘了很多原因:一是从小上学,都是妈妈叫起床,小时候甚至都是妈妈给迷迷瞪瞪的他穿戴好,抱着他去洗漱,所以他的意识中也觉得起床不是自己事情;二是他晚上一向睡得晚,有时候是玩,有时候觉得晚上学习效率高,总之,他有晚睡的习惯,但是身体又需要足够的睡眠,所以早上就起不来;三是他以前上学也经常迟到,虽然老师会批评,但他自己不够重视,于是迟到成为“家常便饭”。
在现在的班级,班级公约将迟到问题列为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十个问题之一,大家每天都对照进行反思,逐渐大部分同学迟到的问题能基本杜绝了,而他却总是做不到,想改进却苦于没有办法。
基于这位同学的深刻反思,我和他又一一分析可行的办法,例如,买一个声音大的闹钟,自己管理好时间,让早起时间,成为自己的事情;改变生活习惯,晚上尽早上床睡觉,保障睡眠时间,让早起更轻松;不仅保持每天和每月对照班级公约进行反思,还应该进行记录,看一周能有几天迟到,一个月有几次,最后能不能逐渐减少,趋近为零……他觉得这些办法都是可行的,于是开始落实,渐渐的,他终于告别了迟到的坏习惯。
定期以及不定期更新的原则
班级公约在每个学期初,都应该进行一次更新或重新制定,这会帮助学生在新的一个学期重新审视班级和自我需求,根据每个学期阶段性的任务的不同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制定切实可行的公约,助力成长。但我们也不要仅局限于每个学期才去更改班级公约,因为学生一直在成长和变化,每个月也都根据班级公约在对照和反思,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有已经不适用的班级公约,可以跟学生商定后共同去修订和完善。
根据班情,由老师引导,学生生成的班级公约一定会让学生,特别是高中的学生在自我的管理方面得到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持续学习,不断的钻研如何能让班级公约制度发挥到最大的功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和学生,一直在成长的路上……
家校协作育全人
高妍 小学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养成教育更需要家校协作,家校合作,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积极构建家校养成教育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校成立学部、年级和班级家委会,从不同层面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展开讨论,让家长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也从中听取家委会的建议,形成家校合力。
我以小学部家校共育的两个故事为例,说说学校和家庭如何协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在我的班级曾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让我深切体会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一节体育课上,孩子们在开心地游戏,追逐声、欢笑声萦绕耳畔,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幕打破了和谐友爱的美景,黄同学一拳打向关同学的眼眶,我连忙跑过去,关同学的眼睛因受重力冲击而红肿起来,他忍痛说:“太疼了,”原来,二人因为游戏规则引起误会,黄同学没控制住,上手打了对方。我连忙带孩子回到班级,组织好其他学生上课,同时细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了解了细节后,我对关同学说:“你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还他一拳,也让他知道有多疼吧,都是同学,他下手这么重,你也别客气了!”没想到关同学说:“老师,太疼了,我打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他疼了,心情不好会委屈,以后我们也没得朋友做了。”黄同学说:“高老师,我动手打人真是不对,就是没忍住”。两个孩子,都在找问题的原因,并且极力弥补过失,黄同学又是给同学冷敷,又是道歉,希望对方能原谅他的冲动行为,关同学也意识到,是自己没搞清楚游戏规则,阻止黄同学参与游戏,才酿成这样的后果。两个孩子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和解,相互保证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意识到“冲动是魔鬼”的严重后果。孩子因为这件事情成长了,锻炼了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在面对冲突时,文明理智地应对。
作为老师,如何给家长交代,怎样叙述今天发生的事情?方法很重要。我拨通了受伤者关同学家长的电话,妈妈第一句就说:“高老师,皮皮说他被打了,您做的第一件事就让他打回去,我真的没想到,您会这样说,您不怕孩子真听您的话,打回去吗?”我说:“我的话里还有个前提,让对方也知道有多疼,是引导孩子感同身受,”黄同学知道痛,他才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而我这样引导受伤者关同学,就是让他明白打回去根本解决不了本质问题,仅仅是出口气,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只能动手伤害别人,而没有真正保护自己。妈妈听了我的解释,我随后又说:“皮皮今天的做法很让我惊讶,”关同学说不还手是为了让黄同学知道,他在那么痛的情况下,竟然宽容到如此地步,不还手还要换位思考,真正体现出了孩子的善良。妈妈说:“高老师,真是您引导得对,要不然他绝对没有这样大度和宽容的表现,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不一样,效果就不同,孩子们真正地意识到人际交往的本质,和谐相处太重要了,这是生存的前提,没有朋友,不会团结协作,一切免谈。老师,您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遇上您是他们的福音。”妈妈说得真好,不仅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保护,而且老师会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分析起因,让孩子做主,事情就这样非常顺利、自然地解决了。随后,我与黄同学家长也做了沟通,黄同学爸爸说“老师,听说六六今天动手打皮皮了?放学后我还看到他俩还是手牵手一起出来的呢!”我一听,感觉黄同学爸爸肯定很担心、忧虑,觉得孩子在校惹祸,给老师添麻烦了。于是我说:“六六爸爸,请别着急,我告诉您今天发生的事情。”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我的处理方法详细地告诉了黄同学爸爸,并重点说了皮皮没有选择以牙还牙,说明孩子内心善良,宽容大度,也特别在乎与六六的友谊,六六也受到了感动,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教育的目的看来是达到了。黄同学爸爸很认可我的处理方式,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意识到自己打人的不当行为。这次如何在冲突中化解矛盾的养成教育让家长们对我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更深的认同,他们还向我请教孩子在家的其他不良表现,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
这次小矛盾过去后,我继续关注两名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因为家长也非常在意老师对于此事的解决方法和态度。我也深刻地意识到家校共同关注问题,孩子的行为养成会事半功倍。于是,我及时召开了班会,就发生矛盾该如何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第二主题结题仪式的家长会上,我重点提出如何与班级老师配合,引导孩子和他人和谐相处,并让家长展开讨论,请家长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统一老师和家长的想法,找出适合孩子们的办法。热心的家长还建议,可以找京津妈妈利用其体育资源和孩子们共同开展协力同行的小游戏,从而提高孩子们团结协作、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将事情的前因与后果表述清楚,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我遵从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让他们巧妙地化解矛盾,提高其人际交往和反思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服务型教师,我也在努力提升服务意识,运用教育智慧,高效解决问题。学校、家庭,我们就是一次次地运用教育的智慧,在和谐沟通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校协作的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培养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个别家长在班级群里反应作业多,孩子在家写作业到很晚。针对家长的反馈,我快速做出了相应的方案:首先了解情况,请每个孩子的家长私信告诉我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间,以及做各科作业的时间分别是几分钟,并且询问这样的作业量是否能接受。经过调查,85%的家长认为,现在的作业量适度,每天应该将当天所学的做复习,还可以预习第二天的知识;12%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作业习惯不好,拖沓、喝水、上厕所、吃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反映出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时间观念;3%的家长反应从课外班回到家已经接近晚上8点,吃完晚饭会到九点,就觉得作业太多完不成;还有两个孩子因为晚上有两个小时的体训课,孩子在高强度练习后回到家已经疲惫不堪,对此,我建议将强度课放在周末,给孩子充足的精力完成, 然后再观察作业时间,并给我反馈。三天后,我将作业方案改进如下:完成必做作业,选做部分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时间而定;需要写作的作业,各科老师协商,隔天完成;做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方案一出,家长在班级群纷纷投票,并表示此方案合理符合孩子们的个性选择,还能保证学习质量。家委会主要负责人也表示,会做好家校沟通,有问题及时反馈,以便学校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帮助。
孩子的作业习惯问题是家校间经常沟通的话题。首先,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情况,例如,作业拖沓是因为对基础掌握不扎实,还是应用起来有困难,亦或是理解题意有困难?再如,孩子做作业时写字慢,说明他对字的间架结构和字的理解不够,不懂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词。其次,需要家长的陪伴鼓励。刚开始,父母陪伴学习,巩固复习作业,督促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规范书写,鼓励孩子为父母展示自己学到的课文或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在孩子做作业时提出明确要求,不会的放到最后思考,不东张西望,不随意说话,独立完成。作业完成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总结问题,及时更改方案,思考不足。最后,教给孩子时间策略。计时法很有效,将自己认为用时最快的学科或最慢的学科放在第一时间完成,完成的过程中及时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比写完后再回头检查效果更好……
我将自己的处理方案分享给了家委会。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老师们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中肯意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工作,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支持。
成长中的孩子如同一株花上的花骨朵,有的尽情绽放,有的含苞待放。遇上风雨时,花儿需要老师和亲人们的鼓励、陪伴和帮助,才能走过风雨,遇见彩虹。 搞好家校共育犹如建设好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家校协作,孕育最茁壮的种子,开出最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