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行君子礼
——“少年孔子班”礼仪教育融入国学学习的探索做法
小学 杨斓
礼仪,在当下的任何国家和社会依然是需要践行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孩子更应该从小懂礼、学礼、行礼。我现在担任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小学部少年孔子班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礼仪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交流、探讨。
践行礼仪,教师先行
我们的礼仪之邦称号著称于世,但是我们却由于传承得不够,在许多地方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沿袭古代礼仪,所以,首先需要对老师进行培训。此时,海淀区教科所送来了一阵“及时雨”,2015年在海淀敬徳书院举行了“第二期海淀区干部教师儒学礼乐文化教育培训”,我作为学校代表之一有幸参加了本期的培训班,在那里我收获了许多古代礼仪知识,研读了一些古代礼仪经典,从内而外受到了一次礼仪的洗礼。
在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课程中,来自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的彭林教授及其团队的博士生们,给我们讲了一门古代礼仪学——容礼学的知识,还介绍了东亚诸国的礼仪教育推广方式,给了我一定的启示。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具体实践了古代礼仪动作,从坐、立、行,手、口、声,视、听、言等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学习了古代礼仪知识。在2016年的10月份,我又参加了海淀敬徳书院举办的读书会之论语研修班,学习了近2个月的论语解读。
然而,培训是短暂的,每周一次的学习也是十分紧张的,如何将学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教育力量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于是,回到学校我首先将礼仪知识落实到了我们少年孔子班的教学实践中。
其实,少年孔子班在礼仪教育正式实施以前,就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师生整体的礼仪素养。如,2015年11月,我们参观北京国子监、孔庙,出发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礼仪培训,主要是在参观时的礼仪要求,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站立,如何行肃拜礼。
再如,2016年5月,我们又带着全班学生前往山东曲阜参观“三孔”,出发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古代拜礼的动作培训,所以,在大成殿前学生行拜礼时能够知晓基本的礼仪动作。(图1)
礼仪核心,内化于心
我们通常进行的礼仪教育,多是老师说教,然后要求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做。可是,孩子们一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他所见到的人都是“那样”做的。二来,他们在习惯了之前的行为方式后,往往会认为这样的要求很不“舒服”。这不禁让我反思,礼仪教育真的就只能是用“命令”式的要求吗?这样一个作用力施加给另一个作用力,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力让我们两败俱伤。
再细细想来,礼是首先要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外化于形的。我们却是直接奔向了结果。那样肯定是不会结出长久的礼仪之果的。所以,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是抓住礼仪的核心——内化于心。
《礼记》中开篇这样一句话:礼者,理也。揭示了“礼”的本质。也就是说礼仪的本质是要符合正常的道理、人之常情。所以,每到需要向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我并不空谈,而是用身边发生的实例、孩子们经历的事件为基础,将事件背后包含的礼仪知识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只有那样做,才算是符合道理,不那样做,就是不正确的。在孩子们的心中真正种下礼仪的种子。
学习《论语》,兼修礼仪
中国古代除了专门的礼仪专著《礼记》外,那就要属儒家经典《论语》中谈及礼仪的知识要多了。正好我们四年级的晨诵读本《快乐诵读》中的“诵经典”版块在本学年安排的就是学习《论语》的经典名句。不同于其它班级,我们是少年孔子班,在被授予这个称号之初,我们就组织孩子们学习了一些论语名句,所以,孩子们对《论语》并不陌生。
我带领着孩子们在每天的晨读时间,先自读《论语》,再小组交流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然后再在班级内交流,最后他们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自然达到背诵的水平。然而,仅仅将论语记在心中,那如何体现它的教育意义呢?于是,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对《论语》名句的感悟,语言不在于多少,要结合现实生活谈谈理解。孩子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也能多少谈一些心得体会了。
我又将《论语》中的句子进行主题分类,关于仁义、孝敬、学习、礼仪、忠信、君子等等,于是,我们又进行每一个主题的综合学习,利用班会课、语文课将礼仪教育课程化。我们曾在课堂上谈论什么是君子,怎样做才是君子。孩子们引用《论语》中的名言,你一句我一句,气定神闲,俨然一副君子的神情。我们在2016年举行的小学部经典诗词朗诵比赛中,排演了舞台朗诵剧《子曰》,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的角度,朗诵了论语名句。
在2016年学校的第20届锡华杯课赛中,我带领班级以《论语》为基础,上了一节《孝当先》的孝文化课程,其实也是一节生动的礼仪课,从《论语》的研读中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孝,如何做才是孝。班里一个孩子曾经十分任性,经常对父母有一些任性的举动。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课堂上当我们谈到“色难”这两个字的含义后,他面带羞涩地对我说:“孝敬父母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我却没有做到。”这学期,我们已经明显感到海洋的变化,性情没有以前那么极端,对待父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横眉冷对”了。我想:“孝”这颗礼仪的种子也种进了他的心田。
树立榜样,践行礼仪
然而,礼仪除了内化于心,更重要的还是要外化于行。尽管我们不能够只是单纯要求孩子们如何做,但是我们也仍然需要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一个团队需要一个榜样的引领,于是,孩子们每周推选出两名自己心目中的礼仪标兵。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如果这一周大家认为班级里的学生在礼仪方面做得都不够好,那么就不选,一旦选出来的一定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礼仪标兵。
并且,我们每周设置一个小的礼仪训练点,一学期20周,我们就可以落实20项礼仪要求。目前我们已经落实了个人内务、校园问好、课堂常规、课间休息、集会礼仪等礼仪内容。此外,我们还配合相应的评价方式,让礼仪效果固定下来。
后记
在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当然会有一些反复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社会、家长甚至老师在礼仪方面都可能未曾做到表率,所以,我们教孩子的过程是我们成年人重新习得礼仪的过程。这条路虽然不易,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我愿以少年孔子班为前行的动力,让我的孩子们可以成为“谦谦君子”,用文质彬彬的礼仪修养去弘扬中国礼仪的内涵和外延,为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礼仪探索之路添砖加瓦。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记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清明”传统节日礼仪教育
小学部 林琳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和习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约定俗成的礼仪。比如春节串门就有“穿新衣,带年货,吉利话”的礼仪,清明节就有扫墓的礼仪,端午节就有“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的礼仪……这些传统的礼仪文化滋养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
社稷祭祀礼,它是我国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一的“吉礼”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主要内容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吉训为福,即事神求福之意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古人把祭礼活动看作是国家礼典中最重要的事。可现如今,很多人将这一传统习俗误认为是简单的迷信或者繁文缛节,祭礼之礼渐渐丧失。如果问什么时候祭礼自己的祖先?祭礼的场地如何选择?祭礼时该注意什么?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来。
鉴于此,近年来,我校结合这些传统节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根植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于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粹浸润在每一个二十一世纪莘莘学子的心中。
礼仪课上知清明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契机。带领孩子们认识清明、理解清明的意义、熟知清明的各种风俗礼仪则变得格外重要。
《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从节气来讲,清明与农事密切相关。而从传统文化来说,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朱子家训里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些传统的治家格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于是,在礼仪课上,老师们便带着孩子们探寻起了清明的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奖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同母亲一起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拒不出山,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有扫墓、插柳的风俗,它更是一个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作为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作为学生不仅要了解它的由来,更要熟知扫墓时的各种风俗礼仪。如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人们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方可离开……
清明诗会寄情思
蝶影翩翩,琴声悠悠,桴鼓响腾,诗音袅袅。一年一度的“清明诗会”是我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以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为契机,以中华诗词朗诵为载体,旨在使孩子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每一年,临近清明时,孩子们便开始着手准备这一活动,在一首首经典的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情怀,赞美美好的春天。孩子们在诗意中沉醉、在感动中徜徉,追着文人的脚步,感怀亲恩。今年的诗会以“生命与怀想”为主题,师生们通过诗歌体悟、怀想生命与家国之情,共话清明。诗会由“春天的消息”、“故乡的春水”、“生命的清明”三个章节组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舞蹈、歌伴舞、演唱、师生同台诗朗诵、家长对孩子的寄语、名家风采展示等,全场共八十多位师生同台演出。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向先人表达了内心的哀思与感怀。清明诗会为孩子们创造和建立了一个“诗性的世界”,不仅让这些经典诗词绽放异彩,更让孩子们永远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能肩负责任,做豪迈的中国人。
网上扫墓祭英烈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在网上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重温烈士英雄事迹。虽然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扫墓祭奠,但是孩子们的仪式感丝毫不逊色。电脑前的孩子们庄严肃穆,神情凝重,静静诉说着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此外,我校名人班,包括周恩来班、雷锋班等还在每年的清明时分通过召开专题班会、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缅怀伟人,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节日作为这一文化长河中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浪花,用它特有的礼仪文化浸润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在每年清明这个节日中,学生们都会收获很多,在接下来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中,我们还将策划更多与礼仪相关的活动,因为作为一所国际学校,我们更愿意与传统节日接轨,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而努力!
礼仪行在身,担当种在心
高中 刘秀芝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懂“礼”明“仪”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文化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讲究礼仪,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很好地展现一个人的修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得体的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里的综合指数,是自我完善的基础,是组织形象的根本保证,更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一个知书不达礼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因为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所以他不可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应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而礼仪是优秀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课在我校的全面开展,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优秀学子,希望学生们在我校不仅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更在生活细节中培养优秀的文明礼仪,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有担当的现代人。
第一张名片:服饰礼仪
礼仪涵盖面很广:服饰礼仪,言谈举止,参观礼仪......等等。礼仪课上,针对高三学生即将盛装参加毕业典礼等正式场合,我特别准备了一节服饰礼仪课,用大量的图片和礼仪规范,教给学生穿着正装时的禁忌,例如男生穿西服如何穿得得体,女生穿裙装如何做到优雅。如果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女孩穿得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很不舒服,所以,从审美的角度上,我们身上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课后高三(四)班刘言姝这样说:“对于我而言,在正式场合的穿着礼仪还是盲区,如果真要参加一些正式的活动我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如今学习了服饰礼仪,就可以帮助我们将来在国外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时轻松应对穿着问题,从容不迫地展现出自我的良好素质。礼仪是中国魂的一部分,作为留学生,当我们走出国门时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用我们得体的礼仪展现出中国青年的国际化和中国魂。” 高三(四)班范玮这样写道:“通过这节礼仪课我对礼仪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涵养,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态度。虽然我一直清楚礼仪很重要,却从没真正地去学习和了解过,这节礼仪课不但让我学会了怎样做比较礼貌,还提醒了我平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礼仪。礼仪往往体现在细节。平时的谈吐,着装,待人接物时的动作都是礼仪的体现。我之前一直没太留意过自己的着装,一直觉得内在比外在重要,但是得体的着装确实属于礼仪的一部分。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他的外观而不是内在。邋邋遢遢的着装会让和你交往的人感到不适,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尊重。对于即将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我们,礼仪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的社交活动会比高中要多,好的礼仪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而且,对于将要在国外读大学的我们来说,更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礼仪举止,不给祖国丢脸。”良好得体的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既表现个人的气质,修养,又体现了对他人人格上的尊重,更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第二张名片:言谈礼仪
言谈举止可谓是一个人的第二张名片,“言为心声”。谈吐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包括说话的内容、语气声态及伴随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道德品质,也是礼仪形象的重要体现。在第三节礼仪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言谈礼仪,懂得谈吐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要熟知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掌握谈吐的基本礼节。比如要想从别人的话中理解别人的心思,获得自己所求的信息,必须学会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一般有几点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5.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种谈话态度,听者就能完全地理解对方,及时地帮助对方,同时还能学会对方的优点,并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而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帮助。在与学生互动时,高三(一)班胡灿鸿表示自己身边就有说话不懂得倾听,常打断别人说话的人,也有打电话声音很大的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尽一个朋友和亲人的责任,让他们变得更好,拥有更得体的礼仪。
“礼仪”听起来特别简单,它很小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今天我校很多学生愿意学习礼仪,传播礼仪,做文明礼仪的使者,在礼仪课上他们认真听课,积极学习,他们深知作为即将走向国际的中国人,他们的言行不仅仅代表的是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更展现着中国的文明程度和国家形象。所以,学生愿意通过学习礼仪约束自己,并在生活中炼就一双慧眼,明礼辩仪,刻苦修炼,以达到把古代礼仪现代化,把书面礼仪口语化,把说教礼仪行为化,把西方礼仪中国化,把中西礼仪全球化。高三(二)班王蔚宁同学在上过礼仪课后写下这样的感想:“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人们秉承着以礼待人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作为我们这些即将出国留学的学子们,既要懂得入乡随俗,又绝不能丢弃中华文明的传统礼仪。礼仪课,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更为即将代表中国形象走出国门的我们做了更好的准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里说,就是一句话,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校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从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上正确引导学生构建了健康有意义的世界。当礼仪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时,它显然已经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
尊师重道的“好莱坞熊猫”
——将中西礼仪知识融入英语戏剧教学
小学 欧沛
2008年,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横空出世。憨态可掬的主角阿宝,是一只整天在做白日梦的普通熊猫,他总是幻想自己成为了武侠高手,而他实则什么功夫也不会。从偶然成为神龙大侠,到遇到五位武林高手,再到得到师父的调教帮助,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侠,战胜了雪豹,为山谷带来了和平。这部电影既满足了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老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赢得了我们的掌声。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片,但我们还是爱看。为什么?我认为是它的精致。画面富有禅意,语言富有韵味,而其中每个角色自带的或谦逊含蓄,或张扬跋扈,或高贵典雅,都有一定的文化意味。它热闹的表象时时刻刻都有礼仪的印记,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将这一样一部结合中西文化精髓的电影引入课堂后,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还将其改编成英语戏剧,学生从一幕幕经典片段中,深刻体会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课堂环节一:小组讨论,寻找电影中的中华传统礼仪
“Do you think Po is a good boy?Why? (你认为阿宝是一个好孩子吗?为什么?)”学生在看完电影后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对这个剧中的阿宝进行剖析,并总结了阿宝的几个人物特点,老师保留与中华传统礼仪相关的人物特点:
1. 阿宝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尽孝);
2. 阿宝非常尊重自己的师父(尊师);
3. 阿宝重情重义,对朋友很好(礼贤)。
课堂环节二:改编戏剧,体会日常礼仪
在合作学习讨论了阿宝懂礼的表现后,不同的小组将拿到不同的英文剧本。
剧本一:阿宝拥抱爸爸,嘘寒问暖。
(片段:Po: Dad, you must be tired! They really love the noodles you make!
Dad: Yes, they do!
Po: I will give you a massage.
Dad: Thank you, my son.)
剧本二:阿宝向师傅行礼,虚心学习武艺。
(片段: Po: Shi fu, can you teach me Kung fu?(He takes a bow.)
Master: Show us what you can do.)
剧本三:阿宝关心朋友,一起习武,共同进步。
(片段: Po: Order up! Hope you like it.
Viper: This is really good!
Po: Oh, come on. Try my dad’s Secret Ingredient Soup.
Viper: This is amazing! )
学生们一起分角色读剧本,记台词,待熟悉剧本后进行彩排,然后进行展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堂环节三:讨论分享,结合实际践行礼仪
课堂的最终环节,学生一起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向阿宝学习,自己是如何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及与朋友和谐相处的。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工具。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从教会学生一种技能,提升到使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提升其自身素养,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同时,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引入了drama的形式,不仅举办每年一度的drama节,更是像《功夫熊猫》一样,将其引入了课堂,从此,英语教学“活”了起来。随着戏剧形式的引入,许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戏剧节中,学生化身剧中人物,与角色“共情”,感悟剧作礼仪知识
学生通过经典戏剧,了解中西文化礼仪。
在英语剧本《花木兰》的研读中,学生首先了解了“在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要求每家每户需派一名男子上前线”的故事背景。学生从花木兰的角度,分析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父亲年岁已高,弟弟尚且年幼。她虽身为女子,仍甘愿冒险代父从军。一个古代传统女性之所以做出卓有胆识的决定,正是她根植于心中爱老慈幼的中华传统礼仪。
在英语剧本<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新编中,丑小鸭因外表而被同伴们嘲笑,它伤心地离开了村庄,在路上救了被狐狸欺骗差点落入河水中的姜饼小人,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在冒险途中一一救下了差点被大灰狼吃掉的小红帽和差点被刀疤篡位的狮子王辛巴。而狐狸知道丑小鸭的来历后,联合了大灰狼和刀疤,决定偷袭它的村庄。偶然知情的丑小鸭毅然决然要回村庄去营救大家,因为无论如何,那里都有它的家人。最终大家意识到,真正的美,是尊重他人,而不是仅仅以貌取人,用无礼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戏剧节准备过程中,学生在团体协作中提高真正的礼仪素养
在筹备戏剧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自表演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学生逐渐理解每一个角色包括后勤人员的重要性。主角、配角、后勤人员互相配合,一起排练、进步,在谦让和睦的氛围中,为大家献上一幕又一幕精彩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能将礼仪知识付诸实践,在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过程中,真正提高礼仪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对礼仪知识的感悟
日常教学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就课文、戏剧或者任何形式的英语读物,分析其中的礼仪文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
绘本故事<My Mouth is a Volcano>《我的嘴是一座火山》讲述了Louis小朋友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因此他总是不断地说话,常常打断别人,极为不礼貌。而在一次他被别人不断打断的经历中,他体会到了像火山一样的嘴有多么可怕,有多么地让人难过,因此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等待别人说完话后再讲述自己的事情。学生在学习了这个绘本故事后进行了不同情境的表演,并一起探讨了在课堂上应该有什么礼仪,如:老师正在讲课时不要随意插话,同学发言时不要打断,应仔细倾听后再举手发言。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需要什么礼仪,如:不要一直讲自己的事情,也要认真听朋友倾诉。
故事<The Long Way Westward>《一路向西》讲述了1865年来自瑞典的一家人移民到美国,从纽约一路向他们的新家——位于美国中部的明尼苏达州进发的故事。初来乍到的移民在那个时代总是被无礼对待,比如火车工作人员直呼他们countrymen(乡巴佬),甚至把他们安排在最冷最黑的车厢。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蛮横行为的嗤之以鼻,并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也表演了自己应该如何有礼貌地对待远方来的朋友。
结语:
礼仪教育与文化传承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明精粹滋养学生,需要语言的桥梁,而如果将枯燥的语言知识装进精致的戏剧盒子,那么药片将回归苹果,我们的礼仪教育也就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养,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传递礼仪之美
小学 陈静
心理学家指出,我们于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一般在15秒内形成。为什么“彬彬有礼”的人会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愉快,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感?这是因为透过他们美的礼仪能引导人达到真正美的境界,找到那无限的美。将礼仪的表演性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将行为习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后,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就从他的姿态中表现出来,这也是演员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一方面原因。
礼仪课程作为我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以及学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十分丰富的内容,广泛的范围,几乎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的美术课上,我先注意自己与学生在教室相处时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
总之,恰倒好处地对学生表示尊重,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除了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礼仪的榜样,我们策划美术课,让学生分专题创作作品,在绘画、制作的过程中,感悟礼仪之美,最后学生成果的展示,对全校师生来说也是艺术的启迪。这一专题美术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校园礼仪、社会礼仪、家庭礼仪。以下为课程思路:
一、展现形式:(绘画为主,手工、字体辅助)
艺术字:“礼”、“礼仪”、海报。
绘画:8k纸
手工:酒瓶、志愿者T恤、木头、纸盘、光盘。
二、进度实施:
1、校园礼仪【小家(个人:身边做起,突出寄宿制学校特点)】
2、社会礼仪【大国(整体:推己及人)】
3、家庭礼仪 【校园、社会礼仪创作是为家庭礼仪做铺垫:家—国、国—家】
三、课程创意(“孝礼”为例):
1、创意图片引导。
2、微课展示。
3、百善孝为先,引入课题《相处之道:孝礼》(目的:从校礼到孝礼的渗透)
4、创作。
5、总结。
6、拓展:家庭礼仪中其他的礼仪(餐桌礼仪、待客礼仪等)
四、作品展览。
课程内容:
美术主题:生活处处有礼仪
作品图片:
校园礼仪
社会礼仪
家庭礼仪
通过以上文明礼仪美术主题活动,学生系统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礼仪知识,他们在深入思考、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校园、社会、家庭等礼仪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