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行走的课堂,一场文明的寻根之旅

2025-11-18

5000

秋光正好,步履不停。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学子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六个小组分赴五条各具特色的研学线路


这是一场跨越山河的相遇,也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的寻根。同学们以脚步丈量,以心灵感知,在古老的砖瓦间、在奔腾的江河畔、在深蓝的海岸线,共同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精神底色的文明密码。



徽州线·探寻民居山水间的文化根脉


当青瓦白墙的徽州村落映入眼帘,同学们便踏入了一本立体的文化典籍。在这里,文明的根脉深植于民居与山水之间。


在唐模的潺潺水街边,同学们聆听“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建筑哲学,每一处精妙的雕刻都是家族信念的无声诉说。水街两岸,民居错落有致,石雕、木雕、砖雕栩栩如生,仿佛在静静述说着徽商家族数百年的兴衰往事。 


下午的“晒秋”,不仅是绚丽的风景,更是地理知识与传统农事智慧的生动结合。那铺满院落、五彩斑斓的农作物,不仅是丰收的庆典,更是山区人民利用有限空间进行贮藏和加工的生存智慧体现。


夜幕降临蜀源村,同学们生火做饭,舞动草龙。在最具烟火气的日常里,体验“知行合一”的真谛。熊熊篝火映照着青春的脸庞,古老草龙在夜空下翻飞,这一刻,传统文化在亲身体验中变得鲜活而深刻。


随后几日,宏村的水系让同学们读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月沼碧波如镜,倒映着粉墙黛瓦,精巧的水道系统历经数百年仍在滋养着整个村落,展现着古人顺应自然的营造智慧。 


胡开文墨厂的描金体验让他们触碰非遗传承的温度,手持细毫,轻蘸金粉,在徽墨上勾勒纹样,每一笔都需要屏息凝神,方知文房四宝背后匠人精神的珍贵。


而黄山之巅的花岗岩奇观,则向他们揭示了地球亿万年的壮阔历史。怪石嶙峋,奇松破壁,站在光明顶俯瞰云海翻腾,地质变迁的宏大叙事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条线路,让同学们在山水与民居的对话中,寻到了中华文化中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与家族观。



西安线·叩问黄土之下的王朝史诗


踏上八百里秦川,同学们如同手持一把时空的钥匙,叩问沉睡在地下的王朝史诗,追寻中华文明恢宏的源头。


明城墙的巍峨,是古代防御体系的巅峰之作;登上宽阔的城墙,抚摸着厚重的青砖,垛口、箭楼、瓮城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在历史长廊中回响。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军阵,以无声的威严诉说着大一统帝国的秩序与雄心。数千陶俑面容各异,铠甲兵器细节精微,肃穆的军阵让人震撼于秦帝国强大的军事组织与雕塑艺术成就。 亲手制作陶俑的体验,让同学们对“事死如事生”的古老信仰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揉捏陶土,塑造成型,在慢工细活中体会古代工匠的辛劳与智慧,更理解了秦始皇追求永生权力的执着心态。


华清宫的温泉水雾,氤氲着《长恨歌》的凄美传奇;漫步亭台楼阁,看温泉水汽袅袅升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春寒赐浴华清池”的诗句在此刻交织成生动的历史画卷。 


半坡博物馆的钻木取火,则让同学们与六千年前的先民完成了关于生存与智慧的隔空击掌。双手搓动木棍,当青烟升起火星迸发时,那份原始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每个人为之振奋。 


从陕历博的国之重器,到吉利工厂的现代智造,同学们清晰地看到,文明的进程从未中断,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正奔向更辉煌的未来。青铜鼎彝沉淀着周秦气象,而自动化生产线展现着现代科技,古今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在此完美衔接。


这条线路,让同学们在黄土之下,寻到了那股开创与包容、赓续与创新的文明力量。



湖北线·聆听大江大湖的文明回响


本次初一、初二两个小组的同学们都来到了湖北。


顺江而下,同学们抵达了“九省通衢”的湖北。在这里,文明的回响激荡于大江大湖的奔流之中。


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诗词中的千古愁绪与豪情壮志仿佛仍在耳边。凭栏远眺,长江滚滚东去,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崔颢的乡愁与李白的豪放在此刻都有了具体的依托。 


在湖北省博,曾侯乙编钟的金石之音,让同学们聆听到礼乐文明的庄严与辉煌,两千多年前的宫廷礼乐仿佛在耳畔重现,让人惊叹于古代音乐科技的高度发达。 而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则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透过历史照片与实物,武昌首义的枪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壮举令人心潮澎湃。


行程的高潮在三峡。立于三峡大坝之畔,“高峡出平湖”的奇迹让同学们心生震撼;混凝土重力坝横截长江,五级船闸巧妙运作,这座世界级水利工程展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与智慧。 乘船过葛洲坝,亲身体验“水涨船高”,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变得无比真切。船舶缓缓驶入闸室,感受着水位逐渐升降,连通器原理与浮力定律在现实中得到了最直观的验证。 


在屈原祠前,同学们身着楚服,诵读《橘颂》,感悟那沉淀在血脉之中的家国情怀与清正品格。面对汨罗江,诵读“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诗句,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品格穿越时空,深深打动着每个学子的心。


这条线路,让同学们在江河的咆哮与低吟中,寻到了中华民族那股不息的家国情怀与探索精神。



湖南线·感受山水人文的精神脊梁


从湘江的烟火人间到张家界的奇峰云海,同学们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由山水与伟人共同铸就的精神脊梁。


橘子洲头,同学们临江诵读,感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春壮志。站在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前,看湘江北去,百舸争流,一代伟人年轻时的远大抱负与豪迈气概感染着每个在场的人。 


铜像广场内,他们向伟人致敬,从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初心起源。在毛泽东故居的土坯房内,简朴的家具陈设诉说着伟人平凡的起点,却孕育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理想。



三一重工的智能化生产线,是现代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精神的辉煌写照。机械臂精准焊接,自动化装配线上每几分钟就有一台工程机械下线,湖湘精神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全新诠释。


而张家界的旅程,则是一场自然的洗礼。行走于玻璃栈道,攀登天子山,同学们在挑战自我中磨练意志;透明玻璃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每迈一步都是勇气考验;攀登陡峭山径,汗水与坚持换来的是“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景色。 


探访地质博物馆,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中,读懂“沧海桑田”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观看石英砂岩峰林形成过程的展示,三亿八千万年的地质演变浓缩在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 这一切,都让他们对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刚毅、浪漫与担当,有了最深切的体会。


这条线路,让同学们在奇山秀水与红色基因中,寻到了中华民族那份坚韧不拔、心怀天下的精神脊梁。



青岛线·追寻走向深蓝的开拓之魂


面向蔚蓝的大海,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开拓与未来的探索。这条线路,让他们追寻中华民族从陆地走向海洋、迈向太空的开拓之魂。


在国家深海基地,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蛟龙号”,梦想着深海之下的神秘世界;凝视着这个曾下潜7000多米的深潜器,复杂的机械臂和观测窗让人想象黑暗深海中奇异生物和丰富资源,海洋强国的梦想在心中激荡。 


在海军博物馆的真实战舰上,他们感受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壮阔征程。踏上退役战舰的甲板,抚摸粗犷的炮管,感受着海风拂面,人民海军从浅蓝走向深蓝的辉煌历程如在眼前。 


华大基因让他们从微观层面解码生命,透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基因图谱,生命密码在眼前展开,基因科技如何改变农业、医疗和生态保护变得清晰可感。自动化码头让他们惊叹于“中国智造”的效率,目睹集装箱被无人吊车精准抓取安置,整个码头空无一人却井然有序,智能制造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东方航天港则点燃了他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站在火箭发射模拟器前,感受倒计时的紧张与震撼,对宇宙的向往与对国家航天成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最后一天在刘公岛甲午故地的沉思中,在《少年中国说》的铿锵诵读中,同学们更加坚定了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历史责任。面对昔日北洋水师基地,历史教训铭记于心;齐声诵读“少年强则国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在胸中升腾。


这条线路,让同学们在深蓝的召唤中,寻到了那份面向未来、勇于开拓的文明新维度。



五个目的地,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终点——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更深了,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联系更紧了这场文明的寻根之旅,不仅丰富了知识,更塑造了品格。当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文明的种子已在心田播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