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质增效 赋能成长》,喻淑双副校长围绕“发展规划”“高效课堂”“教师发展”“个性护航”“健康成长”“学生活动”“学生权益”“质量评价”全面汇报了小学的工作进展。
30多个项目、19位主理人,真正从学生心理出发,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让不同的个体收获成长和快乐。聚焦课堂、深化教研,新增英语社团,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等举措,深入探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喻校长详实的汇报,每一点都是家长关心的话题,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个性成长的高度关注。

“学生喜欢”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孩子们在这里的成长故事最真实,也最动听。十佳少先队员代表、六年级的杨景宇同学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必修、选修、特色课程,她阳光明媚的笑脸就是“乐学成长”的最佳印证。

大队委代表、六年级的陈知涵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学校五彩斑斓的活动,以及她在其中的收获。戏剧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体育节、爱心义卖、学长有约等活动,从不同维度滋养着幼小的心灵,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每个独具个性的孩子散发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近几年的读书节活动,涌现出很多“书香家庭”。在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在书海徜徉,与书香为伴。五(1)班冯之与妈妈冯硕华女士作为书香家庭代表,以《以书为桥 家校共育助成长》为题,分享了孩子在读书节活动中的成长。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于教室里搭建书籍宝库,在专注阅读时默默给出的一颗糖的嘉奖,读书节活动时家长与老师在背后的默默支持……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父母和老师于无声处的引领有着无穷的力量。

有一种温暖,是家校携手的双向奔赴;有一种力量,是同心育人的并肩同行。家委会代表、二(3)班王子旃妈妈陈滨琼女士,以《家校共育绘蓝图 携手同行向未来》为题,分享了家委会工作的实践与经验。从家委会的角色定位到家庭教育的角色转变,从家校共育的成长收获到家委会工作实践心得,陈女士结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自己的家委会工作经历,阐述着家校携手的重要性,印证着教育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

“我们到底要办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希望自己将来是什么样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国家希望孩子将来是什么样子?”这是范胜武校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说:“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且快乐的人,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愿望。”为了让每个孩子获得最理想的发展,学校从小班设置、师资配比,到课程开发、活动策划,从吃饭到睡觉,从过程性评价到游戏闯关代替考试……每一项举措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前行的无穷动力,正是因为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学校才走到了今天。“家校携手,不仅能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还能拥有幸福的一生。”

在专家讲座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张俊老师带来《理解孩子 父母的家庭教育之道》的讲座。张老师为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对家庭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家庭观”“儿童观”“我们的家庭教育之道”等专业知识与家长朋友们进行了分享。“缓冲器、倾听者、好伙伴、领航员、脚手架、示范者、说书人”……在孩子面前,家长可以有很多“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饱含着智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