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范胜武:孩子心理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而应该“顺藤摸瓜”

2024-10-17

5000

本文转载自“海教思维”





编者按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的趋势,相关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在范胜武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心理教育学科组。2024年5月,我校荣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学院授予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奖”。学校心理教育的典型事迹被媒体争相报道,范胜武校长关于心理教育的文章登载在《京城教育圈》《海教思维》等媒体上。


下文转载自《海教思维》: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的趋势。在今年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热点关注话题,相关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学校,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为小初高三个学部配备了四位专业心理教师,用丰富的课程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处宁静的心灵港湾,呵护他们扬帆起航。经过多年的心理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心理教育和中国传统中医理念有不少相通之处,例如中医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就特别适用于学校的心理教育。


“整体观”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教育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而应该“顺藤摸瓜”,用“联系”的思路找到问题的相关点,采取全面的方案;中医的“未病先防”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未雨绸缪,尽早干预,及时防治。在“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理念指导下,心理学科组在多年校园心理教育实践中独创出“五育融合”十二年一贯制心理教育体系。




以德育心

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学生价值力和生命力


记得初中部“德育之星”活动策划人薛老师说过,“教育这件事是提前预测问题,而不是出现问题再一个个解决。”就是在这种细水长流的德育浸润中,我们将心理问题消灭于端倪。在贯穿一年的“德育之星”活动中,每个月都会诞生学生新星:友善之星、关爱之星、坚毅之星、责任之星、合作之星……正向的激励不知不觉转换了负面的情绪。


班级是德育和心理建设的主阵地。用好班会课,创设贴近学生心理的话题,就能及时化解矛盾,缓和心理问题。一位高中班主任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每学期期末,班级都会举行主题颁奖典礼,今年是“绿色健康”主题。获得“和气生菜”奖的两个男同学因为一点小摩擦迟迟没和好,于是班主任举办了一次班会,为同学颁发了“红薯奖”“西红柿奖”“茄子奖”等“绿色主题”奖,而这两个同学取而代之的是在台上合作摆出三种以上“比心动作”,才算完成领奖环节。全班记录了“高光时刻”,孩子们也在快乐中重归于好。


从班级到年级,从学部到学校,我们把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作为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三个学部都做出了“点亮”:小学有“大手拉小手”——六年级哥哥姐姐手把手帮助“小豆包”适应校园生活;初中有“学生自管院”——学生们在协作中换位思考,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高中有“学生成长共同体”——学长分享学习申请经验,自利利他。在这样的教育土壤中,学生以榜样为师,以互助为荣,极大地减少了同伴间的恶性竞争和自私冷漠,校园霸凌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以智慧心

打造活力课堂,提升学生内驱力和创造力


一堂高质量的课,带给学生的一定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心智的成长。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抓“小班化”高效课堂,打造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看见”“被肯定”“被激励”


2021届被埃默里大学录取的毕业生杨紫煜就是在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下完成了从拘谨腼腆到阳光开朗的心理建设。刚入校的她拘谨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课堂让她终于走出“舒适区”,逼自己“站起来”。毕业时她分享到:“当时内心暗暗给自己鼓劲‘反正说错也没有人说我,豁出去吧’!”后来,她成为班级中回答问题最踊跃的学生之一,并在社团活动课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热爱,成为了校园电视台的主持人。自信心、内驱力和创造力逐渐增长,最终,杨紫煜圆梦美国埃默里大学传媒专业。



以体强心

培育阳光心态,提升学生抗逆力和协作力



学习压力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体育运动则是释放压力的一剂“良药”,健康的身体为强大心灵、成就学业提供基础。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录取的2020届毕业生王浩程是“世纪篮球队”主力队员,在冲刺学业成绩的道路上,运动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每当我学习学累了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去锻炼身体。当我越过运动中体力的极限,也会同时迎来神清气爽、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伴我挺过了高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在建设“运动型、健康型”校园的道路上,我们确立了“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体育目标,通过体育活动,将心理教育的课堂“搬到”了蓝天白云的户外,“搬到”了生机勃勃的操场上。心理课上,老师们也会经常设计“你是我的眼”“不倒森林”等集体协作趣味运动,用于增进学生间的人际信任与相互合作。



以美润心

创意艺术表达,提升学生悦纳力和审美力



美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气质,还可以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增强对内外压力的抵御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学校,心理教育已经走出了狭义的“心理课堂”,融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我们通过心理戏剧帮助学生体验人生、完善人格。《幸福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是我校一部原创心理剧,曾荣获第七届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心理剧展示一等奖。通过戏剧表演,孩子们得以体验不同角色,学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调控情绪。同时,通过集体排练、演出,孩子们还可以获得良好的欣赏习惯、参与意识、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开朗的性格。


我们通过音乐疗愈帮助学生改善情绪。音乐能“和心”“适行”,在心理课堂上,心理老师们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引导学生们在舒缓优美的纯音乐中体验正念冥想,达到恢复、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我们通过美术创作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孩子们在自由的创作中与内在的自我进行沟通,从而更加敏锐地体察自己的各种情绪,增进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从而达到滋养心灵的作用。


在学校的心理课堂和活动中,心理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诸如香薰沙画蜡、缠绕弦丝画、曼陀罗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创作、表达形式。一位学生在参与自画像体验课后分享到:“自画像心理疗愈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我关爱和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创作自画像不仅是对外貌的描绘,更是对内心的接纳和尊重。我期待着将自我关爱和自我探索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继续迈向更健康、更自信的人生道路。”



以劳健心

助力创新发展,提升学生责任力和生涯力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肯定劳动的价值。是的,参与合适的劳动可以让年轻的生命充满活力,当学生的双手创造劳动,他们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幸福的大门。当我们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主题活动和家庭教育中时,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


目前,我们已形成十二年一贯制劳动教育课程。以厨艺课程为例,它不仅普及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也是一种非常接地气、实用性很强的生活教育。试想,我校高中毕业生出国深造,走出国门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烹饪技巧,能够独立生活,遇到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做上一道美食安慰“中国胃”,缓解思乡之情,还能通过分享中国饮食文化促进社交,带着文化自信融入当地社群。不要小看一道中国美食,它也许是学子在异乡心灵的一丝慰藉。


“角色同一性”是青春期重要的命题,“角色同一性”的实现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二十一世纪校园,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机会,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激发个性,寻找个体在集体、社群中的角色。例如“职业体验”就是高中部的保留项目,每年都会组织高一学生走出校门,体验各行各业,学部对“职业体验”进行细化分类和具体策划,为学生升学申请准备、将来步入社会后的人格塑造、职业选择、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育融合”十二年一贯制心理教育体系是心理学科组老师们教学实践的结晶,也是心理老师与其他老师们协作的成果。“五育融合”贵在“融”,体现了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育人思路。相信在“五育融合”的心理教育滋养下,孩子们的心灵之花定会幸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