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范胜武:育儿理念要改变,家长需要甩掉哪些“育儿”拐杖

2024-10-16

5000

本文转载自“海教思



note

编者按

在新学年的赛道上,同学和家长已“入境”一个多月。大小朋友们是逐渐适应了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生活节奏?是否做好了自己的小目标和大规划?


在成长的路上,你我携手。今天分享这篇家校共育文章《范胜武:育儿理念要改变,家长需要甩掉哪些育儿“拐杖”》登载于《海教思维》(2024年9月6日)



多年前,我们提出了“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和家长有着一致的目标,所有努力围绕的核心就是助力孩子成长、成才、成功。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多少会依赖一些“拐杖”:老师拿作业当“拐杖”,以为孩子的作业做得越多,知识掌握就会越牢固;家长拿机构当“拐杖”,以为课外班报的越多,孩子的发展就会越全面;我们拿“起跑线”当“拐杖”,却看不到孩子无力冲刺的疲惫不堪……


并非所有“拐杖”都能辅助孩子们自由健硕地奔跑在成长之路上,我想从学校管理的亲身经历出发,站在家校共育的角度,和家长朋友们谈谈“育人需要甩掉哪些‘拐杖’”这一话题。





家长要扔掉“短视”“拐杖”

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





在学校,我经常收到“一个月惊喜”。不少新生入校一个月后,家长发来感谢信息说:“上学一个月的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其实,我们并没有“教育的催化剂”。孩子一个月的变化,是学校多年追求精致教育的回馈。


记得一次过新年之前,2019届毕业生、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靳同学给母校捎来寄语:“离开学校后参加了很多活动,我最想念的还是每天在校的晨跑,让我保持运动的习惯,适应了大学生活,在生活中更加自律。”2014年学校开始建设“运动型健康型校园”,那时我就说过,等孩子们体会到好身体受益终生的时候,也许他们早已毕业离开学校,我们的投入等不到“回报”,但学校依然要扩招体育老师,增加体育选修课、兴趣班,就是在为孩子长远发展做“健康投资”。


小学篮球兴趣班

智慧跑道:从“要我跑”到“我要跑”

学校自创韵律操


阅读也是一项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投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而不是围绕考试而读书。每年,学校都要评选表彰年级书童、书香班级,带获奖的孩子去图书大厦买书。国际高中的语言标化备考压力很大,我们没有采取刷题应试策略,而是根据英语能力的长线规划打造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高中部每晚的英语原著阅读雷打不动,老师坐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静心读上20分钟。被纽约大学录取的2019届毕业生李同学,因为阅读广泛,居然在SAT考试中成功“押题”——试卷里出现的《私的基因》就在她平时案头的书单里。所以,不要怕孩子读“闲书”浪费时间,千万不能让孩子只会做题,没有阅读。


范胜武校长在读书节开幕式上给获奖书童颁奖


本学期获奖的“书童”在图书馆挑选喜爱的书籍


学校、家长都不能被功利主义牵着鼻子走,认准几件对学生成长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要坚持做下去,投入进去,让人惊喜的改变一定会在未来某个瞬间发生。





家长要扔掉“外力”“拐杖”

给孩子内驱力发展提供机会





2021届毕业生杨同学曾是校园电视台的“名主持”,目前就读于美国埃默里大学传媒专业。杨同学就读学校的国际高中之前,周末穿梭于各种机构之间,也是一枚忙碌的“牛娃”,证书没少拿,可就是缺一样——自信。孩子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说,那时的她并不开心,因为要应付繁重的课外补习和考试,她不得不放弃很多兴趣。来到我校高中部后,老师们鼓励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她重新拾起儿时梦想,当上了校园电视台主持,内心逐渐丰盈起来。她开始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最想做什么,并看到自己的热爱结出了“成果”。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她是主持人,我看到了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那种从内心生发的自我肯定。


”世纪演说家“活动中的小主持人


“鸡蛋从里打破,才是生命”。孩子真正的成长不是靠外力赋予的。名目繁多的课程、重复低质的作业把孩子们的时间填得满满的,有多少是“深度学习”呢?当孩子从“假学习”中抽脱出来,他们能否合理安排时间、分配精力,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手中有没有真正开启内驱力的金钥匙呢?我们要做的是多提供“脚手架”,多搭建平台,多给予机会。例如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就花了很多心思,斥巨资建设孩子们喜欢的科幻教室,认真办好每年的科技节。从身边的问题出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能被激发出来。家庭中也是如此,要发掘孩子的兴趣,并给予全方位支持。



科技节,科学启蒙,探索未知






家长要扔掉“标准”“拐杖”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光





近年来,内卷现象无疑是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社会问题。这背后往往是家长盲目追求“统一标准”造成的——别人报的班自己也不能落下,别人拿的分自己也不能没有……其实,育人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更多鼓励个性的点。


2021届被纽约大学录取的张同学是年级的一匹“黑马”。这位在“标准判断”中可能被归类为“游戏少年”的同学高一就被一所全球著名的瑞典游戏公司录用,成为游戏内容开发师和中国宣传合作伙伴。对张同学来说,游戏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从小热爱建筑的他利用“城市天际线”这款游戏设计建模,获得了“主题城市设计全球建造者大赛”一等奖。张同学在毕业时感慨到:“在很多地方,玩游戏本身就会被自动判断为一种‘过失’,但学校允许我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花时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和张同学不同,以中考高分进入学校国际高中部的朱同学是个不打折扣的“学霸”。如果拿分数的标准来说,她是老师眼中“完美的学生”,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老师们很快发现了朱同学的短板——不爱交流。为了帮助朱同学,老师们专门开会研讨,引荐她到高中学生自创的乐队当吉他手。因为契合孩子的特长,乐队很快成为她崭露头角的舞台。毕业时,她自信地放弃了牛津大学,选择了康奈尔大学,她说自己喜欢康奈尔活泼开放的校园氛围。后来,朱同学仅用四年时间就取得康奈尔学士、硕士学位。事实证明,孩子非常适应美国大学的文化,我相信,高中时期我们对她的性格培养是给孩子“加分”的。


多元维度选出“校园明星”


在学校,我们的评价是多元多维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擅于从“长处”中发现“短板”,也会在“短板”中努力发掘“闪光点”。“长短”是相对的,学生的成长不能只拿一把尺子衡量,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待发掘的“宝藏”。


家长们,是时候扔掉一些“拐杖”了。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运用教育的智慧和力量,扶持孩子在人生路上独立地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