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气度、深度、风度、温度,是我校历来培养“德才兼备”教育者的理念。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每年一次的暑期封闭培训、教育年会,每月一次的教师分享会,以及各学部定期举办的学科研讨会、读书分享会,从专业到经验,全方位满足了老师们的工作诉求。在这种氛围中,老师们都自发地提升自己,在实操中钻研、精进,蓄势待发。
范校长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家庭的领路人,其教育理念不仅为老师们更好地指点迷津,也在“海教思维”公众号发布,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范胜武校长)
美国教育学家多尔曾说,为人师者应当兼顾亦师亦友的角色,成为师生关系“平等者中的首席”。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坐稳这两种身份,又该如何让自身的储备紧跟甚至超越变革与学生成长的速度?我认为:新时代教师需要走出传统,跨“界”成长。
“知识绝不是简单摹写,而是通过主体活动进行建构的结果。”在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于学生而言,对课堂传授的知识产生镜面式反应已成为基础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主动建构能力,才是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能力养成的第一步往往在于先培养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志趣。
打破常规教室的藩篱是教师培养学生志趣的第一个法宝。学校由于早就实行了规范化选课走班制度,因此,“移动教室”的概念已不是新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家课表,依据独家课表走进专属教室。选课程、选难度、选学习时间、选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权通过一间间教室体现,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空间里,培养兴趣特长,开阔专业视野,在校园里“活”了起来。
除了运用内部空间,教师们还把课堂搬向了室外。在学校小花园里,艺术技术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森林中的课堂”。在演奏课堂上,花园是一个敞开式的舞台,没有固定点位,学生围坐在花园中央,一同享受绝妙之音;在书法课堂上,花园是一张没有边框的画布,学生们挥毫泼墨;在戏剧课堂上,花园是一块积聚天地之精华的宝地,在这里,学生尽情释放表演的天性。开创“小花园”这个教室,营造了课堂独一无二的趣味性与新鲜感,让学生感受与感悟了艺术的魅力与学习的乐趣。
打破年龄束缚,实行混龄教育,是教师培养学生志趣的第二个法宝。丰富多元的选修课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曾经有人提出疑问:既然选修课程已经有了初级、中级、高级的进阶式设计,为何开设课程时还采用混龄而不直接依据年龄段划分?高年级学生难道还会学习初级课程吗?
其实,混龄教学的第一个优势,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意愿,始终呈现开放式接纳的态度。今年,一位收到顶级文理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高三优秀毕业生提到,她过往对于选修课程的期望,更多时候秉持着一种“探索”与“试错”的心态。电影、茶艺、绘画、机器人,不同类型的科目均有涉足。正因如此,她能果断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也能发掘到真正的兴趣所在,最终实现在选修课程中能搭建自主学习的扶梯,并收获一项技能。
混龄教学的第二个优势,是为学生打造舒适的“学习圈”。如果说行政班级让学生们结交到同龄伙伴,那么,选修课程则是一条纽带,连接着志同道合的朋友。课堂上,他们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探讨、交流、合作;课堂下,他们是心灵伙伴,小朋友们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得到除师资力量外的支持,大朋友们也能在予人玫瑰中成长。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约翰•赫里蒂奇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学生只需要五秒时间就可以给出“I don’t know”的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学生逐渐逃避课堂、逃避思考的现象?在我看来,归根溯源是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身为教育者,我们常常会思考该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领学生,打造出他们喜欢的课堂?
何为学生喜欢的课堂?调研显示,单一学科的教学生态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打造别出心裁的创意课堂、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就成为课堂中的一种常见模式。
下面以学校入选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年度课题为例,谈谈学校“跨学科视阈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案例”是如何实施且发挥作用的。
一是跨学科融合——专业互补型。小学美术课程中有一讲关于《京剧脸谱》的绘画学习。在实际教学前,我们的老师考虑到学生对于京剧艺术可能处于懵懂状态,因此,他们将美术课堂与戏剧课堂进行整合。
在作画之前,先邀请戏剧老师现场示范一段京剧选段,并为学生讲解京剧中关于四大行当的相关知识。一唱一讲中,二维画面上的京剧人物瞬间鲜活了起来。有了对京剧表演的直接观感,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作品不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倾注了孩子们自己的理解与创造。绘制完成后,孩子们个个头戴成品脸谱,戏剧老师们二次登场,一招一式进行指导。
当一个个“脸谱”被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孩子们别提有多骄傲了。这一套融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静态”与“动态”的双重体验,更激发了他们对国粹文化的兴趣,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二是跨学科融合——艺术疗愈型。在校园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美术与语文融合课程的成员。他们在语文课上感受了古诗词的唯美意境后,便迫不及待地走出教室,去观察、去感悟、去描绘。
美术老师与心理老师实行专业联合,演绎了关于情绪管理与艺术教育的课堂合奏曲。在一堂主题为“色彩滴染”的创意美术课上,老师通过讲述“三原色”与“三间色”的概念,及其能否与其他颜色调和的原理,引导孩子们精准地把控颜色,并用最精确的颜色表达情绪。就这样,红色的热情、粉色的天真、蓝色的理性,一幅幅代表着他们个性的画作栩栩如生。老师们也借此体察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通过私下交流辅助,不仅制定了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还达到了艺术疗愈的效果。
“教师是孩子们的心灵守护师”。在学习了皮亚杰提出的教师教学原则后,我们的老师更是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与坚守。老师们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与反馈,尊重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课堂状态。
一个好的课堂,首先是要面向所有学生,不让一个人掉队。在了解到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对课堂表达有恐惧心理后,老师们基于各种情况开展应对,最终实施了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特性的新的教学法。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们采用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式学习”为基础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当老师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他们不主张立刻得出答案,而是着重关注每位学生的动态学习流程,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们根据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探究、分析交流,最终得到反馈。相对“慢节奏”的同学也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参与回答”环节,我们引入了“互动反馈系统”。同学们可以应用pad实时留言,老师们也可以实时点赞互动。这种共享屏幕、互动教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同伴间的灵感激发、思维碰撞,共同建立知识结构,推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