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十章

2019-12-26

6223

逆向设计与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的最大分歧,便是,它将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策略的选择放在了最后阶段。这就意味着,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只是一种途径,或是手段,帮助我们实在教学目标。而我们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

而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以学生的学习目的为准。这一节课,或者这一主题,要使学生学会什么技能,理解什么原理,形成什么认知。这是我们进行课堂设计的起点。在明确目标基础上,就可以依据学生认知现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或是学习途径。此时,尤其要注意区分“灌输”与“揭示”的区别。所谓“灌输”式的课堂,可以理解为填鸭式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刷题海战。它体现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单向性,即教师但反面讲授,或是定义,或是公式,或是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练习的强化训练。它不需要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交流,不需要学生去质疑、探讨、研究,只要接受并强化记忆即可。这样的“cover”式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一切习得都处于肤浅的层面,不能形成深度理解,当不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时,记忆也会不可避免的被淡化、遗忘,在一定时间后甚至会使这段学习内容清零。这就证明了,理解,不能通过灌输式的学习途径获得。

理解需要“揭示”性的学习途径来获得。可以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在不考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情形下,让表达的观点更容易理解和更真实可靠的一种方式。

此外,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条件下,我们往往又要嫌弃教材的局限性,质疑课文安排的合理性。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对教材的抱怨,限制了自己的教学,但其实,教材本身就不应该成为限定我们教学设计的一个因素,它只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条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我们的教学。换一个角度思考,教材是支撑学习结果的一种资源。即便是最好的教材,有时也只能帮我们实现一部分的预期结果,因为学情的不同,导致教材不可能是完全契合任何一部分学生。所以预期结果的实现,需要教师们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确定基本问题,评估以及体验活动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任务和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或者选择性地补充一些资料。所以,我们必须要从依赖教材,以教材为本的形态意识,转换为以学习目标为主,以教材为资源、为工具的态度。在教学工作中,不是给学生灌输教材内容,而是尝试使用教材协助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禁锢。(六年级组  王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