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阅读分享 ——第七章 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2019-12-02

7464

本章是在逆向设计、理解六侧面和架构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怎样去思考。

老师站在评估员的角度上,最重要的是需要思考三个基础性问题:

一、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证明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理解?也就是我们的评价方式是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采用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甚至单元检测等方式,那“练习”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理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所谓的证据,就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个任务表现自己对某个知识或者某个概念的理解。所以,老师设计的这个任务,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最好是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学生在做这个任务时,能够有一些真实的表现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有它的意义,而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

二、假定已经开发了一些特定的、与需求相关的任务,那么在学生的反应、作品或行为中,哪些具体特征可以用来判断他们达到了哪些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检测中达到什么水平代表他达到了学习目标和理解。这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量规。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表现性任务是有层次的,学生达到了某个层次就证明他达到了某一层理解。

三、我们所计划的证据能使我们推断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吗?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评价方式和学习目标必须是相互匹配的。其实也是我们俗称的“学什么,考什么。”

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老师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就应该是围绕问题而不是练习,学生解决的是问题,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做一些重复性的练习。

明确了这三个基础性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以评估者的角度设计表现性任务了。我们可以用GRASPS模型来辅助设计。G即Goal(目标),R即Role(角色),A即Audience(观众),S即Situation(情景),P即Performance(表现),S即Standards(标准)。按照这个流程就可以设计出一个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表现性任务。

紧接着,就是从理解的六侧面来帮助学生理解。1、解释,即我如何做某件事。2、阐明,即我是按照什么方法来做某件事。3、应用,即我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来做另一件更难的事情。4、洞察,即我能理解别人的方法。5、神入,即我能够对比多种方法,并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6、自知,即我能接受多种方法,并反思自己方法的弊端。

像这样,老师们如果以评估员的视角去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当孩子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想法时,便会自发的产生讨论内容,由此基于理解的学习就可以实现,长此以往,孩子们学会的就不是某一个甚至某一些知识点,而是“学习”。那么他一定会成为最具有研究力的学生!(六年级组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