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稿

2019-04-19

5986

              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之前刚刚看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接着看胡适先生的这本,都讲中国哲学史,但因思路不同、角度不同,这两本几乎可以互为补充,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史。
               胡适先生说,看哲学史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明变,探求发展变革的线索;二是求因,找出变革的原因;三是评判,找出各个各家学说的价值,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这样可以理出一个完整的哲学史大纲。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写的。如果说冯先生呈现的哲学史是首诗,有诗一样的语言和意境,那么胡先生写作的哲学史就是一篇散文,松紧有致,形散神不散。
               这本书是胡适先生的博士论文,出版时做了修改。所以,先生倾注了许多心血,这本书写得粗细得当,大纲简单明了。先生眼中的哲学史,是一个又一个人物串起来的,老子、孔子及弟子、墨子、扬朱、别墨等、庄子、荀子,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如同闪耀的星光,从一抹星光连到另一抹星光,就是中国哲学史大纲。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读起来并不是轻松如易,需要颇费力气。书中大量摘录了各家学说的原文,这些原文需要理解与消化,再汇同哲学精神一同理解,要花些力气。有些段落读懂了,有些段落读得艰涩,不解其意。其实这样的书要多读几遍,几遍过后,方才能消化融会贯通。
              从这部书中也可看到胡适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引用的史文和对历史事件的判断都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即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断章取义,不管对专读中国哲学史的人,还是普通的读者,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写这样一部书,虽然只有三百多页,但费的功夫却比一般的书要多。(四年级   孙淑芹)

封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