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圈,跑出教育“加速度”

2024-05-09

6160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范胜武

“教育数字化”已经喊了很多年,它的利弊也一直被人们所争议。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学生,我们不可能避而不谈。那么怎样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如何合理运用它助力师生成长?我在十几年的探索中,梳理出三大维度,试图描绘出理想中的智慧教育生态圈。

第一维度:“教育数字化”助力学校管理

作为校长,我很快就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管理事务繁杂,有很多审批、报销的材料需要我签字、盖章,为了便于管理,我甚至单独设立了“校长签字日”。但是当我出差时,很多需要签批的事务便被耽搁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影响。构建信息化校园时,我们搭建了“云之家审批平台”。教职工的采购申请、用印申请、合同审批、物品领用,甚至会场预定、在线报修等都实现了联动。无论我在哪里,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老师的需求,很快签批。老师们的会场使用需求也一目了然,节省了很多沟通协调的时间。

作为民办学校,招生、财务、教务部门联系紧密,可是在“数字化”之前,我们在这方面损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学生信息需要反复核对,家长缴费不仅要亲自到校办理,学校还要支付不菲的手续费……自从我们研发了“招生财务教务联动系统”,三方联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信息核对高效准确,方便了家长、学校,“一箭三雕”。

“云校”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运行机制,助力了我们管理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维度:“教育数字化”助力教师发展

上课什么时候运用数字化技术?用哪些软件能扩充课堂容量?如何让全校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教学App的筛选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组织研究小组分学段分学科对网上的各种App进行研究,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该表中包含每种App的优缺点分析、教学建议等。在初次研究中该表包含40多种App,经过后期两次研究后扩充到近百种App。一位新手教师在拿到该表后,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App,助力实现高效课堂。

好的教学资源只有“动”起来,实现全校共享,才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同时,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新的App层出不穷,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更新换代呢?我们各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软件公司一起生成了“学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学校的资源库平台就这样生成了。有了平台,还要让教师们乐意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平台,于是有了课题组研究资源的流通机制。一学年结束后,教师把比较好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新学年教师在使用后对资源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平台上的评价结果给予奖励。

第三维度:“教育数字化”助力学生学习成长

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都是指向助力学生学习、成长。外围硬件环境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如校园Wi-Fi全覆盖,给师生配备平板或笔记本电脑,不断升级教学互动系统等。背后的学习支持系统也需要用心维护、持续提升。每个阶段的学生需求不同,我们该如何满足?家校携手如何更便捷高效,守护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我们十几年前在实行“选课走班”等改革时,同步搭建了“校园云平台”。学期初,在老师通知的选课时间,学生和家长守在电脑前,争分夺秒地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数据同步在后台生成,老师一目了然。

过程性评价不以一考定终身,更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品德养成等过程,更全面也更细致,考验着教师、导师的爱心和耐心。如何真正落地呢?如何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提醒其在家里需要关注的细节呢?在“校园云平台”上,老师们用详细的文字记录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只要登录就能看到最新情况。家校携手拥有了爱的温度。

“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片“深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暗流涌动,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合理利用。如今人工智能又横空出世,伴随着人们的隐忧,却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圈是否会有更高级的形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