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自建校以来便以“做豪迈的中国人”为校训,在2011年正式走上国际教育道路后,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致力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实施方案,目前已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
课程理念:塑造中华魂,培养社会人
学校深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在行走中、在文化承载中感受中华文化,探寻华夏灵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从而成为一个阳光自信、开拓进取的好少年。
学校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品味自然、体悟社会,构建新型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 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文化探究、寻根溯源,感受人类文化魅力,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素养。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领域得到发展。
学校精心选择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资源的研学路线,将研学旅行课程与校内课程互融互补,加强与自然和文化的联系,拓宽学生视野,深化课堂知识;亲近同伴关系与友 谊,学会相互共处,乐于团队合作,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 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尝试创新,放 手大胆实践。以期达到“加强国家认识,增强国防意识;认同中华文化,感知悠久历史;学会相互共处,乐于团队合作;学习先进榜样,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调节情绪,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规划,学会自我保护;勤于研究实践,尝试创新思维;参与环境保护,学做合格公民”的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突出学段特点,兼顾内在体系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将12个年级分成3个学段,在学校课程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建构了三个学段不同侧重的研学课程主题:1~5年级为京内主题研学、6~9 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10~12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
围绕北京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爱生活、爱自然。1 ~ 5年级课程教学以主题教学为主,研学旅 行地点依据全课程主题在京内选择,主要有博物馆、科技馆系列,主题公园系列,历史古迹系列,旨在让学生体会北京生活和北京文化,注重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生活。
在课程设计上此阶段采用全课程包班制模式,按照每 月一个学习主题、每年六个主题设计京研学内容。六个主题由体现国际文凭组织PYP项目的六大超学科主题构成,分别是“我是谁”“我们如何组织自己”“我们身处什么时空”“ 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共享地球”。每一个超学科主题下的具体主题,由简至难,逐步深化,经过循环往复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学习体验呈螺旋式上升。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了适合每一学段的研学旅行地点。
一年级的全课程主题分为“我的校园”“我的动物朋 友”“节日”“家”“发现春天”“成长”,游学地点为北京大学、北京动物园、首都博物馆、敬老院、植物园和蓝天城。二年级的全课程主题为“重返校园”“谢谢你,我的动物朋友”“漫游童话王国”“春天做件美丽的事”“陆地、海洋与星空”“我们去哪儿”,游学地点设在清华大学、自然博物馆、什刹海剧 院、玲珑公园、天文馆、航空博物馆。三年级的全课程主题 为“做最好的自己”“奇妙的大自然”“健康生活”“在春天 里长大”“我眼中的世界”“环游世界”,游学地点是奥林匹 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烤鸭博物馆、玉渊潭、世界公园、 科技馆。四年级的全课程主题为“活动与游戏”“交通方式”“安全”“探索”“选择”“国家”,游学地点在蟹岛、铁道博物馆、 海淀区安全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颐和园、国家博物馆。 五年级的全课程主题为“身边的人”“媒体”“生产与消费”“我 与过去”“节日与文化”“地球家园”,游学地点为北京杜莎 夫人蜡像馆、中央电视台、稻香村生产厂、军事博物馆、中华民族园、北京海洋馆。
每个主题课程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课程目标,根据目标结 合游学地点的特质详细规划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比如一年级“我的校园”这一主题,课程目标为:在对学校建筑、 环境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学习将前述学习到的方法运用 到北京大学游学之中,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北大校园文化和历史文化,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对曾经在北大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名人生平的了解,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立志成 才、为国努力的种子。在游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参观北大 百周年纪念讲堂、未名湖、静园六院的活动;带领学生观赏 博雅塔,拜谒蔡元培先生像,参观“德才兼备健体全”七斋;在参观学习之后,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智特征,让学生通过 写绘、语言介绍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交流研学感受。
围绕国内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进行课程建构,旨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学校以中华文化、课程背景及学生兴趣 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为6 ~ 9年级学生设计了12条研学旅行路线,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12条线路是:“荆楚文化”武汉线;“潇湘文化”长沙线;“中原文化”河南线;“徽派文化”安徽线;“吴越文化”浙江苏杭线;“金陵文化”江苏南京线;“儒家文化”山东三孔 线;“汉唐文化”陕西西安线;“晋商文化”山西平遥线;“海派文化”魔都上海线;“工业文化”辽宁大连线;“海洋文化”山东青岛线。 每一条线路都围绕文化主题精心规划,比如“荆楚文化”武汉线,我们选择了黄鹤楼、木兰天池、古琴台、湖北省博 物馆、武昌起义纪念馆、长江日报活字印刷体验馆、极地海 洋世界、武汉大学等景点,将游学与学校课程、游学与文化 浸润、游学与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知、游学与爱国主义教 育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以“政史地生”学科为核心,打破 学科间的壁垒,跨科融合语文、艺术、影视制作,合理嵌入华夏寻根文化元素。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游武汉品荆楚 文化,逛长沙探潇湘文化;走河南寻中原文化,观西安访汉 唐文化……用行走的方式体验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 明,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研学课题研究,整理研学成果,使研学课程学科化、学术化。 为学生后续深造奠定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有鉴于学校大部分学生在12年级毕业后会远离祖国母亲的怀抱, 踏上外出求学之路,学校开设了“世界文明之旅”研学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们可以走进美国,探寻欧洲,亲近澳洲,在别样的国际 之旅中开阔视野,发现世界文明的点滴,在未来的海外求学 之路中变得更自信、更开放,拥有拥抱文化多样性的能力。
在3 ~ 5周的国际研学旅行课程中,我们按照“全程育、 全员育、育全人”理念,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比如 十年级的“美国文化之旅”游学课程,围绕体验国外独特的 学习方式、了解美国建国历史及民主政治发展、进驻居民家 庭体验生活方式、游览当地名胜开阔视野、参观知名学府体 验学习氛围等内容展开。 我们期望:通过置身纯英语环境,快速提高英语水平;通 过与外国学生的课堂互动,体验国外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入 住当地居民家庭,了解国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通过参观国 外知名学府,体验一流大学的学习氛围;通过游览各地名胜, 领略自然风光,陶冶情操;通过国外集体旅行,提高独立自理 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建立国际友谊,结交外国朋友; 了解世界文明,学做世界公民。 为保证课程实施,学校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旧金山市立大学、史格夫&莎拉艺术夏令营、西点军校,在英国伦敦东泰晤士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圣乔治国际语言学校,在欧洲著名的Quality Courses 国际夏令营、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语言专修学院、澳 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语言学院设立了研学基地,为每学期 学生外出研学提供基本保障。
走近名人感受名人风范,培养正确价值观。名人班课程 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课程,至今为止我校小学部已经设立四大名人班——少年孔子班、周恩来班、钱学森班、雷锋班。陶 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课堂教学延 伸到课外、发展到校外、融入社会。所以我们根据“名人” 特色选择不同的研学地点,设计不同的研学课程。研学旅行 每到一处,学生都会受到一次伟人精神的洗礼,在潜移默化 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实施:落实具体操作规范 合理设置课程。学校独有的课程框架和模式,形成了 研学旅行独具特色的课程安排。1〜5年级每学年有3个主题 月,每一主题研学一次,每次时间为1天。孩子在校期间可 以参观30个北京著名景点,实现研学旅行和主题学习相结 合。6〜9年级每学期研学一次,每次时间为5天,学生在校 期间可以保证至少游览8个省份。10〜12年级学生每年安排 一次暑假国外研学旅行,每次为30天左右,不仅可以让学 生长时间熟悉当地生活,融入当地文化,也可以通过研学 旅行的活动培养学生自觉自律,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规 则意识、责任意识。 规范课程研发。为保证每门研学课程设计合理、落实有 效,学校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 课程设计要求。三阶段指 研学旅行前、研学旅行中和研学旅行后,四环节则是根据泰 勒的课程开发模型提出的“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为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质量,学校还组织编写了《研 学宝典》。1〜5年级每个年级一本,其余年级及世纪名人班 每条线路一本,共计20本。手册除包含研学旅行的行程信息、 注意事项等内容外,还包含具体的研学任务,导学案。在研 学旅行前,孩子们阅读导读手册,自觉完成行前必要的准备。 在旅行过程中,手册又是孩子们研学旅行的工具,记录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完成研学题目。同时,研学手册还是后期 评比的一项重要依据。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课程研发与 设计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同时也需要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过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 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时要参照学校已有课程架 构,在进行内容选择和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 及与课内知识的关联,让校外研学旅行课程与校内学习的相 互呼应,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全面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