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胜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执行校长,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督学。由山东到北京,由教师到校长,由公办到民办,他执着地编织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早春三月,北京市四环路周边的恩济庄一隅,有一所全国首家“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学校”的国际化特色的寄宿制学校。校园内,孩子们来往奔走,玉兰花竞相绽放。学校的校训在表达自己教育愿景的同时,也显出几分霸气——“做豪迈的中国人”。
校园内,古树参天,迎春与玉兰竞相绽放。当下正是招生季,一份来自小学部“1:10”录取率的数据,显示出招生的火爆。而招生宣传会上,下至小学,上至高中,身着“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服的学生组成的宣讲团亦成为招生现场的一大亮点。
相信改变的力量 新节点上的“破”与“立”
2010年,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与北京十一学校的合作,成为当年京城教育圈的一件大事。源于此次合作,已经是山东一所很有名的公立学校的管理者、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范胜武正式以“执行校长”的角色,被北京十一学校“移植”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这所民办学校创办于1993年,而当范胜武来到这里时,发现一些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染发、穿奇装异服、浓妆淡抹,甚至某些高中生在校园中谈恋爱。一部分教师的行为,离他心目中期待的标准也有差距:上班迟到、体罚学生、收家长礼品等不符合教师形象的事情屡有发生。
与范胜武一并“移植”到这里的,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的十余位管理者和教学精英,他们所行初衷,是将北京十一学校优秀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及课程体系带过来,从而打造一所民办学校中的教育“理想国”。
教育理想如何落地?离不开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和“脚手架”。通过调研,发现症结所在,范胜武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将2010-2011学年定为学校“规范年”,逐渐规范师生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范校长具有文人气质,又有着武人做派。做事‘先开弓,后瞄准’,雷厉风行。且铁面无私,制度面前毫不手软……”据学校小学部主任喻淑双介绍,为了营造风气、规范制度,一年内,学校一共解约了几十位“触碰底线”的教师,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4。这种决心和力度,让老师们对这个话语不多的新校长刮目相看,同时也对学校制度保有敬畏。
“老师的优秀与否,决定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把千百个家庭助推到高处,而你的不优秀,也可以把学生推向深渊。”在范胜武眼里,教师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而师德的底线绝不容触犯,严抓狠抓,不落下“最后一公里”。
除了大胆地“破”,范胜武同时开始高品质地“立”:立制度、订规矩、促内涵、保品质。继“规范年”之后,“质量年”、“课堂成长与课程建设年”、“内涵建设年”、“特色建设年”……从2010年到2016,学校每年一个主题目标,每年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品质,学校不惜重金面向全国招募优秀教师,并通过教学研究让每一位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如今,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支由外教、“海归”和中教“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教师队伍。外教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提前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打下基础;海归熟悉国内外的教育体制,针对各种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中教基本功扎实,敬业奉献,能给学生补上传统文化一课。
改变的力量,让教育散发持久的活力。由于团队的向心力和势如破竹的发展前景,学校教师队伍及待遇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从2010年没有一个硕士、“海归”,到2016年拥有110多位硕士、30多位“海归”;月平均工资从2010年的3000元,涨到如今过万元,实现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
让学生从被动“吃药片”到主动“吃苹果”
“人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课程。”在范胜武看来,学校教育中,要想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滋养,最核心的因素是打造丰富的课程。
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阅览室的书架上,一排排带着“二十一世纪”符号的的校本教材映入眼帘,成为最吸引眼球的一道风景线。
其实,学校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在目前并不鲜见,很多学校甚至将之视为学校的“成果和脸面”。但在范胜武看来,教材本身的价值仅占十分之一。他最看重的是,通过编写教材,老师们需要学习教材之外的更多知识,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把控问题及整合教材的能力。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四年前,范胜武大胆地取消了低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这个举措也不是一时头热而做出的决定。在一项入学调查中,范胜武发现1/4的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如果孩子们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那么教育没开始便结束了。”于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改革了学科评价模式,构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将期中、期末考试,变成了过程性评价。
在班级中,过程性评价涵盖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教育方方面面,评价工具是奖励卡,并在学校设立奖品兑换中心。每个学期结束,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做一个摸底调查,让孩子们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奖品,成为下一阶段“兑换”的目标。除了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是重要一环。“积分卡”可以成为学校“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的“入场券”,也可以凭卡参加“和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与校长进行深度交流,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读书会。而且,在设置上,倡导“精神奖励大于物质奖励”。
从内到外的一系列变化,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个学校最大的成功,表现在孩子们的成长上。而孩子们的成长,源于课程的成功。只有改变学生的生态,才能改变教育的形态。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阳光、懂礼、大气的未来公民,而非考试的机器。”范胜武说在正向的激励下,孩子们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即从被动的“吃药片”,转变为主动“吃苹果”。
2015年9月,在新学期开学前,近400名二十一世纪教职员工召开属于自己的“教育论坛”。18位教职员工代表研究小组的专题汇报,81个项目成果的研究推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学校的发展源于创新与改变。而无论是中层还是一线教师,在一步步的发展变化和专业提升中,品尝到了做教师的价值获得感。
2015年底,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反馈回来的一份7年级测试数据显示,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毕业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成绩超出了海淀区平均分5.4分。目前,学校已有98名2016届高中毕业生收到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世界名校的251份提前录取通知书,其中美国大学均排名全美前80位。
“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是在认认真真地办学,追求教育质量,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提炼的精华……”2016年3月18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赴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调研,高度评价了这所民办学校的办学成果。
“回顾近几年的改革,发现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船’还是那条‘船’,但‘发动机’变了,文化、追求、梦想也变了。”见证了学校发展变化,跟着范胜武一路改革走来的喻淑双如此感叹。
校长寄语:一个学校最大的成功,表现在孩子们的成长上。而孩子们的成长,源于课程的成功。只有改变学生的生态,才能改变教育的形态。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阳光、懂礼、大气的未来公民,而非考试的机器。
前沿·对话
本刊记者:之前,您一直耕耘于中学领域,如今面对的是小学、中学、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您如何应对?
范胜武:其实,教育是相通的,教育规律也是相通的。2015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指出,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能同时管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这是“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优势,有利于课程的整体规划,实施持续化全面育人。
在这个一以贯之的链条内,我们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和国家课程外,还打造了十二年一体化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语课程、健康课程、艺术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的课程更加体系化。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深度整合,才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本刊记者:当下,我们倡导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作为一所国际学校,如何让孩子“中西合璧”,做“豪迈的中国人”?
范胜武:国际教育应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学生。对于这些将来要走出国门的孩子,怎样昂首挺胸地行走,需要有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学校从成立伊始,就用“做豪迈的中国人”明确回答了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入学校发展新时期,我们对校训进行了深入挖掘,即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世界公民”。在国内,我们和北京市十一学校联合办学,在国外,和美国的著名私立学校费尔蒙特学校联合办学,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为我所用。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心有榜样,我们在小学部成立了“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等特色班,并邀请伟人亲属、朋友或研究伟人精神的名人为班级授牌,策划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学校还独创了“做人课”,让孩子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历史典故以及现代新闻,得到思想启迪和心灵净化。
为了让孩子们“把根留住”,学校围绕学生如何形成中国灵魂开设了经典诵读、国学经典汇报会,这也是对学生“国际范儿的培养”。
本刊记者:您怎么看待“缩短学制”的呼吁?当下,还有声音说现在教育越来越复杂,应该返璞归真。您认为,在现有体制下,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
范胜武:我认为,目前我们不必纠结学制的长短,应该审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给予了孩子什么?孩子们是否在课程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和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
当下,社会提倡教育供给侧改革,从提高教育的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入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也在中学实行选课走班,这其实也不是创新,而是一种教育的回归。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做好真正的自己。如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入质量崛起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怀着一种情怀、理想和追求,让教育从孩子出发,和未来对接。
心路白描 “纠结”中体味出做校长的幸福
由山东到北京,由教师到校长,由公办到民办……沿着教育这条主线,范胜武的职业生涯经过了好几个转折。
其实,在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做教师、副校长之前,范胜武在山东一所著名的公办学校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一线教师、多年学校管理者。范胜武坦言,当年从一线教学岗转到教学管理,面对学生留恋的眼神,一向坚强的他大哭了一场。因为,多年的一线经历,让范胜武彻彻底底地享受到了做教师的幸福。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每堂课,他几乎都是在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的。在课堂上,他享受着和学生在精神深处共鸣的幸福,也因此,学校组织的各种评优课,只要他参与,第一名总被他包揽。
而后,之所以从山东调到北京十一学校,范胜武的初心就是想“继续做教师”。
但命运自有安排。在2010年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公、民联手”的合作探索中,范胜武被委以重任,当了这所合作校的校长。
近几年,随着学校由低谷到优质的逆势飞扬,一届届孩子们走出去后的自信绽放,范胜武说他慢慢品到了做校长的幸福——“一个孩子的发展,牵系一个家庭的命运。作为一线老师,我只能影响我所教过的学生,可能我影响的只是千百个家庭的命运;而作为一个校长,全校的孩子因我而改变,我影响的则是更多家庭的命运。”
经历一系列改革的痛苦,范胜武也曾想再做回教师。但看到师生改变的力量,看到学生的幸福成长,他最终坚定。(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