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总结表彰,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也有一群“扶贫小战士”。八年前,一位学姐偶然走进贵州丹寨,发现了美丽的苗族蜡染,也发现了留守儿童、传统手艺失传等问题。于是,她在老师鼓励下成立了“21 世纪锦绣传说社团”,在校内外发起爱心筹款,帮助当地建立了五个“妈妈工坊”。社团帮助染娘邀请师傅提高技艺,寻找渠道销售手工艺品增加收入。经过几年发展,社团不断壮大,持续为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提供帮助,让更多妇女增加经济收入。
这样的故事在这所国际学校还有很多。新时代呼唤更有力的爱国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始终不忘建校初衷,以“做豪迈的中国人”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用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培育了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跨时代人才,家国情怀在这里悄然孕育,世纪学子从这里走上世界舞台。
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学经典,学生从小浸润其中,无形之中便树立了文化自信。
1-6年级重在“诵读”。2013年,小学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晨读时,学生朗诵古诗词、国学经典与现当代诗歌,在朗朗书声中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7-9年级重在“品读”。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分成了基础语文、基础阅读、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阅读等模块,安排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在晚自习进行半小时的名著阅读。在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班级书柜、漂流书屋、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学生对于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也变强了,开始从辨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高一高二以文学比较阅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的任务,学生利用周末完成,一个月要有一次文学名著阅读交流课。课程之外,高中开设常规读书会,充实文学书籍,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得的阅读机会。
溯源华夏文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纲要》指出,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学校开设了一贯制研学课程。1—5年级为“京内主题研学”,每年六个主题,每月一次,学生5年内走遍京内的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等。6—9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每学期1次,包括荆楚文化——武汉线、儒家文化——齐鲁线、汉唐文化——西安线、海派文化——上海线……学生走进祖国名山大川、文化景点,溯源华夏文明。10—12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各地文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比中外文化,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走进中国近现代史,直面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奋斗历程,研学线路设置了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同学们在历史资料面前经受心灵洗礼,看到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悲愤之情、奋发之意喷薄而出。
红色课堂,为学生敲响历史警钟。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教育,除常规的政史地等学科课程以外,每年9月18日前夕,高中学生都会上一堂爱国主义的综合大课堂。历史、语文、政治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解读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民族奋斗史,激励将来要走出国门的二十一世纪学子,牢记历史,留学报国,做豪迈的中国人。这堂课,在警钟长鸣中开始,在思考未来中延续。
电影课堂,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优秀影片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2015年成立电影项目组,2016年开始电影课程,为1—12年级的学生筛选100部优秀影片,每个年级每月观看一部,包含《集结号》《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大量红色电影,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贯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
学校只有扎扎实实为祖国培养了面向未来的高科技、高素养人才,才是真正将爱国教育落到了实处。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修建专业科技教室,聘请专业科学教师,并围绕科学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学每年一届的“科技节”活动,孩子们研究科学原理,动手做实验,进行作品拍卖、小组PK,与各界科学家面对面,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初中“科技节”活动的实验巡礼、知识竞赛囊括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知识,同学们更加理解了科学的实用价值。高中开展STEAM项目,同学们通过化学知识侦破离奇案件,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进行“过山车设计与模型制作”,他们安装软件、进行电脑编程……在实验中了解世界前沿科技。
学生参加外界各类科技比赛,在全国“神箭神舟杯”航天知识大赛荣获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精英赛”,“空间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活动、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以及国际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中斩获了多项荣誉。
追寻党的足迹,拓展爱国教育校外实践领域
作为一所国际学校,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始终把学生中国灵魂的培养放在首位。党组织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开创了党建引领带动的三大教育模式,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党建带动队建,创设“榜样教育”模式。学校少先队在小学创设了“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宋庆龄班”,开展读名人书籍、访名人故居、听名人讲座、学名人精神等活动。学校邀请周秉德女士、罗援将军等举办讲座,追忆周总理生平故事;前往天津邓颖超纪念馆、南开中学、江苏淮安,追寻总理足迹。邀请陶克将军讲述雷锋的故事,邀请孔子学院老师讲述孔子生平,组织学生观看《钱学森》影片,走进宋庆龄故居,让学生了解伟人故事。
党建带动团建,创设“基地教育”模式。党委积极影响着学校共青团的发展,开展革命教育主题活动,创设“基地教育”模式。组织全体学生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退队建团仪式,在庄严隆重的祭奠英烈活动中,让学生们牢记历史;组织学生前往天安门参加升旗仪式,增强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了解国家发展历程;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先锋岗活动,向人民英雄致敬。共青团不断挖掘革命教育基地资源,培养中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情热爱。
党建带动学生会工作,创设“实践教育”模式。学校学生会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中心、银行机构、律师事务所、各大院校研究院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单位生产线,通过了解国家品牌,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现状,对未来生涯进行规划。
世纪学子用行动诠释爱国主义
建校前,学校的举办者张杰庭先生走访马来西亚一家华人开的杂货店,老板得知他是中国人时激动地嘱托:“年轻人好好干!祖国强大了,我们这些华人在国外才有地位!”于是,他创办了这所学校,并以“做豪迈的中国人”为校训。
可喜的是,在近30年的发展中,学生在外界以各种形式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绽放了别样的精彩。学生在两届海淀区中学生辩论赛,“中国少年说”中学生辩论赛北京赛区、全国总决赛,首届“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赛中取得了五连冠。辩论赛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青年新海淀”等主题展开,同学们在备赛、参赛过程中,更加辨证地分析问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外留学期间,遇到不利于祖国的“声音”,总有毕业生勇敢地站出来,有理有据地进行和平抵制……
高中学生独立组织公益活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弘扬正能量,成为一股清流。爱心支教社连续多年暑假前往河南进行支教,陪伴留守儿童,捐献文具书籍,北京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很多学生的公益活动涉及到环保、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他们在上学期间就已经全面融入社会,培养了公民意识与责任担当,这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