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顶天立地”的优质课程是怎样炼成的?

2025-10-27

5004


经过一年攻坚克难,“双减”工作已然进入常态化落实阶段。政策影响、媒体舆论以及公众监督等外部因素的驱动力逐渐见顶,迫切需要激发学校组织治理、课程创生、教学改革等内部因素的驱动力,构建落实“双减”的长效机制。对于校长而言,当下最紧迫的问题莫过于,当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我们该如何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创设什么样的优质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高品质、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领导力是一所学校校长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如何根据教改精神、课改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规划打造特色鲜明、优质多样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且推动全校师生积极落实、主动创设,已成为新时代校长办高质量教育的重大考验。结合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课程创设实践,重点从课程创设的动因、课程孵化的动力和课程执行的动效来谈谈“顶天立地”的优质课程是如何炼成的。

 

课程创设动因:从真实问题和需求出发

课程概念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他引申拉丁语的“跑道”一词创设了课程的概念,寓意课程是学习的进程。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完全一样,如果从这个比喻义去理解学校课程供给,优质课程必然是个性化、多样化的,要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

2010年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以来,我带着全校教师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按照新课改精神,遵循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了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创生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电影课程、世纪演说家课程、研学课程、健康课程等特色课程,构建了一套“顶天立地”的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所谓“顶天”指的是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紧跟中央立德树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而“立地”则是指从学生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实际情况。

这些优质特色课程的创设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趋势,从学生发生的真实问题、提出的真实需求出发逐步创设起来。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升级,那是我到任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第一个开学典礼,早上七点半开始,但短短半小时后,就不断有学生因身体不适退到树荫休息,学生体质之差令人震惊。为此,我下定决心抓好体育课程,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着手打造健康型、运动型校园,要求小初高学生全部参加早操,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基础上再增加体育课时,引入网球、跆拳道、健美操、英式橄榄球等特色课程,增强趣味性、丰富选择性,让孩子们爱上体育锻炼。经过多年打造,学校基本形成了“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体育课程,学生锻炼形成风尚、体质明显增强,学校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十佳学校。

要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和需求,就必须长时间跟孩子们待在一起,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年,我基本上做到了“以校为家”,从早晨6点半跟学生们一起跑操,到白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生活动,直到深夜下班,做到全时段全过程陪伴,因此能实时动态掌握学生需求。有一次参加初二年级社团活动,发现无论是主持人还是上台发言的学生,整体表现战战兢兢、细言细语,缺乏足够的自信和控场能力,这不符合新时代中学生精神面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组建了专门小组,整合校内外资源研发设计演说家课程,着力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驾驭能力。如今,演说家课程渗透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每个学段,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不仅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表达能力,还培养很多能言善辩的小演说家、辩论家,在各级各类演讲辩论比赛中夺魁。

学校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场域,也是孩子们学会解决各种真实问题的演练场。只有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和需求出发创生学校课程,才能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们解决真实问题提供具体场景和资源支持。正是从真实问题出发,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研学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电影课程的创设方面,基本做到了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同步,如此“踩准点”并不是有先见之明,而是扎扎实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课程孵化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执行力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并不是凭校长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校长只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当校长提出课程创设理念、营造出课程创生文化后,学校课程体系的具体建构,则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执行。譬喻而言,校长的职责是善于“筑巢”,搭建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要吸引教师这些“金凤凰孵蛋”,也即培育出符合学生需求和成长规律的优质课程。

教师不仅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而且是课程研发创生的主体。一提到课程研发,很多教师都会感到有压力、没信心,以自己的水平还无法胜任创造或研发课程这样的重任。这事实上与学校的治理结构、课程文化有很大的关联。记得10多年前,我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提出要自己研发创设课程时,很多教师感到不可思议。但是10多年过去,老师们不仅创设了多门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系统化的优质课程,而且还形成了课程创生的良好文化。当学生真实的需求出现时,老师们都会主动地探寻课程的改造和变革,或者传统课程进行优化升级,或者再造新的课程。

2014年开始,学校创设了十二年一贯制的研学课程,15年级京内主题研学5年内走遍京内博物馆、历史古迹等。69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学生走进祖国名山大川,溯源华夏文明。1012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学生走出国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滋养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国际研学受到冲击,初中年级老师就主动求变,将研学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学习打通,围绕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校内探宝、京内游等研学课程,既解决了客观原因导致的空间制约,又增强了课程的融合性、主题性与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程度。

如今,学校以课程中心为枢纽,形成了校领导带头示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课程孵化优化机制。每门十二年一贯制课程都有一个课题组,由学校中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担任组长;以课题研究形式推动课程的具体开发和实施。各课程项目组在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教师,要求成员比例合理,必须包括各学段的优秀教师。各项目组参考泰勒的课程开发基本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为保证课程研发进度,学校规定每周三晚为各项目组的集体讨论时间,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阶段性汇报。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了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的双重办法。研发《学术积分奖励办法》,根据教师参与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标准化经验、学术论著、成果奖励等情况,赋予相应积分,转换为奖金,并且在每年的教师节、年会等重要节点,举行表彰活动,形成赶超先进的课程建设文化。

 

课程执行动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从学生出发,由校长和教师主导,最后仍须落到学生身上的闭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得好不好,有没有发挥育人作用?最终的检验标准,并不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和升学成绩,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变化上,尤其是综合素质和社会行动的变化上。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变以分量人的单向度,探索增量评价、过程评价、诊断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让基于新课改理念的新课程体系,真正惠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成才。

令学校教师们感到由衷高兴的是,这些年大家精心研发设计的课程,滋养到学生身上和心里,都显著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与变化。在演说家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学生获得了全方位成长在海淀区中学生辩论赛,“中国少年说”中学生辩论赛,“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赛等赛事中,学校取得了五连冠。同学们在备赛、参赛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不只是停留在背诵、展示的程度,而是指引着黄可同学从内向害羞的小姑娘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者,登上国外大学讲台给同学们主讲《周易》、《孙子兵法》等经典文献。诸如此类的成长变化,比起考试分数,更能够彰显我们创新课程的育人初心。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优质的课程体系,需要构建与传统灌输式和注重考试成绩的教学完全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通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真正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在评价方式上,所有课程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式评价相结合,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评价,为其未来发展助力,通过学习测量技术的全面推广,让学习过程变得可见,研发了一批先进的课堂评价工具和仪器,供教师评估、测量和记录学生的学业准备、学习进度、技能获得和学业成就。在学习方式上,学校构建了“一生一策”的个性化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且借助各种评价工具和量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目、学习类型进行研判、分析和反馈,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课程方案,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和课程选择,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适性扬才。

记得10多年前刚到学校时,有一天在校园巡查,遇到几个小学走上前来对我说:“校长,我在这里过得不是很开心。”我便追问:“为什么呢?”孩子童言无忌地回答:“因为老师太凶,作业太多。”10多年过去了,通过课程的创生和变革,全校结束了一考定终身,设计过程性评价跟踪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小学低年级也早就用游戏闯关代替考试的制度,孩子们的笑容多起来,校园里的笑声多了,锻炼的身影多了。这也许就是学校10多年孜孜以求、打造创设优质课程体系的价值所在。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 范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