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教育改革从让学生学会“独立”开始

2025-10-27

5006


 

近些年,一些成年“巨婴”的报道频见报端,这些“巨婴”虽然已经成年,心智却不成熟,经济、能力、情感上均不能独立,有些甚至因为缺少独立人格造成巨大悲剧。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人格,学校、教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本期关注独立人格的培养。

——编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学校教育急需重视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立志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世纪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独具个性的人”与“最好的自己”,成为立足国际,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不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学校遵循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小学开展“全课程”、初中实施“选课走班”、高中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虽然各年龄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各有侧重,但其内核都有共同点———挖掘学生个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小学、初中为例,改革做到了“不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小学开展“全课程”教育模式的核心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课堂自由、民主、丰富、创造、智慧、表达、交流、合作等尊重人性特点的课堂变革。

全课程以主题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主题的内容都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全课程“代替”这些学科,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

活动作为月主题教学的一个环节,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以“动物”主题为例,学生要经历:到动物园收集学习资源,记录整理,合作完成观察报告单,交流收获和发现,实际饲养等环节,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开始独立思考。

每班人数不超过24人,每个个体都有独立思考、发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充分讨论和交流,教师在项目研究中开展课堂组织方式、学习合作小组分组、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研究和实践。老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变成了主角,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在参与,在推动,甚至有的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课下自学,上课分享,老师完全“隐身”。这样的课,把学生推到了展示的讲台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分享成为课堂主旋律。

“选课走班”,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选课走班”设置了必修、选修、综合实践三大类,每类下设多个板块,共计开设135门课程。通过丰富而多层的课程设置,把选课权利交给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们不再按传统班级上课,而是“选课走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不同课程,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选课前一个班级一张课表,选课后一人一张课表。

此外,学校实行双线管理,除班主任老师外,学生还可以选择一名自己喜欢的老师作为导师。导师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关注学生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选课走班”模式下,学部建立了扁平化管理机制。年级建立项目组,按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求分设管理机制,如常规管理、导师管理、过程性评价管理、自习管理、生活服务管理等。学生建立“自主管理学院”,下设生活常规管理分院、综合评价管理分院、文娱体育管理分院、青年联合管理分院、智囊团等分支机构,参与教学管理及活动组织策划全过程。被管理者同时也参与管理过程,这样的措施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唤醒了他们的责任感。

“世纪课程”———打造人才成长完整链条,培养“豪迈的中国人”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就是要让新时代的学子昂首挺胸走出去,在世界的舞台拥有独立的、崭新的形象。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根基,不随波逐流,对事物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这样的人才需要全方位的重构和培养。于是,12年一贯制“世纪课程”逐渐完善起来,例如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演说家课程”“戏剧课程”等,旨在为学生全方位成长提供能量,培养学生独立人格。

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小记者、服装设计等50余个社团,帮助学生们学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学校每月根据一个主题策划系列大型校园活动,如运动会、跳蚤市场、模拟联合国大会、世纪好声音、世纪演说家、辩论赛等,全部由学生完成策划,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开设研学旅行课程:小学生每月进行1次京内社会考察,6年不重复地走遍北京众多公园、科技馆和博物馆;初中生每学期进行一周的小学段研学活动,北京、天津、山东、浙江、山西、陕西、辽宁、江苏等地的文化让学生大开眼界。高中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海内外,回来后撰写研学报告,在游历中探究世界。在研学中,学生跳出课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文化景点的各种现象,不再是单向地汲取知识,而是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文化流变。

为了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组织社会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磨炼自己。销售、宣传、引导、播音主持、讲解……在短短几天内,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知。在职场上,没有老师、家长、同学的保护和陪伴,他们面临的是严谨的秩序和紧张的节奏,以及裹挟在生活洪流中的人性的真善美。脱离课本,走出校园,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迅速提升。

口才体现了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独立思维能力、知识储备、表达技巧甚至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的集中表现。好的口才离不开积极阅读、思考,离不开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校开展阅读工程,营造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帮助学生充盈学识,开阔视野;开发12年一贯制世纪演说家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12年的时间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给学生一个锻炼口才、提高综合素质的扶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小小故事家》课程;四至六年级开设了《小小主持人》课程;初中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高中开设了《辩论》课程。

三年时间里,学生先后获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淀区中学生主题辩论赛、首届“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赛、“新时代·新青年·新海淀”第二届海淀区中学生主题辩论赛、“中国少年说”中学生主题辩论赛等区级、市级、国家级比赛的冠军,甚至走出国门,远赴美国、韩国,参加世界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全球青年论坛暨奥林匹亚竞赛,为校、为国争光,口才成为了他们的一张闪亮名片。

此外,学校还开设“戏剧课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声、台、形练习提升综合素养、完善人格,成效显著。在戏剧课排演过程中,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给了老师一个很大的惊喜。当一名学生对组长给自己分配的角色不满意时,组长说:“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虽然你是配角,但是如果没有你,我们演主角的同学也没有用啊!其实大家每个人都是主角。”

在创作戏剧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剧本编写、道具制作、舞台布景、服装化妆以及剧场管理等工作,在排演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岗位,这要求学生都要各司其职。出现各种小问题时,老师一般也会先让学生自己协商解决。实在没法解决时,老师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的独立人格、责任意识、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育不是制造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培养独具个性的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系列“世纪课程”的实施培养和塑造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深刻诠释了“因材施教”的内涵。(作者系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