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段话被广为传诵:“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试想,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白云朵朵,碧草连天,一群小孩在无拘无束地奔跑、游戏。只有在悬崖边,有一位长者,在危险时刻将孩子一把抱住。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做经验丰富的“牧羊人”,理应是我们老师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然而,对比我们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环境,我却感受到了与这种理想状态巨大的差距。什么是“牧羊”式教学呢?它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
一、正确认识“牧羊”理论
牧羊≠放羊,“放羊”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贬义,用来形容一种自由散漫、无序茫然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方式。这种环境中出来的孩子,一是很难学有所获,成为栋梁之才;二是即便凭借自身毅力与志气考上名牌大学,也由于长期缺乏来自长辈的关爱,通常不会富有爱心。
牧羊则不同,是一种看似自由的有序,看似远离的呵护。牧羊式的老师,熟悉羊群所喜爱的草类,掌握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领羊群去草肥味美的广阔草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真正放手,既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又能在学生走偏的情况下将其及时拉回来。学生既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又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陪伴。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更放松,是真的在享受学习过程。
“放羊”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填鸭式”教学。近几年,我校在改革进程中,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班化教学探索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也确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与传统大班教学相比,我们的课堂气氛更加民主、轻松,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然而,表面上,课堂活动中学生非常活跃,我们的老师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老师背后的引领还是太“强势”了,学生在被牵着走,我们的课堂只是“看上去很美”。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虽然开始了“牧羊”模式,把学生放出来了,但手里永远有根“绳”牵着,不敢真正放手。学生基本按照老师的规划在做,这样的伪课堂、伪活动不是真正原生态的课。以“锡华杯”教学大赛为例,师生配合默契,气氛热烈,环环相套,精准无误,给人感觉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够真实。我们心中总感觉缺点什么:或许是给学生犯错的机会?或许是给学生遐想的天地?或许是一片充满无数可能的、自由的空间?如果课堂出点小意外,可能会激发学生更精彩的创意,可能会平淡收场,也可能会将学生思路带偏。但,那又怎样,学生起码拥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关键时刻,不是还有老师在守望吗?
牧羊是一种更富有诗意的教育境界。迎着初升的太阳,驱赶着一大片羊群,任其在草原上随地撒欢,选择自己爱吃的、爱看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每一天。牧羊人则在一旁观望,在有调皮的小羊走远或者有危险的时候,及时将其拉回来。
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牧羊人”呢
(一)相信学生,回归生本
老师放手的前提之一,是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潜能,相信他们的聪慧,相信他们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又回到原点,老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爱,要对教育有深厚的情怀。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人生轨迹所打下的底色。他们和老师一样,有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是独立的、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只有相信这点,我们才敢放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回归“生本”。正如选课走班刚刚实行时所提倡的,我们要培养独具个性的人,为其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所以,我们的教学有了更多形态,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学生唱主角。但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高中后会考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在学校备受学生喜爱,就是因为它转变了师生角色,把学生推上讲台,让他们依据自身的喜好、经历去选择主题,自行组成合作小组,搜集资料,准备汇报,老师则负责点评、升华。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音乐、服饰、民族、茶文化、饮食文化、泥人、雕刻、风筝、剪纸、建筑、佛教、道教……全是学生喜爱的课题,他们接触到了广泛而深厚的华夏文明,也在此过程中锻炼了集体协作、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能
老师放手的前提之二,是我们为学生准备了足够丰富的课程,和适合每个学生水平的教学层次。就像小羊一样,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到一片贫瘠、荒芜之地,它们照样会挨饿,只有找到芳草鲜美、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之地,才会使其得到充足的营养。而且,每只羊的体质不同,需要找的植物与量多量少也不同,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要足够丰富,尽可能涵盖学生全部兴趣点,还要根据学情划分出合理的层次。在前期的选课走班、分层上课中,我们已经做到了这点,但如何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如何追踪学生学习动态使其在不同层次之间流动,以满足其成长需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导师制、扁平化管理、校园云平台等,一样都不能少。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挖掘出自身无限的潜能。
(三)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动手能力
牧羊人看似轻松,不用对小羊进行“喂食”,但羊群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存在竞争、矛盾,也存在合作、互助等。他要统观全局,熟悉每一只羊的特性,让他们在合适的草地,自己找到喜欢的植物。老师也要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划分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可以更直接地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点,形成小组合力,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我越来越认可这样的观点,教师的使命不是去传授书本上的固定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使其终身受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汲取新鲜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要培养其探究能力,使其敢于开拓创新;要提高其动手能力,使其在运用与操作中真正将知识学以致用。所以,这样的课堂再也没有标准答案,会更具广度与深度,书本将变成开启一个未知世界的小小按钮。相信孩子们,将会创造无数的惊喜与刺激。而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民主,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教学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此而来。
学校首先在高中开启了STEAM课程,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形式汇报项目成果。“学校沙盘制作”“丝路印象”“制作防冻玻璃水”“Man气爆棚的投石机”“法医化学”“制作香水”等项目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融合跨学科知识,同时又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为学生呈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做好考试成绩与素质教育的“跷跷板”
作为国际学校,我们不仅面临着学生小升初、中考、申请国外大学的压力,还肩负着家长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期待。如果采取“牧羊式”教学,那我们会迎来更大挑战,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但应试教育与其相去甚远。如何平衡考试成绩与素质教育,如何巧妙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一大难题。老师只有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才能做好这个“跷跷板”,也才能更加从容地放手。那么老师需要如何修炼自己呢?
1.我们要明白学生与家长的诉求是什么
小学、初中阶段,孩子们未来是出国留学还是就读国内大学存在变数,因此,我们就要做两手准备,既要按照国家大纲规定完成规定动作,又要根据学生学情不断创新,开发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汲取知识。同时,要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素质教育方面,我们也要开发新颖高效的实践活动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涵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与实践能力我们都要格外关注,不能有所偏废。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留有余地”,在升学途中多一种选择。所以,我们肩负着很重的责任。
2.老师要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技巧
“牧羊”是一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但同时又充满着无数未知。我们要会“放”,也要会“收”,要会“导”,也要会“创”。老师很小的一个提问,可能就会引发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但学生思绪飞得太远,就有可能会偏离主题一无所获。因此,“放”与“收”的时机和方式很巧妙,需要我们去琢磨。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空间,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为学生加强指导。但同时,还要大胆创新。课堂就像一场命题的即兴演出,老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剧情”做出调整,突破原有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尽兴,也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老师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整片海洋。每个学生成长的背景、爱好都不同,在“牧羊式”课堂中,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做出深入浅出的解答,最好能够引起学生对某些学科深入学习的兴趣。
4.老师要与时俱进,跟上互联网时代节奏。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果将互联网技术与“牧羊式”教学相结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相对放松与民主的环境中,课堂更加高效、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快速提高。然而,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原住民,随时都能从网上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那我们老师能做些什么?除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工具外,我们还要改变观念,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从传授知识到传递文化,帮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
(五)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老师要会“放”也会“收”
在新的模式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拆掉围栏,将羊放出去呢?把羊放出去以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优哉游哉地晒太阳了呢?当然不是。在对学生放手之前,要让其养成成熟的规则意识,并让规则成为他们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我们的课堂会被“放羊”。
印象中的美国人崇尚自由,也听说他们的老师经常讲着课就坐到桌子上跟学生聊天,做游戏。以前,我感觉他们的课堂可能跟自由市场一样,吵吵嚷嚷,乱糟糟的。然而在真正深入他们的教学之后才发现,他们的课堂秩序井然,即使在分组学习的时候,也没有大声嚷嚷的。他们的课间只有5分钟,或者更短,学生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静下来,投入学习的状态。某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在认真聆听,不论是小学低年级,还是高中高年级。可见,学生的规则意识从小便养成了。这样不仅保证了教学效率,也营造了互相尊重的氛围。反观我们呢,小学阶段,老师要制定各种约法三章来约束学生,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可学生只能保持一会儿,该安静的时候吵闹,该发言的时候沉默。初高中阶段,虽然表面上没有小学生那么吵闹了,但是出现了更多秩序上的问题,令老师头疼。
我们做出了各种尝试来维持秩序:小学生积分卡奖励制度、单元诊断书,初中愿望兑换清单,以及涵盖全校的过程性评价制度等,不唯成绩是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习惯养成、思想道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把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提上学校发展的日程上来。成立规则意识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各国先进的管理办法,制定适合我校的相关方案。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参与规则的制定,并成为主要的策划、制定者。同时,学校成立“家长讲堂”,因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不仅是学校的事,我们要发动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家校合力。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绚丽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但是,从种子之破土,它所穿越的一个个日夜、一个个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我们用忠诚、用信念、用爱去承受和担当。
老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教育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教育的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回归“生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老师只有勇于丢掉手中的教鞭,从容坐在悬崖边,才能让每个孩子吃饱、玩好,成长为阳光、健康、富有朝气与活力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