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指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一贯制教育模式

2025-10-27

5005

指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一贯制教育模式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范胜武

我校创办于1993年,是全国首家“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学校”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寄宿制新型学校。经过二十三年的办学实践,学校以骄人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现有89个教学班,2150名学生。

今天报告的主题是《指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一贯制教育模式》,我将从课程改革、OTO转、制度创新、学习空间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未来学校课程再造——世纪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我校构建了基于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冠名为“世纪课程”。“世纪课程”包括两部分。一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段课程,包括1-5年级开展主题教学、6-9年级实施“选课走班”、10-12年级进行国际课程校本化建设;学段课程遵循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实现人的贯通培养。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系列课程,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语直通车课程、健康课程、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世纪演说家课程、电影课程;一贯制课程从课程贯通层面落实人的贯通培养。

1-6年级,基于全课程理念下的课程重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进行了基于全课程理念下的课程重构,包括重构教室、重构包班、重构教材、重构教学、重构活动、重构评价。7-9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分辨能力,“我”的课程我做主,于是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创设多元课程体系,实行分布式管理,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10-12年级学生要为申请留学做准备,打造现代理念下的国际本土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心怀家国,走进世界名校。前面三位老师已经介绍了各学段的特色课程,所以我着重介绍几门十二年一贯制课程。

1.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文化课程”旨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内寓于心,外化于形。课程包括传统经典课程、文化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和文化修养课程。

传统经典课程,由低到高分别开设诵读经典、品读经典和研读经典课程;自编教材《快乐诵读》、《趣味语文》等,介绍大量传统文化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举办巨变古诗词经典名篇接力PK赛等多种活动。

文化寻根课程通过游览参观文化名胜、探文化起源、品文化精髓;名家启迪课程通过名家深度解读经典文化;文化修养课程通过礼仪、茶艺、书法、京剧和武术等提升学生道德、艺术和健康修养。

2.十二年一贯制“世纪演说家”课程

“良好的口才是人才的第一张名片”。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言语能力水平,我们将十二年的“世纪演说家”课程分为四个学段,确定了每个学段的教学主题及培养目标。其中,1-6年级的学生发展变化较快,故设置了多级培养目标。

表 世纪演说家课程分段主题及目标

学段

本学段课程主题及培养目标

第一学段

1-3年级)

小小故事家:

初级目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中级目标: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高级目标: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最终目标: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第二学段

4-6年级)

小小主持人:

初级目标:能进行采访,引导采访对象展开话题。

中级目标:能就某个话题自如地与多位参与者互动,引导大家针对该话题展开讨论。

高级目标:能主持新闻类、英语类、体育娱乐类等校园活动和校园电视栏目。

第三学段

7-9年级)

演讲与口才: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进行深入论述。表达自然流畅,语言更有感染力、表现力;与人交往大方、自如、从容,个性更加开朗活泼。

第四学段

10-12年级)

辩论课程:

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会机智巧妙地进行辩论。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辩证分析观点;学会运用各方面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分析语言活动优劣。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交际习惯;在辩论中发展团队精神,培养合作能力。

我校为世纪演说家课程开发了五本校本教材,在每一学段各一本主体教材的基础上,为第三学段编写《演讲词鉴赏》作为补充学习资料。每个学段的校本教材都包含文字资料和相配套的音视频资料,采用“知识讲解”“技法指导”“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例,着眼于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注重实用性、趣味性、人文性、网络性。

课程实施采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及比赛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分学段举行“校园金话筒”故事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

2016年海淀区中学生“勤学修德  明辨笃实”辩论赛,我校夺冠. 2016在全球青年论坛暨奥林匹亚竞赛,有来自中国、美、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22支队伍参赛,我校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演讲中获金奖. 2017年,首届“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

3.十二年一贯制电影课程

我校研发的十二年一贯制的电影课程,取名为“世纪影视殿堂”,筛选出100部电影,分别让1-3年级,4-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四个学段的学生学会感知电影、认知电影、解析电影、创作电影。

电影课程与看电影不同,我们选择经典电影、经历完整的课程、编写适合的教材、保证影院级观影质量。

选择经典电影,明确5条选择标准。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再次提出了更换电影的需求:一是添加中国经典影片,二是明确学段划分、设计课程衔接。

依据美国精神分析学及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努力做到让每个学段的电影课程设置都与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对应,如表所示。

表 电影课程分段实施规划表

学段

学生心理特点

电影课程

第一学段

1-3年级)

自我

6-9岁,孩子处于从幼儿阶段进入童年阶段的转折期,他们在逐步地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

电影观看与感知:

童年初期,学生只需做到初步的观看与感受,对世界有基本认知。

第二学段

4-6年级)

自信:

10-12岁,随着知识的摄入、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信任社会,也获得了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自信。

电影观赏与品知:

童年后期,青春期前期,对于电影,学生们有更多面的认识。

第三学段

7-9年级)

自主:

13-15岁,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形成,行事方法、思维方式等开始变得自主起来。

电影欣赏与品析:

青春期阶段,学生们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一部影片,并加以分析。

第四学段

10-12年级)

自立:

15-18岁,成年的前期,获得与社会的亲密感,减少孤独感,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形象十分关键。

电影赏析与创作:

学生们可以从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并尝试着进行创作。

每个年级每月一次电影课程,每学年8部经典影片,十二个年级96部电影,再加上每个学段一部过渡电影,学生可以在电影课程中欣赏百部影片。

为了保证电影课程的实施质量,老师们精心编写了4本适合每个年龄段的校本教材,每个学段1本。依次为《电影观看与感知》、《电影观赏与品知》、《电影欣赏与品析》、《电影赏析与创作》。

为了保证让学生在每节电影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每节电影课都有适切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又要正确定位电影,思索电影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每节课中,要根据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课前导入环节;以便更快地将学生们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埋下“实现教育目标”的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思考来上课”。当同学们激情满满地看完电影后,及时的课堂反馈带给孩子们更多理性地思考,帮助他们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影片内容,授课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延伸活动。如: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相关电影的深度影评、动画人物的COSPLAY、电影剧本的续写或仿写等。

电影课程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后,我们还收获了电影课程成果集。

我校选送的微电影《我的跆拳梦》在海淀区第五届青少年微电影节中斩获“微电影节二等奖”和单项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奖”两项大奖。

3.十二年一贯制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塑造中国灵魂实践活动、国际视野实践活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活动三大课程体系。

在塑造中国灵魂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有爱国教育实践方案(目标为:热爱祖国,关注时事,通过共青团和少先队建设,培养爱国情怀)、传统文化实践方案(目标为弘扬中化传统文化,给每一名学生烙上中国印)、世纪名人班实践方案(目标为设立世纪名人班,学生从小有榜样,立志成才)、世纪讲堂实践方案(请社会名人讲述励志故事,传正能量,树立目标)、毕业季系列实践方案(让毕业生留下难忘印象,赋予责任担当)。

在国际视野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外语特色实践方案,开展外语特色活动,提升学生外语运用实践能力;国际游学实践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境外游学活动,充分感受国际文化;运动会主题实践方案,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国际元素,丰富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志愿服务实践方案,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强化奉献和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实践方案,培养学生懂感恩,知回报的意识,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礼仪教育实践方案,塑造学生的修养和内涵;艺术教育实践方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方案,丰富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团实践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二、未来学习方式变革——OTO转型

我校全面应用OTO教学技术,实现无线WIFI网络校园全覆盖,启动Pad教学。201611月“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我们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1.学生学习需求调研与分析

在该研究中,我们设计出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风格调查量表、学习策略调查表,初期进行了100人的试行,觉得符合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进行了350份左右的问卷调查,将结果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项目组成员对小学到高中九个年级三十个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所谓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习惯、偏好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确定学生的学习风格作为我们“助力学生个别化学习”问题的切入点。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感知觉通道偏爱”为主要研究角度的学生学习风格确定模式,将学生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通过问卷调查、对话访谈、跟踪观察、分析会诊四环节来确定学生学习风格。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会给他们提出具体的学习建议。

如:小学五年级的A同学在学习英语时的表现是:阅读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语速慢,但容易记忆及复述别人的话,很会模仿,但作业质量一般。

经过学习风格量表的统计,我们发现他的视觉、听觉、动觉得分分别为24分、34分、24分,经过对话访谈和分析会诊,我们认为这个孩子是在听觉学习方面有明显的偏好,属于听觉主导型学生。给学生的建议:1.阅读时出声,努力培养阅读习惯;2.利用网络公开课音频教育资源;3.利用有声读物扩大知识量。

建议其授课教师:引导孩子阅读时出声,努力培养阅读习惯;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公开课音频教育资源并利用有声读物扩大知识量。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针对性调整,这个孩子的英语成绩进步明显。最近的课堂小测和单元测的成绩都达到了优秀,上课也爱发言了,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兴趣越来越浓。

我们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努力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动态的跟踪支持,将他在各个阶段的学习风格的相应数据进行存档,这样每名老师都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并对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另外,我们还可以动态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策略上的进步。这样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教育、教学做到更加优化。

2.支持学校OTO转型的云端环境构建与应用研究

目前,我们确立OTO云端环境模型,即以智慧教室为基础,由校园网、资源库平台、社群、先进技术及终端设备支持所构成的支持OTO教学的云端环境

调研各类终端设备,将智能终端引进智慧教室的建设;同时,搭建Moodel平台,引入多种教学软件。所有教室配备录课系统,实时留存老师的授课资料,便于云端分享。

同时,调研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引进智慧教室的建设;建成智慧多功能教室——科幻教室。调研以微信为主的社群软件,提出微信教学模型,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使用。

3.OTO转型的APP数字课程研究

组老师首先针对各类教育APP,编制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学部、年级段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梳理出教学管理类APP,比如老师们常用的Classdojo;学科类语文APP,如针对一年级的识字,进行好几种同类app的对比整理,挑选出适合学生的app,分析了40多个app最终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及20APP使用攻略。

我们总结出 APP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四大策略。第一,利用APP获取学习过程的大数据,优化师生互动应用策略。第二,利用APP让学生主动探究。第三,利用APP进行实时交互和反馈。基于具体情境的巩固练习应用策略。第四,利用APP生成与获取资源。

4.OTO教学模式与变革规律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老师们撰写课堂教学模式教案,多次修改完善后,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实践后反思教学,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找出共同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个人总结到集体总结,由单科总结到全科总结,最后总结提炼出OTO教学模式: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模式是“1+N+1”,高中的教学模式是“N+1+N”。

小学和初中应用较多的“1+N+1”教学模式,前“1”主要是借用iPad进行前测或者引入;“N”是线上与线下师生、生生的探索交流环节;后“1”是用iPad慧云互动平台或APP软件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后测,或者是学生用iPad自制本节课知识的微课。

高中应用较多的“N+1+N”教学模式,前“N”是借用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诊断性检验、基于任务的网络学术搜索,主要是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平台或工具完成自学;“1”是课堂中在线下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竞争,教师组织、引导、评价,解决自学遇到的问题;后“N”是课后学生进行在线实践性检验,与课前的前测进行对比分析。

5.OTO转型教师素养、角色与发展模式研究

我们通过研究找出教师在OTO背景下需要做哪些转型,提出了OTO背景下的教师转型的五个维度:教育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教育的引导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由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由结果的评价者转变为过程的分析者。从健康的从教身心、优秀的从教品格、先进的从教观念、合理的从教知识、过硬的从教能力五个维度构建OTO转型教师素质培养模型。

提出多渠道线上线下自我研修模式,并组织各类教师培训分享活动。

6.OTO转型学校管理方式变革

通过OTO方式,让年级,班级管理实现真正的高效,构建年级班级管理的新型模式,建立家校联系的新型模式。

三、未来学校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我们的制度创新包括创新教师激励制度和创新学生评价制度。

在创新教师激励制度方面,我校制定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教职工教学科研学术积分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规定老师进行不同级别课题研究将获得对应积分,以此鼓励老师们开展项目研究。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实施《“目标驱动、自助进阶”式世纪名师成长方案》。在方案中,设骨干教师、明星教师、世纪名师、首席教师四阶;按学生成绩、学术积分、公开课展示成果、学术论文等情况对老师做出评定,并根据等级予以相应奖励。

为了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我校提出了包含年级组、学科组、项目组的“三维组”概念,如图2所示。每一位教师由所在的年级组长聘任,该年级组负责教师的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加入不同的学科组,学科组负责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新一代的研究型教师,每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就由其所加入的项目组来负责,在共同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开展月度人物评选,树立教师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生评价制度变革发面,学校制定《过程性评价制度》,过程性评价报告单。小学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实行积分卡激励制度,小学低段期末用游戏闯关的形式代替考试。初中将“诊断与评价”结合,学期考核按满分100分计。 期中、期末考试占总分的35%,平时测验、作业、课堂表现占45%,德育考评占2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质量分析;初中发放愿望券,建立红牌黄牌警示制度。

四、未来学习空间设计——学科教室专业化 、常规教室创新化

新建多个学科专业教室,为师生打造学科教育园地。如球教室、音乐教室、戏剧教室、动漫教室等,其中科幻教室配有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模拟驾驶、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设备。

我们对常规教室进行了分区,有头顶展示区、前方教学区、后方娱乐区、左边图书区和右边的生活区以及评价区。各分区有着不同的功能,例如图书区有200本绘本故事书和100本语文主题丛书,学生可以不出教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教师会根据当月的主题来调整书本的位置,让同学们选读更便捷。娱乐区有画板、电钢琴、九连环、魔方等物品,同学们在课间可以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丰富课余生活。

教室环境建设通常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功能性环境布置、主体性环境布置和特殊日环境布置。

1.功能性环境布置

功能性环境布置包括人文教育功能和教学辅助功能。

人文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学低年段学生身上。一年级时,我们为孩子们建立了照片墙、生日树、生日榜。二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用自己的手工作品装饰教室,把自己勾勒的美景变成现实,他们更会为自己的杰作感到欣喜。这些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教学辅助功能体现在课前渲染、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励三个方面。有些学生作品,可以做为课前预习或课上展示的教具来辅助教学。课后,根据学习展示情况,教师给予评价与奖励。比如二年级上学期有一个主题是“购物”。我们提前布置了使用立体几何制作手工作品的家庭作业。学生带着做好的“商品”到教室,讲解制作过程和估价,在课堂上拍卖自己的作品。拍卖完成后,教师用“积分卡”予以奖励,并将作品摆在教室的窗台上,当学生在教室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想起相关的学习内容。

2.主题性环境布置

主题性环境布置就是根据全课程教学主题来布置教室。例如,二年级的第一个主题是“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学生们做了同主题的纸杯画。在一年级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做了“发现春天”主题的豆子画,有同学把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制作了纸杯豆子画,即上面是纸杯做的小花,下面是豆子做的花瓶。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老师带领学生们制作了“四棵树”:乘法树、逆向乘法树、除法树和智慧树。在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把这些画挂在教室,不仅起到了美化教室的作用,还帮助同学们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可谓一举多得。在学习“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关于春天的词语写在手工的小花上,再按照顺序用线绳串起来,制作出五彩缤纷的字串。挂起来的字串,在增加学生无意识识字的同时,也把教室装饰的更加赏心悦目。

3.节日环境布置

每到一个节日,教室会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大多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比如,元宵节恰好赶上学生返校,他们亲手制作灯笼,挂在教室和走廊里,门上还贴着他们绘制的“门神”画,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万圣节时,我们会在教室里布置纸制的彩色蜘蛛、蝙蝠、南瓜灯。圣诞节就更精彩了,从教学楼的门口、走廊,一直到教室里都是麋鹿、雪橇、圣诞树和圣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