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参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

2025-10-27

5005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是全国首家“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学校”具有 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329X,外教29人,海归 24人,硕士63人,博士2人,学生1800Ao 1993年建校以来,一直沿用小学、初中、高 中三个学部为单元管理,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结构模式。2010年转型为国际学校后,尝 试打破学部壁垒,首次成立了学校层面的教学处和德育处,统筹整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取得了 一定成效。

、 重构治理结构,让组织“顺”起来

科学的组织架构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逻辑起点。为了让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更加有 效,学校改进了课程组织架构。

一) 组建了学校“课程工作领导小组”。课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干部、学部主任、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特级教师、海归教师、部分博士、硕 士毕业生构成。校长亲任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组长。

二) 成立课程中心。课程领导小组下设课程中心,把教学处、德育处、健康艺术中 心的工作纳入其中,还抽调了热情高、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常务工作人员,负责组 织学校的课程研发与实施工作,从体制、时间上确保了学校在课程规划与实施各环节的通 畅与高效。

、 确定贯通路径,让方向“明”起来

学校创立之初,即明确了 “做豪迈中国人”的校训。转型为国际学校后,把校训具化 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学校开发出“培养学 生中国灵魂”为目标的一贯制“中华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目标的一贯 制“英语直通车”课程和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包括“体育健康、艺术 审美和实践活动”三个方向的一贯制“综合实践课程”。每一种课程都制定规划了课程目 标和能力标准。

、成立项目小组,让教师“动”起来

学校成立了 “中华文化”、“英语直通车”、“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五个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按照专业相近、分管工作接近的原则分别由5 位校务委员各自认领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组根据需要可抽调全校任何一个学段的教师,并 把这些教师分类组织在一起开展研究,明确研究任务、方向和时间要求,定期开展交流, 让教师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来。

一) “英语直通车”项目组

开发的一贯制3P课程(小学EP初中IP高中AP)就是以我国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 标准为基础,以我校高中学生AP课程学习实际需求为背景而开发和设计的校本课程,并 编写了配套的校本教材,他们还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了 “小学国际班英语全课程校本教 材”。目前,我校编写的小学EP教材、初中IP教材、高中AP各学科学习指南等校本教材, 在国内乃属首创。

二) “中华文化课程”项目组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开发1—6年级“一体两翼”的中 华文化课程体系,7—9年级中华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体系,10—12年级植根 中华文化、塑就中华魂魄的“后会考时代”课程体系。

三) “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

组织老师开展多种研究活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 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制定和设计了相关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 教育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日日有活动”、“月月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举止。

四) “体育健康课程”项目组

将学校的所有体育教师、心理教师和卫生室医务工作者组织在一起,以体质健康一心 理健康一身体健康为线索,以创建“运动型、健康型”校园为契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将小、初、高学生分为5个学习水平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了包括“3+3+2” =8个课程模 块的基本构架与路径。

五)“艺术审美课程”项目组

根据艺术课程的特点和我校育人目标,确定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厘清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明确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研究 的任务,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五大类教师集体备课,研究制定了分学科的新的 课程计划。在管理架构上,成立了全校性的健康艺术中心,组建学校乐队,建设世纪剧 场,编写一贯制思维下的艺术课程校本教材。

、 一条主线伸展,让学科“联”起来

打通各学段的脉络,让学科贯通起来是十二年一贯制的重点所在。我校十二年一贯制 课程研究,始终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在此大目标之下,每一种课程设置又有自己的侧重。

“中华文化”课程就主要以“培养学生中国灵魂"为鹄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十二年一贯制中华文化课程项目旨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发挥其育人功 能,围绕中国灵魂主线,将其贯穿到1—12年级教学全过程之中。(见88—89页)

“中华文化课程”共分为文学经典阅读课程、文化主题课程、文化游学课程和中华名 人课程四大类,其中文学经典阅读(诵读/阅读/研读)课程,是“读万卷书”;文化游学 课程是“行万里路”。文化主题课程是对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广义文化层面上的拓展与深 化,中华名人课程是“室内的游学"、’‘精神的游学”,是对文化游学课程的必要补充和隐 形展开。而这些课程,始终围绕“培养中国灵魂”这条主线展开并延伸。

国际精英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面临着国家课程学习与留学相关课程学习的双重任 务,其中出色的英语能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所以开展十二年一贯制英语课程研究, 实现学生全方位立体式英语学习是现实的需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发展学生英语语言交 际能力,是英语课程十二年一以贯之的主线。因此我校十二年一贯制英语课程努力打造的 以1—6年级EP课程、7—9年级IP课程、10—12年级AP课程为核心,以基础课程、选修课 程、活动课程为框架的全方位立体式特色英语课程体系也始终以此为主线。(见87—88页)

、 多元课程选择,让学生“乐”起来

(一 )295个门类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依据我校国际教育的特点,在充分研讨和不断实践中形成了既体现学校特色,又适合 学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化课程体系共3大类295个门类。(见91页)

(二)成系列的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活动实践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十二年一贯制活动课程项目组通
过调查分析,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异,制定和设计了相关活动课程的内容。如:制定和。

设计十二年一贯道德课程目标序列。

级标 

二级 目标

低段目标

(一至三年级)

中段目标

(四至六年级)

高段目标

(七至九年级)

明理 养德

1.            弘扬传 统美德。

2.            遵守社 会公德。

1.在走廊右侧通 行,慢步轻声。

2.听到铃声后 课前站排,做到快、 静、齐。进教室能安 静无声地等待老师上   連

° 3.学会扫除。学 会整理书包、桌格, 书包里的物品摆放整 齐,脚下没有杂物。

4.就餐时自觉安 静站队、用餐,不挑 食,不剩饭菜,用餐 结束后整理好桌面及 餐具。

八;.学会正确做眼 保健操、大课间操。

6.学会坐、立、 行、走、读书、写字 的正确姿势。

7.诚实,不说 谎。答应别人的事一k 定做到。

1.在走廊自觉做到单排右侧 通行,慢步轻声。

2.听到铃声后迅速课前站 排,做到快、静、齐。

3.进教室时自觉做到安静无 声,主动准备好上课用品,物品 摆放整齐有序C

4.就餐前自觉排队。就餐时 安静无声,不挑食、不浪费。就 餐后整理好桌面及餐具。

5.            能够规范做好眼操和大课 间操,保护视力,锻炼身体。

6.            举止规范,养成坐、立、 行、走、读书、写字的正确姿 势。语言文明(不说脏话),态 度友善(不辱骂同学,不打架), 懂得礼让,帮助弱小,学会赞扬   和欣赏同学。

7.            诚实守信。不说谎,信守 承诺。

8.            值日工作认真负责。树立 劳动光荣的思想。

9.            借东西主动、及时归还, 拾到物品主动交公。

1.            走廊、楼梯自觉 右侧通行,慢步轻声。

2.            上课铃声后能自 觉按顺序和规定路线进 教室,安静有序。

3. 自觉做好课前准 备,以饱满的精神面貌 迎接教师上课。

4.            餐厅就餐安静有 序。自觉排队,爱惜粮

5. 自觉规范做眼保 健操和课间操。自觉保 护视力,主动锻炼身体。

6.            讲文明、懂礼 貌。语言文明,态度亲 和,举止规范。

7.            诚实守信。慎重 许诺,信守承诺。

8. 自觉遵守校规校 纪,努力学习国家法律 法规,自觉守法。

、运用系列措施,让育人“实”起来

一) 建立了一贯制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除举办统一的视野培训、师德培训、理想与信念培训外,还举行统一的信息技术培 训、学科教学技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培训,同时,也花巨资送教师到国外、国内 参加各种专题培训等。

二) 开放了全校课堂

除推门听课外,将包括外教在内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分类组织开展“每人 一节公开课”活动并将每天的公开课信息共享在同一平台上,供各学段教师选择、观摩 和学习。

三) 建设了与之相适应的小、初、高共享的学科教室和功能教室

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多个学科教室以及高水平的机器人、影视制作、音乐、美

术、动漫、茶艺、布艺、汽车模型、厨艺等功能教室,以保障各类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

(四)建设统一的过程性评价网络平台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实时评价的作用,在学校信息化数字校园的建设中, 特别置入了过程性评价系统,开放了学生携带ipad限制,建设了无处不在的校园wifi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我们应当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培养目标 为他们设计满足未来学习和生活需要的校本课程来陪伴他们成长。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范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