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美国休斯敦独立学区配餐中心参观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惊异和期待。
惊异的是,据我了解,在北京,仅为东城区约5 万中小学生配餐的单位就多达30 余家;很难想象,我们正要去的这个服务休斯敦300 所学校、20 多万学生全部中餐和部分早、晚餐的配餐中心,将是怎样的规模。也因此,我分外期待:美国是国际上较早在全国立法推广学生营养餐的国家,他们会有哪些特别的做法呢?
到达目的地,我才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宏伟”,乍看上去,就是一排朴素的白色厂房而已,倒是从29 个大门鱼贯而入,装满食品后又相随而去的25 辆橘黄色送餐厢车,颇有些浩浩荡荡的气势。
高效运作有如精密仪器
我们的参观就从厂房开始。
负责经理先带我们来到衣帽间, 每个人都必须按要求换上消毒的工作服,依次戴上发罩和安全帽。披着长发的女老师更加麻烦一些,必须先将头发盘起再全部塞到发罩中,以防头屑污染食品。
一番折腾之后,终于走进加工车间,里面并没有印象中无数工人手忙不停的热火场面。为数不多的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出没在一大排银色的设备中,数条巨大的管道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按预设配比精确地分别输出面粉、水和植物油,再由搅拌机自动加工成面条、面团等,工作人员的任务只是监督和调控。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操作线会出现配比失衡等问题,此时,设备会立即自动停止,工作人员便须上前检修。
参观中,我发现车间里的工人虽然都穿白衣,安全帽的颜色却各不相同,便好奇地请教向导,其中是否有特殊含义?他向我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赞扬我观察仔细。他告诉我,不同的帽子颜色代表不同的职责分工,互相不可越位:食品加工工人戴白色安全帽;负责安全的 工人戴黄色安全帽;管理人员戴橘色安全帽;而我们这些参观人员则戴绿色安全帽。 整个厂房的排列依食品加工顺序设计,依次为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冷藏车间、配送车间。在工作时间上也是严丝合缝:每天早晨 4:00 以前完成食品加工和储存工作,4:00 负责安全卫生人员入场,5:30 以前完成所有使用设备的清理工作并离开厂区,接着换装卸工人入场工作——没有哪一环节有重复劳动。
待到从厂房出来,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衣帽间,便把工作服和安全帽等悉数脱下,工作人员表示:当天就会把我们穿过的衣物重新洗净消毒。我们不由慨叹:美国人对孩子食品的卫生问题,真是重视到骨子里去了!
巨细靡遗的法律保障
联想到国内推行营养餐的一些问题,我向配餐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教: “你们是怎么保障餐饮的口感、营养, 以及质量的?”
经理说,最主要的当然是法律保障。美国的配餐中心都是由政府投建并发放工资的,美国的《全国学校午餐法》规定:营养餐计划由政府与食品营养署共同监管,各州教育部门与学校签订合同,再由农业部统一采购食材。每个职能部门分工明晰,互相制约,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低价、优质、安全的食品。另外,还有《儿童餐卫生法令》,界定了具体的违法行为及制裁措施;有关儿童营养的法规则对营养餐的营养配比和食物数量做出了具体规定。
经理给我看某中学的一周菜谱:
星期一:鸡块、面包、蔬菜汤、青豆、水果、牛奶
星期二:乡村风味牛排、面包、土豆泥、青豆、水果、牛奶。
星期三:中式甜酸鸡、米饭、春卷、水果、牛奶。
星期四:索尔斯伯利牛肉饼、沙拉、水果、牛奶。
星期五:三明治、薯条、沙拉、水果、牛奶。
这些菜谱必须由营养师报政府审批后遵照执行,而且,营养标准会随时为国情而改变。比如,随着美国儿童肥胖症的增多,总统奥巴马在2011 年签署了《健康、无饥饿儿童法案》,要求学校营养餐必须降低饮食中的热量, 甚至具体到每天为学生提供蔬果,只提供脱脂或低脂牛奶,校内自动售货机只能售卖全麦饼干、燕麦棒和水果干等营养食品,都有详细规定。
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呢?答案是yes!美国从 1946 年起向全国公立及部分私立学校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或低价午餐,学校为学生提供午餐属非营利性质,由联邦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所以,配餐中心的计算机上,也贮存着减免费用就餐的学生家庭情况的数据。根据学生家庭情况,配餐中心将配餐分为免费供餐、减费供餐(40 美分)和全费供餐(2.25 美元)。例如:家庭有4 个孩子年收入不足3 万美金的,或家有11 个孩子年收入不足6 万美金的,学生可以享受免费就餐。这让几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前一天保尔·卡斯特罗先生介绍的他的仅有41 人的免费学校,每个学生可以享受每年7800 美金的免费教育。我想,由于国情的不同和人种体质差异,美国的配餐标准或许无法照搬,但他们不断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效率、以法律制度作为实施保障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