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周老师是北大的高材生,一身的学术气息,特别善于搞科研。在教学上也是一丝不苟,面对学生的提问,从不草率地给出结论,而是喜欢把每一个知识点找到出处,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语病,翻遍所有语言学大家的著作。他看起来有点“笨”,不会夸夸其谈,不会炫耀自己,有的,只是那丝认真,那份执着。我们学校近几年做起了全校范围内的项目研究,刚开始时,有少数老师不太会做,喜欢不问出处地借用别人的观点,但是周老师从不。有一次,他牵头的项目研究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专业,但他没有犯怵,立马上网搜到了一大堆文献资料,同时结合了当下社会流行的文艺活动,巧妙地融在了一起,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网上找的很多书是PDF格式,他就自学起了一种转换格式的电脑软件,一页一页地把电子书转成word格式,还要将每一页在转换中出现错误的地方校对过来。在学校找到的一些图书为了让项目组成员共享,他就拿着去一页一页地扫描,扫描完再转换格式……我时常在想,不喜名利,独来独往的周老师,其实象征了我们学校的一种精神,正是他们的“笨”铸就了学术科研最坚固的核心。
在巡视校园时,我曾看到初中选修课王老师动漫教室的门上,用英文写着:我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她刚来学校时感到困惑的是,孩子们的年龄阶段不一样,自己上大学时学的内容,不能直接教给他们。所以她必须找到一些更加适合孩子的切入点。“因为动漫有很多种类,包括手绘、定格、手翻书、偶人、CG等,现在电脑操作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但是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手绘,然后我也给他们看一些非常优秀的短篇动画,他们就能接受。”她从学生的零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来,在教学中设计了最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内容。开课这一年多,学生由开始的喜欢、感兴趣,到后来的钻研、探究,再到后来的动手操作,做出成品,进步很快。王老师说,她已经到思考如何做导演,如何创作剧本这个层次了。
我早年在教学中也是这样,慢工出细活。我最擅长教古文,刚开始为了打牢自己的基础,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买了几大本古诗文词典字典逐字逐句地读背,每天晚上都熬到深夜,由此形成了自己现在的古文修养。学生也纷纷借鉴了这个方法。做班主任时,为了更快摸清学生的情况,我几乎每周末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家访,一天走四家,连饭都不在学生家里吃。我就觉得我应该跟家长交流,因为开家长会六七十个家长你根本应付不过来。现在,我常和老师们分享一句话:“当个优秀老师不容易,但是你只要把学生当做你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研究,就会下笨功夫。做足了笨功夫,就会提升内在的自我,就会凝练出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