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范胜武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自我研发、解读文章的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有力的习惯、方法支撑,这应该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最根本途径是通过大量精美文章的阅读和学生自己的领悟来完成的;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完成的,而非通过老师讲解完成;课堂,是学生自我关照、成长的摇篮。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开创了“自学自研·审问慎思·交流明辨·评价反馈”语文“四环节”教学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语文教学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自学自研→审问慎思→交流明辨→评价反馈”四步语文学习法,即在明确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后,由学生自主研学文章(批注、写心得),然后质疑问难,进行个性解读,并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争辩中明辨是非,提升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进行评价反馈,落实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四环节”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学生在进行大量美文阅读的同时提高思辨能力和作文能力,是目前我们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学生自学方法。
1、自学自研
按照“自主学习六步法”要求学生做好文章批注和读书笔记:字词积累→文学常识整理→精彩语句摘抄→文章思路梳理→文章主旨概括→一课一得总结。经过这“六步”对文章的多篇解读,学生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自学自研”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重点,突破考点要求,力争一次性过关。在近义词辨析,把握文章思路,古代诗歌鉴赏之“景与情”,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作文语段训练等方面得到提高。学生在做批注和读书笔记时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和写作格外认真、到位,对以上重点问题教师也要多做提醒、点拨。
学生“自学自研”的时间全部在课上进行。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督促、指导学生做好批注和各类知识点、能力点的整理。为帮助学生尽快改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在初期阶段,教师要强化“落实”要求,及时调阅、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此作为必要的检测、反馈手段。
2、审问慎思
换言之,就是“质疑问难”。学生在自学自研文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不解之处和不同见解做好标注,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积极探求解答路径,以备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例如,在理解文章《山间小路》时,同学们标注出以下难句:“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辩与不辩之间,文明时进时退。”“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并提出了以下疑问:“朱熹很多思想不是对人性有极大束缚吗?为什么作者似乎很推崇他?岳麓书院和政治霸权有什么关系?”对文章《淡之美》同学们标注出以下难句:“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太浓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提出了以下疑问:“禅与佛有何异同?”“不提禅字,以淡结尾,有何不可?”“为何在家庭情感上也要淡而处之?”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深度”阅读带来的“成果”,体现了学生深刻的思维能力。
3、交流明辨
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和疑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相答疑、争辩,在这个过程中明辨是非,共同提高。讨论小组根据学生自主选定的感兴趣的作家、篇目情况自由组合,或两人,或四人,或六人,每组推荐一个组长对讨论进程进行调控,以保证讨论有序、高效运行;推荐一个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结果,以备课堂交流时使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时出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的场面,这种形式正如宋朝理学代表朱熹和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的切磋、辩论,体现了浓厚的民主气氛,我们称之为“书院”学习法。多数疑难都能在学生的答疑、争辩中得到圆满解决。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展示,全班分享,这样所有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读大量作家和作品,达到“深度”阅读和“泛阅读”的完美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4、评价反馈
我们对单元或一本书学习完成后进行的检测反馈也进行了大的改革。这种评价是开放性的,个性化的,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设定的题目打破了常规命题方式,都是开放性极强的题目,没有固定答案,但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对学生学习评价反馈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我们拟定的部分题目:①“披沙拣金”(基础知识积累):字词类每项最少十个;②“一课一得”(阅读体悟):本单元选文“美”在 :《君子于役》、《黄鹤楼》、《蝶恋花》……③“一家之言”(选文评价):本单元选文中,我最喜欢的是《 》,原因是 ;本单元选文中,我最不喜欢的是《 》,原因是 ;如果要替换其中一篇,我建议选入《 》,因为: 。④读完本单元所有选文后,我的感言(困惑、学法、心得、感受……)⑤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在为人之道方面,就其中触动你心灵的一点,写一篇300字的短文。⑥评价鉴赏(从本单元的选文中任选三篇,就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选择一角度进行评价鉴赏):《管仲的机遇》《宽容》《一支红玫瑰》《孝心无价》《虬髯客传》《江湖任侠武松》。⑦从本单元作者和其所写的人物中选出一个进行品评,注意设计新颖的题目和选择典型的材料。如孔子、周国平、李白、余光中、苏东坡、林语堂、辛弃疾、梁衡、林黛玉、贾宝玉、李广、司马迁。⑧《贝多芬:一个巨人》是中国作家何为凭借虚拟的一个场景来描写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贝多芬的形象,以独特的视角对贝多芬进行了深刻解读,一个音乐巨人的光辉形象赫然屹立于我们面前。请你借鉴何为先生的笔法(不要完全模仿,力求创新),创设一定的情境,写一篇人物散文,塑造具有独特体貌与风神的人物……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涌现出了大量见解独到的“一家之言”和见解深刻的优美文章。
“四环节”语文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出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我们设计如下题目:“从以下十个文学人物中任选四个各用一句话或一副对联进行点评:李白、苏轼、辛弃疾、李广、梅兰芳、贝多芬、李叔同、林黛玉、贾宝玉、鲍叔牙。”以下是学生拟定的较高质量的点评:“评价李白”——“斗酒诗百篇,篇篇精彩;绣口吐名句,句句绝伦”“斗酒十千,挥毫泼墨洒成诗;豪情万丈,扁舟水遁化作仙”“人间冷暖,几句绝句带过;世事炎凉,一双醉眼看穿”“笔尖一挥,千百诗篇;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作铿锵诗歌,不惧权贵;颂多娇山河,潇洒一生”。“评价辛弃疾”——“有心报国无门入,无意作诗成奇才”“驰骋沙场杀凶残暴戾敌,奋笔疾书叹金瓯无缺梦”“刀剑做笔,飞扬赤子忠心;血泪泼墨,挥洒未酬壮志”“用刀和剑刻出传世诗句,用血与泪凝成不朽精魂”“热血如沸,夜里挑灯看剑;铁笔成枪,气吞万里如虎”。“评价梅兰芳”——“美丽如梅,清高如兰,气节流芳百世”“台上女儿装,台下男儿骨”“雍容高雅,戏剧出神入化;顶天立地,爱国义不容辞”。“评价鲍叔牙”——“慧眼识管仲,宽和大度;为友尽心力,千古一朋”“慧眼识人,成管仲之贤;大肚能容,令天下皆赞”。“评价贝多芬”——“用双手扼命运咽喉,以灵魂谱惊世乐章”“手指在钢琴上飞舞,激情澎湃;心灵在命运中抗争,不屈不挠”“身患耳聋,《命运》悲惨;数谱佳作,乐界《英雄》”……这些评价结合文学人物的经历和思想,渗透作者的理解和提炼,可谓字字珠玑,高度凝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的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的教学方式下的学习困惑,并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断发现教学中的“痛”,并根据需要,摸清这些“痛”的病源,最后消除这些“痛”。经过这样的反复,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增强,更主要的是,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许多“痛”,但更多的是收获了克服各种困难之后的幸福和喜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演讲、辩论、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高水平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成果将永远伴随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使他们终身受用!